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敌我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 林彪和粟裕的不同打法!

我军最能打的五个人分别是彭、林、刘、徐、粟,其中,最擅长大兵团作战的又是彭总、林总、粟裕大将这三人,不过,彭总组织指挥的

我军最能打的五个人分别是彭、林、刘、徐、粟,其中,最擅长大兵团作战的又是彭总、林总、粟裕大将这三人,不过,彭总组织指挥的大兵团作战主要是抗美援朝时期,对手是美帝,难度方面比林总、粟裕要高一个档次,因此,不太适宜将他们三人比较。

但林总和粟裕大将的参照物则基本相同,他们在解放战争时期所领导的大兵团作战,面对的都是国军,这些敌人的战斗水平大体相似,从军事领域分析,还是有一定意义。

林总的经典代表之作是辽沈战役,粟裕的经典代表之作则是淮海战役,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两场战役国共双方的实力差距都不是非常大,属于势均力敌的态势。林总、粟裕完全采用了不同的打法,体现了他们两人的作战风格。

一、林总:此战须慎重,稍有不慎咱们就输了。

林彪打仗心细,处事慎重,精于算计,不打无把握之仗,为了充分掌握战场形势,经常拿一个神秘的小本子写写画画,记载并分析每次战斗的谋略、指挥、战果以及伤亡数字、缴获数字等等,力求做到算无遗漏。

辽沈战役,并不完全如同有的网友所说的优势在我,势在必得,其实两军实力差距也不是很大。

东野共计12个主力纵队,50万人,炮兵纵队,铁道纵队,还有30个独立师,总计70万可以使用的野战部队。

东北国军,郑洞国、卫立煌、范汉杰三个集团加起来总计有55万人。

70万人对55万人,加上战斗区域面积非常大,东野不见得非常有优势。

于是,林总此时的打法是此战须慎重,稍有不慎咱们就输了。他觉得打锦州是一步险棋,必须要慎重。林总说:“我只准备了一桌饭,但来了两桌客人,这饭怎么吃?”言下之意是,来了两桌客人,我必须要准备两桌饭,我才开吃。林总不想走险棋,其实也是有道理的,虽然双方势均力敌,但大体上东野还是强点,稳妥策略也能取胜,只是获胜的时间会稍微晚一点。

因此,林总打仗精于谋划,基本要有万全之策才开打。

二、粟裕:此战须慎重,稍有不慎敌人就跑了。

粟裕打仗考虑得也非常详细,不亚于林总,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下粟裕在1949年3月30日发布的《第三野战军京沪杭战役作战命令》,只要稍微有点文化水准,基本看着这个命令,也会打仗了。

粟裕的军事命令非常慎重,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各部队的作战任务、协作内容、行军路线,行动时间,战斗步骤,分界线、纪律要求等等全面而详细,逻辑紧密,条理清晰,语言流畅,甚至很有作战的画面感,非常具有指引作用。

在淮海战役的时候,虽然敌我双方是80万对60万,但其实双方实力差距也不是很大,我方除了60万参战部队外,还有52万军区部队并没有参战,因为战斗打起来以后,我军赢得太快,根本用不着军区部队参战了。

面对淮海战役,粟裕的打法是此战须慎重,稍有不慎敌人就跑了。整个战役都是大开大合,追着敌人打,生怕敌人跑了。淮海战役,杜聿明的逃跑路线,我党情报人员郭汝瑰已经提供了国防部作战计划,军事情报明确显示杜聿明将走东线。但粟裕还是非常慎重,根据战场形势判断杜聿明不会走东线,将会走西线,于是指挥华野主力,强行军三天三夜,活抓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

综合以上分析,虽然同样都是敌我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林彪和粟裕的打法不同:林总是此战须慎重,稍有不慎咱们就输了;粟裕则是此战须慎重,稍有不慎敌人就跑了。

他们打法各有千秋,都是我军优秀的名将,在军事领域,属于绝对天赋异禀的佼佼者。

评论列表

随意说几句
随意说几句 46
2024-08-14 07:10
刘伯承说:豫东战役这样的仗,只有粟裕敢打。的确,四面皆敌,粟大将硬要切出一块挥众歼灭之。非过人谋略,非过人胆魄,谁敢打这样的仗!

难忘今宵 回复 09-19 05:29
损失千把人,你是喝了多少假酒才能说得出这种谎言??

maris 回复 09-16 16:44
是的,豫东战役就是解放战争的转折性战役,从此攻守彻底异势

migelu692
migelu692 21
2024-08-18 20:42
粟裕是百万军中敢取上将首级。
用户17xxx46
用户17xxx46 20
2024-08-11 10:50
粟裕[点赞]

不惑? 回复 08-13 12:22
当代兵仙

yxy
yxy 19
2024-09-04 06:55
林总的硬拼仗,就是讲在什么时候可以打,六成把握就要打,敢于刺刀见红,精算是为了更好的消灭敌人,减少我军伤亡,取得最大胜利,四野的部队伤亡最少,战果最大,就是源于此。四野有林总命令往下传的歌,说明对林总的信任,跟这样的人能打胜仗,

maris 回复 10-30 00:33
东野当时并没有攻取重兵把守工事完备的大城市的经验,反面经验还不少,慎重是应该的,和谋略胆略无关。

行者 回复 10-20 16:37
处在被前后夹击位置,有不瞻前顾后的?

东风
东风 15
2024-08-09 09:01
瞎掰掰
侬本多情
侬本多情 15
2024-09-05 07:31
辽沈战役难度更高,因为这是从未有过的大决战,而且一开始就是阻击战和攻坚战同时开打,塔山守不住,锦州就攻不下来,所以战役一开始,战斗就达到白热化的程度,输了就没有后来的决战,所以四野的压力更大。

行者 回复 10-20 16:41
没打之前,全国的解放战争前景兵不明朗,辽沈战役的胜利是有扭转全国局面的战略意义。责任重大啊

用户10xxx69 回复 10-15 06:33
辽沈战役恰恰反应出林彪谋略不足,胆略不足!不是毛爷爷三令五申,在他怕东怕西先打长春的计划下,东北敌军会出逃,推迟全国解放难度和时间[点踩]

maris
maris 13
2024-10-30 00:31
二战时,如何攻取对方重兵把守工事完备的大城市是难点,经常出现争夺几个月的情况,锦州之前,东野不但没有这方面经验,甚至反面教训还不少,比如四平和长春,101慎重考虑是正确的。所以这种比较说说玩还行,实际是不够客观的,
江一
江一 13
2024-08-10 09:18
敌我双方兵力数据不对。应分参战部队、地方部队等。52万是军区部队吗?参战了吗?不参战的话,国民党还有白崇禧、汤恩伯等部队,还有豫、皖、苏等省地方部队,是不是也要算?

一峰 回复 08-15 17:03
什么还时候有52万军区部队啊?顶多算是民办。

专治苍蝇各种不服
专治苍蝇各种不服 13
2024-09-17 06:08
好像所有元帅大将里面唯一被冠名战略家的只有粟裕吧?
十年种柳
十年种柳 12
2024-09-17 22:10
1980年之前,有战役背景的影片不到10部(指的是不包括地道战之类的小型游击战斗),其中反映解放战争的共5部——南征北战、红日、渡江侦察记、车轮滚滚、战上海。这些影片的真实背景全部是华野或三野的故事。当年拍的电影决不会象现在,可以胡编乱造,说明三野的战争更有传奇性、故事性。
姚建
姚建 11
2024-08-31 00:41
东北国军能拉出来一战的只有一个九兵团,其他部队只能守城,不能拉出来野战,并且后勤物资全靠空投,东北国军基本连饭都吃不饱,哪里还有多少战斗力。而在华东,国军有三个这样的兵团,并且兵精粮足,将帅用命(兵团司令战死两个,总指挥被俘虏),华东我军赢得很漂亮。
叶舞春风
叶舞春风 8
2024-08-17 20:04
70万对55万,60万对80万都叫势均力敌。小编你很会算呀![点赞]

难忘今宵 回复 08-31 13:40
你以为光头强有80万兵力?打七折就不错了。

训糇总教官 回复 难忘今宵 09-01 15:31
实际是五折,60万这面还有40万民兵,数百万民工。

老夫
老夫 7
2024-09-26 23:49
长春守敌饿得路都走不了,用12个非正规独立师就能困住,这部分敌军应忽略不计。
行者
行者 7
2024-10-20 16:34
林总是开创局面,当慎之又慎,粟大将是继往开来,当剩勇追穷寇
用户16xxx02
用户16xxx02 5
2024-08-17 22:51
没有资格去评论
ufo0126
ufo0126 4
2024-10-14 16:50
三座孤城 四面皆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