都说寒门再难出贵子,但是陈勤就是其中一个。
1999年,他以福建文科状元的身份前往浙江大学读书。
大学期间,他“高瞻远瞩”,转了计算机专业。
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自己空有一身技术,国内却没有他的容身之处。
为了自己的前途,他赴美留学,拿到了百万年薪。
工作几年后,陈勤买了房子,在异国他乡安定下来,但是最后他却以跳楼的方式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这一切的始作俑者竟然是他的上司。
学习经历陈勤从小就是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他不仅乖巧懂事,而且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因此,父母对他寄托了很大的期望。
虽然出身普通家庭,但是他的父母很注重对他的培养,希望陈勤可以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没有天才般的智商,但是他拥有的是更加珍贵的品质——勤奋。
当同龄人沉浸在“娱乐”中时,他在埋头苦读。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1999年,陈勤怀着自信走进了高考的教室。
不久后,好消息传来,他以优异的成绩拿下了福建省理科高考状元的宝座。
这个成绩的含金量不用多说,他离“国之栋梁”的距离缩短了一大截。
后来,他去了心仪的学校——浙江大学。
大学期间,他仍旧保持着优异的成绩。
大学生活过半,由于对计算机的发展前景很看好,他义无反顾的转入了计算机专业。
要是放在十年前,他的这个选择一定是他求职时的优势。
但是在二十多年前,那时的计算机行业还没有发展起来,只有很小一部分家庭配备电脑。
由于他的想法太过超前,也给他毕业后的人生带来了不少坎坷。
只叹陈勤生不逢时。
工作经历四年的大学时光很快结束了,陈勤迎来了毕业的时候。
虽然他毕业于好大学,在校成绩优异,但是由于专业不对口,他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尽管这种就业局势给他带来了很大的挫折感,但是他必须先随便找个工作谋生。
他本来打算等计算机行业发展起来就转行,发挥自己的“余热”。
但是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一等就是七年。
这七年时间耗尽了他所有的热情,他马上就奔三了,却没有一份满意的工作。
但是他依旧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于是他产生了出国的想法。
说服了父母后,陈勤孤身踏入了赴美留学的旅途。
虽然整整七年的时间在“浑浑噩噩”的工作,但是他的学习能力还是很强的。
准备了一段时间后,他顺利进入了美国的南加州大学进修。
这次毕业和他大学毕业时的情况大有不同,他成了就业市场上的香饽饽,很快被一家很有前景的科技公司看上。
这家公司待遇很好,他用工作的那几年的积蓄买了一栋房子,日子过得很有盼头。
作为曾经的理科状元,陈勤志不在此,他一直想去更大的公司工作。
因此,在互联网巨头Facebook向他抛出橄榄枝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跳槽。
他满怀信心的想要在这家公司大放异彩,实现自己的“美国梦”。
让他没想到的是,正是这次跳槽加速了他悲惨生命的结束。
悲惨结局背后的原因来到这家公司后,陈勤的年薪达到了一百五十万。
他每天勤勤恳恳的工作,希望在大公司能有出头之日。
但是他对未来的幻想过于乐观了,他的上司没有给他这样的机会。
他擅长计算机,却任职于广告技术部门,陌生的领域让他处理工作时有些吃力。
尽管陈勤工作能力很强,但是他的上司处处打压他,以至于他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能力。
为了提高自己的业绩,他主动申请调去另一个工作小组,却被他的上司拦截了。
彼时,上司交给了他一个状况不太好的项目。
此外,上司还给了他模棱两可的承诺,就算项目没做好,也会酌情考量,给他一个满意的评级。
虽然对上司的做派心知肚明,但是陈勤还是不得已接下了这个项目。
虽然他心里很清楚这个项目难度很大,但是他没想到的是,这居然是上司给他设的陷阱。
结果显而易见,项目失败了,对陈勤的季度评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的排名靠后,意味着他随时可能被辞退。
陈勤忿忿不平的找到上司理论,但是对方态度嚣张,他这才意识到自己被耍了。
但是陈勤别无他法,他知道自己只能等着被公司辞退了。
此时,他的脑海中涌现出了很多悲观的想法。
屋漏偏逢连夜雨,虽然陈勤在美国工作了八年之久,但是他一直没能拥有永久居留权。
因此,他随时都有被驱逐出境的可能性。
工作上的失败再加上身处异国他乡的不安全感,这双重打击把他压得喘不过气来。
从天之骄子沦为即将被解雇的打工人,这巨大的落差感让陈勤无法接受。
于是陈勤怀着沉重的心情走上了顶楼,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的38岁。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虽然上司对于他的死需要付很大的责任,是他逼死了陈勤。
但是归根结底还是由于陈勤过于心高气傲,经不起挫折,才导致了这场悲剧。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工作没了可以再找,被驱逐出境后,依旧可以回国内发展,比起生命来说,这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不知道陈勤在跳楼前是否想过自己年迈的父母,是否对他们有一丝的歉意。
虽然他学习能力超过大部分人,是当之无愧的“天之骄子”,他本来有很大的可能性称为“国之栋梁”。
但是证据证明心理承受能力比读书更重要。
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只要我们还活着,就有机会活出人生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