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我们最近的中华古典文明

鹰哥爱写文 2024-09-01 02:15:25

《美的历程》作者:李泽厚

​为什么人人都爱苏东坡

从歌舞升平的大唐盛世,到战乱频繁的五代十国,中华文明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挫折。终于,宋太祖赵匡胤重新统一中国,开创了宋代,但是此时的中华文化审美,已经和唐代不同了。

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展开,其中出现的一位人物,就是新潮流、新审美的典型代表,他就是苏轼——苏东坡。

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中,苏轼都是一个人气很高的偶像式的人物。他才华横溢、聪明绝顶,诗、文、书、画无所不能,是一个文化艺术的全才,也是中国人最为亲切喜爱的对象。

那么,为什么人人都爱苏东坡呢?

除了他的作品,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格。苏轼的性格具有一种时代转变的典型意义,反映了中国人从唐到宋的心态变化。

一方面,他是一个是忠君爱国、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教义的传统知识分子,而在另一方面,他又不断地表达出要“退隐江湖”的忧伤。他的诗文传达出了一种人生的寂寞空旷,比前人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加深刻、沉重。

其实,这种对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和厌倦,是中华文化中由来已久的因素。从我们之前介绍过的《古诗十九首》的年代开始,中国人就在感叹岁月易老、人生短暂。

苏轼继承了这种传统,并用他卓越的文学才华,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这种情感。比如他著名的作品前后《赤壁赋》,就直接传达了他对于人生问题的思考。

他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是他对于人生问题的“提问”,传达的是一种疑惑和困扰。

同时,他又自我解答,说“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传递出一种乐天知命的乐观。

但是这种乐观又不是昂扬向上的,而是覆盖了一层淡淡的忧伤。

苏轼不是屈原、阮籍,没有那么激烈的愤怒,他也不是李白、杜甫,有着专属于盛世的豪情。在美学上,苏轼追求的是一种平淡自然的韵味,一种退避社会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他反对矫揉造作,追求自然和人生的平衡。

正是这种对人生问题的感悟,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借苏轼之口,中国人表达出了自己未能说出的内心想法。因此,苏东坡成了我们的代言人。

中国传统绘画的高峰

苏轼所处的宋代,是一个文学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的朝代,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其中尤其以绘画艺术为最佳代表。

如果说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是在六朝和唐代达到了它的高峰,那么,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髙峰,则在宋元时代。

这里说的“绘画”,主要是指山水画。这是中国古代绘画的主流。

山水画的由来十分久远,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但是当时绘画中的山水,无论是形象、技法,还是构图,都显得十分粗糙,还处于起步的阶段。

到了唐代,山水画真正地发展起来。伴随着禅宗的兴起,人们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希望从自然中吸取灵感、获得顿悟。于是,描绘山水成了文人知识分子的兴趣。

当时的画家,借用了人物画的审美标准——气韵生动。

这个标准获得了新的内容和含义,塑造了山水画的美学特色。也就是说,在描绘山水的时候,画家并不满足于画得像,而要尽力去表达出山水背后的神韵。

于是,在绘画艺术中发展出了另一个境界——无我之境。

但“无我”并不是说没有艺术家个人的情感思想在其中,而是说这种情感思想没有直接暴露在外,而是主要通过客观地描写对象,来自然而然地传达出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可想而知,想要做到“气韵生动”,画出“无我之境”,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对于创作者的艺术技巧和文化修养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能够达到这种要求的,只有像苏轼这样的文人、士大夫。

于是,随着时代的变换,中国绘画的主导权到了文人士大夫的手中,山水画逐渐变成了“文人画”。它的基本特征,就是文学趣味的异常突出。

文人画画家描绘的,无论是梅兰竹菊还是高山险峰,都不只是为了描绘画中的对象,而是把画面当作一首诗、一篇文章,去传递自己的内心情感。

画中的线条、图案,也就有了新的内涵。线条本身的流动、转折,墨色的浓淡、布局,都传达出了某些特定的情感、力量和气势,它们共同构成了美的境界。

与此同时,从元代开始,在文人画中出现了一种新现象,那就是文人会在画上题字作诗,用诗文来配合画面,二者结合到一起,相互补充。这种习惯,在此前的唐宋并没有出现过,是一种全新的发明。这也对画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要一人身兼三种身份,既是画家、书法家,同时还要是一个优秀的诗人。

所以,人们之所以会说“任何逼真的摄影都不能替代绘画”,其实就是因为画中有着超越画面的更广的审美意义。笔墨、画风、诗文,都是自然界所不具有,而必须通过人的头脑,进行长期的提炼、概括,才能创造出来的美。

中国艺术这一民族特征非常鲜明,也非常重要,是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市民时代的大众艺术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到了离我们最近的元明清时代,我们会发现,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又产生了新的关注点,有着独特的个性。

回顾此前的历朝历代,如果说汉代文艺反映了浪漫、雄浑,魏晋风度体现了精神、思考,唐诗宋词、宋元山水展示了心境、思绪,那么,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明清文艺,所描绘的则是“世俗人情”。

这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包含了全社会各个阶层最真实、最细碎的生活细节,市井小民的所思所想,变成了文艺创作的思想来源。

它们不追求刻意的高雅深沉,却又五花八门、多姿多彩,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勃勃生机。

在这个市民时代中,先后有几大文艺形式可以作为大众艺术的代表。

首先是起源于宋元时代的话本艺术。我们熟悉的“四大名著”,除了《红楼梦》,剩下三本都是从话本演变而来的。所谓话本,接近于我们现在的“说书”,是当时的一种大众文艺活动,说书先生基于民间流传的故事、传说,用自己的方式演绎故事的情节。

为了满足听众的要求,话本在演出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情节的曲折、细节的丰富,这就推动了话本艺术的不断发展、精益求精。

到了明代,知识分子从话本中吸收营养,加以整理、改编,就形成了《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这三部经典的小说。

第二种大众艺术的代表是戏曲。

我们都知道,和“唐诗”“宋词”并列的,是“元曲”。元代是一个特殊的朝代,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经济、文化倒退的同时,却也意外地使得文人士大夫阶层和民间文学结合到一起了。

元杂剧、散曲,蓬勃发展起来,留下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人,成为了新的文学领袖。《窦娥冤》《西厢记》《墙头马上》等作品,也成为了经久不衰的传统剧目。

到明中叶以后,传奇的大量涌现,更是把戏曲推上了一个新的阶段。文学故事和说唱、表演、音乐、舞蹈相结合,成为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创造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戏曲。到了清代,先有昆曲,再有京剧,在“唱、念、做、打”之中,中国戏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

除了话本小说和戏曲,元明清时代的文艺还有一个代表,那就是木刻版画。

它兴起于明代中后期,一开始是作为戏曲、小说的插图,后来变成了独立的商品,广泛流传,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欢迎。时至今日,还有许多地方流行版画、年画,成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最后,我们还要专门提及一本不朽的文学经典——《红楼梦》。它是“四大名著”的最后一部,却不是来源于话本故事,而是作家曹雪芹的专门创作。

关于《红楼梦》,人们已经说过了千言万语,却仍然没有把书中的奥妙说完、说透,可见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它“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是一本让人们百读不厌、常读常新的小说,也是一本记录封建时代最后岁月的“百科全书”。

在《红楼梦》中,记录了世态人情、写尽了悲欢离合,继承了市民艺术对人的情感与生活的关注,同时又用一种深沉的批判现实主义的思考,对前者进行了升华,使得这本小说具有了超越时代的价值。

好,那讲到这里,这部极简中华文明史,道尽五千年华夏之美的经典之作——《美的历程》,全部介绍完了。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大家了解到更多“中华之美”,也能为我们在日后发现美、欣赏美,打开更多丰富的视角。

0 阅读:3

鹰哥爱写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