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后生活有感》
新冠三载乱尘寰,疫去方知世事艰。
生活已非昔日貌,新风旧忆两相关。
普遍认为新冠疫情开始于2019 年底。2019 年 12 月 8 日,武汉市卫健委通报了首例新冠病例。国家宣布结束时间为2023 年 11 月。新冠疫情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事件,几乎蔓延到了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疫情三年间各个省市都曾出现过感染病例。
疫情给国家和人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不过是改变程度的差异。现盘点如下:
改变之五:社交圈收缩,拒绝无效社交
以下是对三年疫情后社交圈收缩倾向的分析:
一,社交圈收缩的表现:
1.社交活动参与度降低
- 对于大型聚会活动,如同学聚会、公司年会、行业交流晚宴等,很多人不再像疫情前那样积极响应,往往会找各种理由推脱参加。即使偶尔参加,也可能会提前离场,不像以往那样热衷于全程融入社交氛围。
- 各类社团活动、兴趣小组活动的参与人数也有所减少。例如原本活跃于户外运动社团、摄影爱好者小组的一些成员,疫情后出席活动的频率大幅降低,甚至不再参与相关活动。
2.结识新朋友意愿减弱
- 在日常社交场合,如在咖啡馆、健身房等场所,人们主动与陌生人搭话、开启新社交关系的积极性明显不如疫情前。以前可能会乐于通过闲聊结识志同道合的新朋友,现在则更多是保持礼貌性的交流,很少进一步深入拓展关系。
- 对于一些通过社交软件结识新朋友的线上途径,人们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减少了。例如不再频繁添加陌生人为好友,对一些线上社交群组里的新成员互动也比较冷淡。
3.更倾向于小范围深度社交
- 人们把更多的社交精力放在了与家人、亲密朋友以及少数关系特别好的同事身上。会更频繁地与这些人进行一对一或小范围的聚会,如家庭聚餐、和三五知己的下午茶等,注重在这些小圈子里维系深度的情感连接。
- 在社交互动内容上,也更倾向于分享内心真实的想法、感受和生活琐事,而不是像面对泛泛之交那样只进行表面的寒暄。
二,原因分析:
1.疫情期间社交限制的影响
- 疫情期间长期的居家隔离、限制聚集等防控措施,使得人们习惯了相对封闭、简单的社交环境。长时间没有参与大型社交活动,导致重新适应热闹、复杂的社交场合时会产生心理上的不适,比如会觉得人多嘈杂、有社交压力等。
- 线上社交在疫情期间成为主流,虽然满足了一定的沟通需求,但这种隔着屏幕的交流方式相对单一,缺乏面对面社交的丰富性和深度,久而久之,人们的社交技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退化,比如面对面时不知道如何更好地开启话题、维持轻松的氛围等,这也使得人们对线下社交活动有所畏惧。
2.对社交关系本质的重新认知
- 疫情让人们亲身感受到在困难时刻,真正能给予实质性帮助、情感支持的往往是身边最亲近的家人和少数几个知心朋友。那些平时看似热闹的泛泛之交在关键时刻可能无法提供有效支持,这使得人们更加重视与这些核心关系的深度维系,而对拓展大量表面的社交关系的热情降低。
- 经历疫情的不确定性和压力,人们更加渴望在社交中获得真实、深度的情感体验,而不是单纯的人脉积累或表面的热闹,所以更倾向于聚焦在能给自己带来这种体验的小圈子里。
3.心理状态和精力调整的需要
- 疫情期间人们面临着诸多压力,如对自身及家人健康的担忧、经济收入的不确定性等,这些压力使得人们的心理状态处于一种相对紧绷的状态。疫情后,人们需要时间来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而维持一个较小且稳定的社交圈,能让自己在社交方面投入的精力相对可控,不至于因过多的社交活动而进一步疲惫不堪。
- 部分人在疫情后可能会出现一些心理上的小问题,如焦虑、抑郁等情绪的轻微表现,他们可能觉得自己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应对复杂的社交场合和拓展新的社交关系,所以选择收缩社交圈来自我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