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复榘妻子打算携带家人逃往台湾,其子反对:大陆可能是个出路

景天聊过去 2023-08-27 04:39:12

1948年的秋末,胜负的天平已经倾斜。辽沈战役的胜利,如同东方破晓前的红霞,预示着全新的一天即将到来。此时,经历过辽沈大战的东北野战军已经提前结束了调整,他们像野猫一样悄无声息地穿过关口,进入华北。平津战役后,紧困在北平城内的国民党守军如同捉在罗网中的猎物,面对解放军步步紧逼,他们心中充满了恐惧与无助。

经过了两个月的血战,傅作义的军事集团已经损伤殆尽。这个历史关键时刻,傅作义接受了解放军的条件,他命令部队退出城市,接受改编,北平终将被和平解放。

然而,在北平和平解放的前夜,北平城内的地主和豪绅们却在焦虑地寻找出路,他们想尽一切办法离开北平,离开大陆。在他们眼中,逃往香港或者台湾似乎是最好的选择。

在这个时刻,一个名叫韩的家族也在矛盾中挣扎。他们是军阀韩复榘的家人,新中国的建立,无疑会对他们的家族产生深远影响。

韩复榘的夫人高艺珍在此时的心情可以用"惶恐不安"来形容。她想要逃离北平,逃往台湾,但韩子华却坚持留下,他劝说母亲,北平才是他们的家,他们不能去台湾,因为那是蒋介石的地盘。

韩子华解释说,他们韩家是有着深厚书香传统的家族。韩复榘年幼时就受到过良好的教育。成年后,他曾在县衙任职文书。清政府编练新军时,韩复榘毅然决然地放下笔走向战场,成为冯玉祥的部下。冯玉祥看中了韩复榘的文化素养,对他格外欣赏。二人的关系也随之日渐密切。

1928年的二次北伐中,韩复榘带领部队击败了奉军,攻占了北京南苑,成为了第一个进入北京的北伐军。此时的他被赞誉为“飞将军”,一时间成为了全国人民的焦点,他的军队在冯玉祥的领导下迎来了鼎盛时期。

然而,1930年的蒋冯战争改变了一切。在战争爆发之初,冯玉祥打算把庞大的西北军调往西北以备战,但韩复榘却认为西北资源贫瘠,无法养活这么多的军队,他坚持在河南作战。

在争论中,冯玉祥气愤地问道:“是你指挥还是我指挥?到院子里给我跪下。”韩复榘当时地位崇高,许多人劝告冯玉祥不要这样做,否则会伤了韩复榘的面子。但冯玉祥坚持自己的家长式统治,最终导致了韩复榘在蒋冯战争中选择了投降蒋介石。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历史节点,冯玉祥、蒋介石、李宗仁等军阀交织出了一幅错综复杂的江湖图。韩复榘一度成为这张图上的一道色彩鲜明的笔画。

这个时期,蒋介石与李宗仁正处于一场剑拔弩张的战争之中。而冯玉祥,则想借着这次混战,插手到这个“围棋棋盘”之中。他希望能够在两败俱伤后,趁机出手,独占大好局面。然而,这位老江湖却大意失荆州,李宗仁军队的哗变让蒋介石轻松取胜,使得冯玉祥的计划破产。

此时,蒋介石虽已取胜,但他没有急于收拾战果,反倒是在武汉设宴款待韩复榘。在那次宴会上,蒋介石以诚待人,亲自为韩复榘敬酒,并送上几十万的军费,这对韩复榘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鼓舞和赏识。

历史上的韩复榘是个复杂的人物,他不仅有着丰富的军事经历,也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虽然他在山东的统治手法被人诟病为残暴,但是他在改善民生、整顿公务员队伍、禁止毒品、推进教育等方面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可惜的是,他在抗日战争中的消极态度,让他在历史的评价中大为逊色。

在全面抗战中,韩复榘担任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负责防守黄河线。但在战争的进程中,他的军队损失严重。面对这样的困境,韩复榘选择了撤军,这一举动,无疑给国民党的战略布局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蒋介石对韩复榘的这种行为极为不满。在1938年初,他在河南开封召开了一次会议。为了保证韩复榘的到来,蒋介石甚至亲自给他打电话,热情地邀请他。然而,这个邀请,却成为了韩复榘一生的转折点。

当他走进开封的会议室时,他才发现,这场会议并不是他想象的那样,而是一个为了逮捕他而布置的陷阱。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是对韩复榘的命运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一笔。

在那场风雨飘摇的会议中,韩复榘成为了所有人瞩目的焦点。他在满室的责备声中,扛起了失去济南的责任。韩复榘的回应则像一把刀,切中了他人的伤口,“我对于济南的失守负有责任,那么南京、上海的保卫又将由谁来担当呢?”

蒋介石气愤填膺,桌面承受了他的狂怒,他厉声喝道:“那些地方有别的负责人,你无需插手,解散!”预期中的军事会议,在一片狼藉中戛然而止。

韩复榘走出会场,走进院子里,他看到的汽车并不是自己的。就在他寻找自己的车辆时,何应钦对他说道:“走吧,车子都一样。”无奈之下,韩复榘只能上车,他才发现车内坐着两个特务,他们对他宣告:“你现在被我们拘捕了。”

车子已经启动,何应钦的身影渐渐消失在韩复榘的视线中,他被送往了武汉,那是军统的一个基地。

在关押的日子里,韩复榘的愤怒如同火山般日益高涨。他一再要求见蒋介石和何应钦,但是这像是向荒漠呼唤雨水,空无一应。一连七八天的煎熬之后,有一天傍晚,特务告诉他:“你一直要求见何审判长,他已经答应你了。”

韩复榘随着他们往外走,特务在路上轻声对他说:“你家里的事需要处理吗?如果有信需要送,我们可以帮你。”韩复榘瞬间察觉到了不妙,当他走出住处,看到周围已经准备好的特务们手中都握着枪,他明白这绝不是友好的拜访。他尽可能平静地说:“我回去换双鞋,这双鞋让我觉得不舒服。”

可是,他刚转身,就听到了枪声的回响。一代风云人物,就这样倒在了自己的血泊中。

关于蒋介石为何要下此狠手杀死韩复榘,争议不断。按照国民党当时发布的官方消息,是因为韩复榘无故放弃济南,导致军事上重大损失,故处以死刑。然而,一些知情人士却指出,韩复榘与蒋介石的嫌隙可追溯至更早之前,这场杀戮可能有更深的政治原因。西安事变后,韩复榘的一句话更是加剧了蒋介石的疑虑和愤怒,从而导致了这场悲剧的发生。

尽管事情的真相仍然扑朔迷离,但在韩复榘被枪毙后,中国军队上下皆受到了深深的震动,军令和军纪的执行也因此有了巨大的改观。如今有人评论说:“如果韩复榘没死,国军的军令军纪可能无法整顿。”然而,这些都已无法改变事实,韩复榘的生命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的只有争议和猜疑。

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带走了那一段被争议和矛盾包围的岁月,蒋介石决定追杀韩复榘,这一举动背后的推动因素错综复杂。人们争论此事的是非对错,然而,对于韩复榘的家庭来说,这无疑是一场世态炎凉的冷酷教训。

韩复榘被安葬的那一日,除了他的义兄孙连仲前来悼念外,其他的政治同仁几乎无人出席,从此,可见这场葬礼的冷酷和冷落。韩复榘逝世后,他的部下们如同山倒猢狲散,开始寻找新的生活道路,而韩复榘的妻子和孩子们面临的选择更为艰难。

韩复榘的一生中,有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他们的母亲是韩复榘的三位夫人,而他们每个人的故事都颇具戏剧性。

韩复榘的第一任妻子是高艺珍,她以勤恳而负责任的态度管理着家务,因此被人称为“管家夫人”。她是著名学者高步瀛的侄女,从小接受了严格的家庭教育。尽管高艺珍年迈,而韩复榘身处权力巅峰,对其颇有微词,但他并未抛弃她,而是始终以一种尊重的态度对待她,让她主持家中大事小情。

韩复榘的第二任妻子,纪甘青,原是京剧女子舞台上的一颗明星,然而被韩复榘迷恋,最终成为他的夫人,由于她的圆润处理韩复榘与他人的关系,被称为“外交夫人”。尽管生活环境突变,但纪甘青却以其自身的智慧和圆融,成功地在韩家占据了一席之地。

而韩复榘的第三位妻子,李玉卿,原是济南一家酒楼的头牌,靠着天生的美貌和柔韧的性格在生活中求得一丝安稳。然而,当韩复榘耳闻其美,费尽周折将其迎进门时,她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李玉卿被视为韩复榘的娱乐伴侣,因此被冠以“娱乐夫人”的称号。

然而,当韩复榘离世后,原本和谐的韩家开始显露出悲剧的暗涌。纪甘青坦言自己想离开韩家,追求自己的未来。尽管外人可能会认为她无情,但她在韩复榘去世后,还是负责了韩家的后事,履行了作为“外交夫人”的最后职责。看到二夫人纪甘青离开,年轻的李玉卿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她也想离开,重新开始。高艺珍并没有反对,只是要求她的儿子必须留在韩家。无奈之下,李玉卿只能答应这个条件。

在家庭风雨飘摇的年代,尤其是在全面抗战的环境下,高艺珍带领着孩子们跋山涉水,面对着想象不到的艰难困苦。幸运的是,韩复榘生前的深厚人脉仍然对家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有着这样的后盾,他们得以在一个叫闻承烈的军官的帮助下,从漯河抵达了西安。然而,他们的生活并未因此安定,接着,他们又移居到武汉,然后逃离日本人的追捕,来到了香港。逃亡的旅程并未就此结束,他们又从香港来到了上海法租界。

然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得日本人占领了租界,高艺珍无奈之下,又带着孩子们离开,这次他们要前往的目的地是北平。在那里,她们在无依无靠的情况下艰难生活,然而此时,韩复榘的一个亲如兄弟的朋友谷良民出现了。他不仅让两个孩子成婚,还带来了丰厚的嫁妆,帮助高艺珍解决了眼前的生活困境。

抗战胜利之后,高艺珍带着孩子们的生活有所改善。1947年,韩复榘的二儿子韩子华毕业后,他回到了北平,希望在父亲的老部下何思源的帮助下找一份工作。然而何思源告诉他,当时的政治环境并不适合他来做政府工作。听到这个消息后,韩子华才明白,何思源是在为他着想。

到了1948年底,解放军的到来使得北平被包围。在此背景下,高艺珍计划带着孩子们前往台湾。然而,韩子华却提出了坚决反对的声音,他的"杀父之仇不共戴天"的理由使得高艺珍心中的决定发生了改变。他们决定留在北平,迎接解放。

1949年的春天,解放军在人民的热烈欢迎下进驻北平,这个古老的城市瞬间被新生的希望和活力洗涤。此时,韩子华也开始了他在华北大学的学习生涯,接受着革命的启蒙教育。

然而,学习的日子并未持久,校园里突然传来一股热血沸腾的号召,聂荣臻将军希望更多的知识青年加入到军队中去,以提高部队的文化水平,应对更为现代化的战争。这个消息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许多同学都义无反顾地报名参军。韩子华也有着热血沸腾的冲动,但他却因为自己那个复杂的家庭背景而犹豫不决。在他的老师的鼓励下,他明白了自己应当如何选择,那就是战胜过去,为父亲的仇恨而战。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军,决心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去。

韩子华在解放军的行列中迅速成长,他随军赴山西、宁夏等地,经历了战争的磨砺。当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他毫不犹豫地请战,勇往直前,最后荣立三等功。

战争结束后,韩子华转战平民生活,成为了兰州电力局的一员,并在甘肃省立足。1984年,他担任了民革甘肃省委员会秘书长,继续为人民服务。

韩家的其他孩子们也都以各自的方式展现出了他们的能力和才智。韩子华的三弟韩嗣辉在四川解放后,在西安运输公司和黄埔同学会工作。四弟韩嗣煌在清华毕业后成为了华北电力大学的教授,妹妹韩嗣虑则在北京电力专科学校毕业后成为了一名高级工程师。

尽管他们出生于军阀之家,但他们并没有被这个标签所限制,反而选择了和过去割席,积极接纳新中国。他们在新时代里发挥了自己的能力,得到了党和人民的帮助,也回馈了社会。他们,是新中国的一代新人,是社会主义的栋梁之材。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2 阅读:1066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