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青梅侃史
编辑|青梅侃史
前言永乐殿始建于1247年,最初位于永济县永乐镇。为配合三门峡水利的修建,于一九五九年迁入芮城县,距今20公里。
永乐宫是为了供奉中国道教八仙中的吕洞宾而修建的,本名为“大纯阳长生殿”,后改名为“永乐殿”。
永乐宫中的壁画以《朝元图》、《纯阳帝君神游显化图》、《钟离权度吕洞宾》、《王真人祖师传》为主,分别位于三清殿、纯阳殿和重阳殿三大道教殿堂之内。
而三清殿《朝元图》则是这些作品中最有艺术价值的一幅,而且是比较完好的一幅,对我们了解元朝绘画的特点有很大的价值。
三清殿中的《朝元图》,描述的就是诸神祭祀元始天尊的壮丽景象,这幅画雄伟壮观,横跨了三清殿的东边、西边、北边、神龛后面的墙壁和南边的墙壁,每一幅都有4米高,长度超过了94米,占地面积大约有403米。
永乐宫内的《朝元图》,造型丰满,构图连绵,构图宏大,线条表现沉稳,色彩斑斓,是中国古代绘画中极具特色的杰作。
饱满而富有张力的形体造型永乐宫中“三清殿”所藏的《朝元图》,共画了286尊神仙,画丰端庄、简洁凝炼、神与形俱备、丰满与紧张。
他那雄健挺拔、飘逸流畅的身姿,形成了层次分明、沉稳流畅、连绵宏大的宏大场面,在其中创造出了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的神灵,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比如西王母(图1),她有着一张圆月脸,雍容华贵,她的胸口挂着一个祥瑞的长命锁链,整个形象表现出一种母亲的温和和安详。
西王母头戴华盖,端庄肃穆地坐在中间,一左一右,各自站着一名手持扇子的仆人,指挥着两边的神灵,画面张驰而美丽,让人赏心悦目。
图中的二十八星宿神像,其艺术形象则分别融人禽或人兽如一体,其飞禽走兽的人格化,令人陌生而又亲切!神性的人化与物化,既是元朝画派所共同追求的,也是中国古老传说逐步走向世俗的一种艺术证明。
此外,按照身份高低来排列他们的大小与所处的位置,也是永乐宫中《朝元图》的另一个特点。
《朝元图》中的仙人,男女老少,胖瘦动静,高矮大小,他们的等级高低,主次分明的仙人形体,相互呼应,错落有致,千变万化,达到了一种协调的效果。
每一幅画,都是画家们的杰作,有高高在上的神灵,有神秘的修士,有强大的天将,有优雅的仙子,有渊博的学者,每一幅画,都是惟妙惟肖!
从雕像的尺寸来看,主神的雕像有三米多高,其他雕像有两米多高。这一按地位高低而定的构图,不但表现于宗教题材的壁画上,而且表现于中国传统的纸张版画上。
《八十七神仙卷(图2)》,据传是唐朝吴道子绘制的一幅道教壁画,描绘了道教的“东华帝”、“南极帝”等仙人,带领众仙,祭祀“元始天尊”的壮观景象,其形象栩栩如生,笔法流畅,身姿婀娜,是中国历史上现存的最好的素描人物。
将《朝元图》和《八十七神仙卷》放在一起对比,会发现这两幅画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唐朝吴道子的作品。他们所刻画的神灵,虽然神色各异,却都是遥相呼应,错落有致,千变万化。
《八十七神仙卷》则以丰满秀美、潇洒而著称;而《朝元图》,却显得端庄肃穆,就连衣服和腰带,都显得有些沉重,与《八十七神仙卷》的轻灵灵动截然不同。
永乐宫中的《朝元图》,通篇都是一幅气势磅礴的画面,其中的神仙人物,充满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这幅画显然是对唐朝国画精髓的一种继承。
连绵宏大的构图方式中国画的结构和布局非常注重“大势所趋”,注重整个作品具有一种“大而全”的气势,而在部分又存在着细微的变化。
金代顾恺之在《画云台山记》中首次给出了这样一种构图学说,其后宗炳又提出了“平心观”,而在《古画品录》中,又受到二人的启发,首次提出了一种以“经营位置”为基本概念的构图学说。
它的意思是,在一副油画中,将多种外在的绘画艺术语言和形式,以怎样的形式排列在画面上,这是一副油画的内在结构排列的问题,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必须要将构图的关系排列好,这样,就可以深人刻画出油画形式的详细内容。
永乐宫的《朝元图》上,二百八十六位神灵的排列很有讲究,最前面的一排是神灵的身体,因为前面的人挡住了他们的视线,所以他们的身体被遮住了,后面的人只能看到他们的脑袋。
而在最前方,则是一尊尊神祇的雕像,或俯首,或挺胸,姿态各异,没有一尊是一模一样的。众仙人齐声呐喊,向元始天尊行礼,声势浩大,一往无前。
元朝画家在作品的结构和布置上,利用散点的透视,使人物的方位相互交错,从而得到更大的形体空间感。
《朝元图》中,所有的神灵,都是面对着自己的主宰,但如果细看的话,就会发现,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那么的独特,那么的自然。
每一个神祇的仆从,都有一个神采奕奕的家伙。这些从属于自己的神明,都会跟着自己所面对的空间方向,做出一个总体上的倾斜。
如果自己的神明是朝左边的,那么自己的下属也会朝左边的位置移动,而在自己的神明之中,总会有两三个人会呈现出不同的倾斜角度,这就大大地提高了壁画的结构的整体性与灵活性之间的协调统一。
沉稳流畅的线条表现“以线立骨”是中国古典画论中最有特点的一种形式手法,它以平淡的笔触来表达。不仅增添了作品的力量,而且使作品具有一种特殊的节奏性与节律性。
永乐宫中的《朝元图》,从总体来看,其线条纤巧而圆滑,外表柔和而内里刚硬,内敛却又不显锋芒,丝毫没有“剑拔弩张”的气势。
画家通过使用不同的粗细的线来描绘神灵的面容和头饰;有些神灵面容端庄威严,但他们的服饰都比较整齐;有些面容端庄,其服饰和发髻都比较华美;有些神祇,面容苍白,衣着朴素。
《朝元图》的中线是一条深浅不一的黑色,画家用深邃的黑色线条画出了衣服的轮廓,用浅浅的黑色线条画出了神仙的五官和手指。运用浓淡两种不同色彩的笔触,使作品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变化。
在这幅画中,神灵头部的圆形灯罩采用了浓重的墨色线条,以凸显其神灵的重要性,使观者有一种庄严肃穆之感;而且,为了表现出她们清丽脱俗的气质,她们的面部轮廓都被涂抹得很浅很浅。
“神”与“形”的统一,是中国素描“线”的造型美学理念的一个主要特点。如果只有形状,没有灵魂,那就太枯燥了。
《朝元图》上画着各种各样的神仙,有男有女,有老有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姿势,衣服上的线条,都是一气呵成。这一技巧继承了唐朝吴道子的“吴带当风”的勾针法,更精确地刻画了衣服的褶皱变化和身体的动作特征。
他在描画肌肤和头发的时候,更是在肌肤和头发上下了更多的工夫,力图使胡子和头发从肌肤里长出来。正如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所言,“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
而《朝元图》中的“神将”,则进一步证明了永乐宫“三清殿”的绘画,是对唐朝吴道子“立笔挥毫,势若风旋”的美学追求的继承。
《朝元图》中神仙的脸谱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一种“程式化”的特点,仍保留了元朝之前的飘逸风范。
但是相对于唐朝,它已经开始重视脸部的神态刻画,体现了神仙自己的神态举止和个人特有的世俗性,充满了一种新的生命活力。
富丽辉煌的颜料色彩《朝元图》的造型特征之一,就是以富丽的色调为主,在这种绚烂的色调之下,元代画家们利用了很多的水彩、矿物质和金属颜料,对其中的石青、石绿、朱砂、朱红、金红等珍贵的颜料,进行了精心的勾勒;
将石青、石绿、朱砂、朱红、金红等珍贵的颜料,划分出了不同的区域,增加了画面的层次,同时,让一小部分的明亮之色,与一大部分的青绿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绚烂的、和谐的色调。
首先,三清殿的《朝元图》是一幅千变万化的作品,它的主要颜色是青色,但也有一些类似的颜色,比如黄色、红色、朱砂、青石等等,这些颜色都是由不同的颜色组合而成,组成了一幅充满了美感的画面,给人一种强烈的冲击感。
这与《朝元图》中的整个壁画都采用了冷色调的手法有关。比如三清殿内,东极大帝穿着暗红色的长袍,而玄元十子穿着暗红色的长袍,与之相映成趣,给人一种稳重而强烈的感觉。
除此之外,在服装大片的青绿色中,还点缀了士黄、土红、朱砂、猪石等色彩,在衣领和饰品等较小的区域,让整个作品显得活泼而富有魅力。
其次,他不仅使用了大量的石青等颜色,还将一些器物,如盔甲、腰带、首饰、香炉、华盖、璎珞等,都用了一些金色的颜料。
让这些肖像看起来既有立体感,又有富丽的颜色,让整个肖像看起来更加的生动,更加的协调。
而且。《朝元图》之所以能呈现出绚烂夺目,千百年来从未褪色,与石青,石绿,朱砂,朱碟等天然矿物颜色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种矿物颜色经过几十亿年的地质活动,经过几十亿年的地质变迁而产生,颜色稳定,万年不变,是中国画材的珍贵素材。
结语山西永乐年间的三清殿《朝元图》,造型丰满,构图严谨,线条流畅,色彩斑斓,在艺术上独具特色。
《朝元图》的绘画风格明显继承了唐朝吴道子的道教画像绘画风格,整体以笔触为主要特征,辅以颜料和油膏,体现了元代画家在绘画方面的造诣和技巧,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代表。
《朝元图》不仅在继承先贤优良传统的同时,还在部分领域进行了开拓与革新,堪称中国元画中一件承上启下的珍品,同时也为后人探寻、借鉴古代画技提供了极佳的临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