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3月7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记者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用铿锵有力的发言再次向世界阐明了一个铁一般的事实:“台湾地区在联合国的唯一称谓就是‘中国台湾省’,台湾从来不是一个国家,过去不是,今后更绝无可能。”
这番表态不仅是对个别国家模糊立场的严正驳斥,更是对历史和法理的坚定捍卫。
01历史与法理的“双重铁证”王毅在记者会上多次提到两个关键词:“历史”与“国际法”。从1945年台湾光复到《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的明文规定,国际社会早已确认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日本战败后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更是从法律层面终结了任何对台湾主权的争议。王毅特别强调:“这些文件构成了战后国际秩序的核心,任何试图否定这一点的言论,都是对历史的亵渎。”而1971年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的压倒性通过,则是国际社会对“一个中国”原则的集体背书。决议不仅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更彻底切断了台湾地区以任何名义参与国际组织的可能性。
王毅直言:“散布‘2758号决议不明确主权归属’的论调,既荒谬又危险,是对联合国权威的公然挑战。
02主权叙事升级:从“历史共识”到“现实威慑”
王毅特别强调“台湾光复80周年”这一时间节点,将主权问题置于二战胜利成果与国际秩序框架下,形成双重叙事:
历史正义性
通过回溯三国时期至抗战胜利的治理史,强化“台湾自古属中国”的集体记忆,消解“台独”建构的“本土叙事”。
现实威慑力
以“玩火自焚”“螳臂当车”等措辞,结合解放军常态化绕台演练、航母编队巡航等军事动作,传递“以武遏独”的明确信号。
这种叙事转变,强硬不容置疑,也揭示大陆对台策略从“促谈”向“促统”的升级——当“和平统一”窗口因“台独”挑衅不断收窄时,军事与法律手段将成为维护主权的“最后保险栓。
03从“特区”到“省”:台湾地位的再定义
随着台独势力的不断挑衅,我们对台政策也不断收紧,从对盘踞台湾岛上的反动武装势力下达死刑政令,到如今常态化的围台军演。美国畅享的所谓第一岛链早已绷不住了,日韩的态度也变得日益谨慎。
如今王毅的发言,实则是对“一国两制”“两岸对等”等模糊概念的切割——当“台独”势力不断掏空“九二共识”时,大陆已不再给予其政治投机的余地。台岛当局幻想的“两岸对等”,“平起平坐”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妄想。两岸关系唯的一可能就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台湾只能是中国的台湾省。
正如某网友所言,“台湾省”的称谓很可能意味着台湾“特区”的地位不保,以后不要想什么“自治”了,统一后的治理将更强调“常态化”,即与海南等省份一样,直接纳入国家治理体系,而非保留特殊政治架构,所有的特区优待很有可能不存在。
当前中美实力对比变化、日韩在台湾问题上趋谨慎的态度,使得外部势力干预成本陡增,与此同时,两岸民间融合持续深化:
经济层面
2025年两岸贸易额突破3000亿美元,大陆稳居台湾最大顺差来源地;
文化层面
大陆影视、社交平台在台青年中影响力攀升,“中国台湾省”的认知通过流行文化悄然渗透。
这种“硬实力威慑+软实力浸润”的组合,正在瓦解“台独”的社会基础。正如某网友所言,台湾未来的命运“只能看大陆心情”,实则折射出14亿民众对统一进程的主导权已形成压倒性优势。
04统一大势:民心所向,无人能挡
王毅的发言,既是给“台独”势力的“最后通牒”,也是向国际社会宣示中国统一进程不可逆转。当历史法理、现实力量与民心认同三重逻辑交汇,台湾问题的终局早已注定:不是“要不要统一”,而是“以何种方式、在何时统一”。对台湾同胞而言,顺应大势拥抱融合,才是避免沦为地缘博弈牺牲品的唯一出路。
历史反复证明,任何分裂国家的行径都注定失败。从港澳回归到两岸经贸深度融合,祖国统一的步伐从未停歇。正如王毅所言:“中国终将统一,也必将统一——这不是选择题,而是历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