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村民山林维权五年未果:赢了官司却收不回地**
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白路乡花园村的村民们,虽然通过法律途径成功拿回了165亩山林的产权证,但五年过去了,他们仍然无法实际掌控这片土地。曾经的村支书周某以“善意取得”为由,至今占据着林地,甚至还在上面种植经济作物。这场持续近二十年的纠纷,折射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漏洞和司法执行的困境。
#### **一场饭局签下的30年合同**
2005年3月,时任村支书周某宴请了5个村民小组的8位代表,提出承包村集体的165亩山林。当时,村民以为只是出租种树,便以每亩月租4.47元的价格签下30年合同。然而,周某随后成立农业公司,不仅在山林里建养猪场、冷库,还在2017年以1200万元将林地转卖他人。
2018年,返乡村民发现山林被严重破坏,决定起诉。法院调查发现,周某早在2007年就以“申领补贴”为由拿走林权证,并伪造村民签名,将林地过户到自己公司名下。2019年,法院判决合同无效,但以“善意取得”为由未要求归还林地,仅判赔47.6万元。
#### **行政诉讼胜诉,但执行难**
2020年,村民再次起诉,要求撤销错误的林权登记。法院最终认定,当时的过户程序违法,撤销了周某公司的林权证,林地重新回到村民手中。然而,周某仍以“已支付租金、投入巨大”为由拒绝退出,甚至继续种植中药材。2024年初,乡政府曾派挖机清理林地作物,但冲突后问题仍未彻底解决。
#### **法律困境:赢了官司为何拿不回地?**
律师指出,尽管法院认定周某公司最初“善意取得”林地使用权,但后续行政诉讼已撤销其权属登记,意味着“善意取得”的基础已不存在。村民可申请强制执行,或要求政府部门介入收回土地。然而,由于涉及多年经营投入,执行难度较大。
#### **基层治理的深层问题**
这起案件暴露了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诸多漏洞:
1. **村集体决策不透明**:8位村民代表签字就决定千亩山林去向,未经全体村民表决。
2. **林权登记审核不严**:伪造签名竟能成功过户,监管部门难辞其咎。
3. **判决执行难**:即便法律上确权,现实中仍可能因利益纠葛难以落实。
目前,村民们仍在等待一个真正的结果。他们的遭遇提醒我们:农村土地权益保护不仅需要法律上的胜利,更需要有效的执行机制和基层治理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