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逻辑思维有两种基本的方法:归纳法和演绎法。
通俗来说,所谓归纳,就是从个别到一般,而所谓演绎,则是从一般到个别。
比如,东方的医学,就是归纳法的典型代表,古人从实践中,发现某些植物的混合物熬制成汤,饮用之后对某些类型的疾病有效果,而且这种实践可以重复成功,于是,就有人归纳总结经验,形成结论,把这些植物的名称、配比和做法固定下来,就成为中医的一种。所谓“实践出真知”,就是归纳法的精髓。
与之相比,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则更加擅长用演绎法来进行思维,其中的代表,当属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
所有的人都会死,
苏格拉底是人,
所以苏格拉底也会死。
在上面的三段论中,如果大前提和小前提是正确的,那么第三句结论一定为真。与归纳法相比,演绎法的一大优点恰恰是可以保真,而使用归纳法时,无论前提多么正确,做多少实验去验证,也不能保证结论一定为真。
关于归纳法和演绎法之间的争论由来已久,其核心点就在于:逻辑与实践的关系——究竟是逻辑引导实践(演绎法),还是实践引导逻辑(归纳法)。
与东方的实践出真知不同的是,古希腊对哲学和科学的思考,采取了逻辑假设在先,实践检验在后的做法。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可以先给出一个抽象的理论假设,然后用未来的实践结果来检验这个理论是否成立。这种思维方式的缺点是速度慢,想要找到一个深刻的抽象理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但其优点也非常明显,根据这种思维模式确认出来的理论,往往具备可迁移性,只要在逻辑上成功地推导出一个共同的抽象概念,与此相关的所有具象问题就都可以解决。
今天绝大多数的科学理论,几乎无一例外都是这套体系的产物。
但是,演绎法却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必须有一个毫无瑕疵的根基性命题作为基础,它不仅能够取得所有人的共识,更是真理一般的存在,其地位必须无法被撼动。毕竟,接下来的所有理论,都需要从中推演而出,根基不牢,一切都将崩塌。
这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
这就是第一性原理的由来,演绎法的链条不能无限地倒推下去,最终必须有一个基石,即一个能够自确定的元起点——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s)。
第一性原理,看起来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实际上,如果将之解读为“寻找第一因”,就不难理解了。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曾经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说法。这里所谓的道,其实就是道家思想的基石假设,也可以说是第一性原理,在道存在的前提下,我们才能推导出有关道的一切认知及学问。
第一因,也有很多说法,比如元点、公理、基石等等,总之,表达的都是一个意思,当然,它还有另外一个耳熟能详的说法,那就是——“上帝”。
这其实来自于早期人类认知能力的落后,因为无法形成一切科学的元起点,干脆就用上帝这个概念来指代吧——所以,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应该都是误会了牛顿的。
今天的科学,已经相对发达了很多,但元起点的争议仍然非常大,这不难理解,毕竟,人类还将发展不知道多少年——几千年、数万年?——科学到什么程度,简直难以想象。
但无论如何,寻找到一切科学的元点,才是科学大爆炸的第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