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羊悠悠,青土重生:石羊河流域及青土湖生态变迁

幻翠看看趣事 2024-11-04 01:16:45

石羊河流域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东端,是一条重要的内陆河。它发源于祁连山北部,由东向西,主要由大靖河、古浪河、黄羊河、杂木河、金塔河、西营河、东大河、西大河等八条支流及多条小沟小河组成。这些河流在武威城附近汇集成石羊大河,干流入红崖山水库后进入民勤盆地。石羊河最终消失在巴丹吉林和腾格里沙漠之间的民勤盆地北部。这片流域总面积达4.16万平方千米,占河西地区总面积的15.4%,是甘肃省武威市和金昌市这两大干旱地区的主要工农用水源。

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演变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两汉时期、隋至盛唐时期和明清时期。汉朝为了充实边防,在河西筑长城、列亭障、设置郡县、移民实边、引水灌田、屯垦积谷,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大规模的开发经营。农业生产和畜牧业生产在石羊河流域迅速发展起来,大大改变了绿洲迁徙牧业时期那种较原始的自然生态面貌。农田栽培作物大量取代了原生植被,大片的绿洲草原、牧场、荒野被辟为田畴,使自然生态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隋唐时期,石羊河流域进入了第二次大规模开发阶段。唐代前期,石羊河中游凉州一带人口成倍增长,进入更大规模的开发时期。唐太宗推行足兵足食的政策,实施屯防、屯粮、屯牧之举,使石羊河流域的土地开发获得前所未有的成绩。

然而,这一时期的开发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中游地区的土地大规模开发,大量耗用灌溉水源,从而严重影响下游地区的来水量。同时,祁连山林草的砍伐也加剧了生态恶化。这一时期,河流断道、湖泊缩退、耕地沙漠化、绿洲消失等生态恶化的信号已经显现。

明清时期为河西绿洲历史上第三次大规模开发时期。本区再度大规模移民,区内民户大量增加,兴修水利,大力垦辟土地,开发声势和规模超过汉唐两代。明清时期,绿洲边缘的植物被大量破坏,祁连山区植被的砍伐也日益加剧。这一时期,石羊河流域是河西地区开发强度最大、人口密度最大、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地区,同时也是沙漠化最突出、危机最严重的区域之一。明清两代形成的沙漠化土地约130平方公里,沙漠化问题日益严重。

青土湖位于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西渠镇北部,是石羊河的下游湖泊。青土湖的变迁与石羊河流域的生态演变息息相关。青土湖在古代曾有过辉煌的时期。汉代以前,青土湖被称为潴野泽,也称百亭海。潴野泽在《尚书·禹贡》和《水经注》里都有记载,称“碧波万顷,水天一色”。它是《尚书·禹贡》记载的11个大湖之一,春秋战国时水域面积在2万平方千米以上,最大水深超过60米,是一个巨大的淡水湖泊。潴野泽在西汉时由于气候变化水面缩小为4000平方千米,面积仅次于今日的青海湖,依然烟波浩渺。

隋唐时期,潴野泽萎缩演变分离为东海和西海两块水域,面积较大的东海仍然叫潴野泽,位于东海西南方的面积较小的西海叫作休屠泽。此时的潴野泽面积缩小至1300平方千米,还具有一定规模。明清时期,潴野泽水域面积再次缩小为400平方千米左右,并分离出一个较小的马营湖。此时潴野泽已经更名为青土湖。

青土湖的衰败始于近代。新中国建立之初,青土湖还有近百平方千米的水域面积,是民勤人引以自豪的母亲湖。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石羊河上游耕地面积增加,青土湖来水量减少,面积萎缩至70平方千米。至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地表蒸发、周边开垦、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植被枯萎,地表由于强烈蒸发导致土壤盐碱化,青土湖逐渐由湿地、半湿地变为沙化盐碱地。至20世纪80年代,国家出版的一些地形图上已没有“青土湖”这一名称。

20世纪末,青土湖一带荒漠化加剧,风沙不断。2004年大旱,石羊河出现断流,红崖山水库干涸。青土湖一带更是荒漠化加剧,风沙不断,100多平方千米的青土湖盆地全部沙化,地表被灰白色的流沙全部覆盖,沙层厚达2至3米,在农区边缘形成了长达13千米的风沙线,成为民勤绿洲北部最大的风沙口。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在青土湖沙地形成合围之势,附近村庄的农民被迫陆续外迁。

石羊河是武威市和金昌市这两大干旱地区的主要工农用水源。它还是河西走廊北部的生态保障,阻止了两大沙漠在民勤盆地北部的汇合。特别是下游的民勤绿洲,由于石羊河的滋养,使得这一地区能够维持一定的植被覆盖,有效防止了沙漠的进一步侵蚀。石羊河对于阻止沙漠的生态意义极为重大,它作为民勤绿洲的主要水源,对遏制两大沙漠——腾格里和巴丹吉林的合围起到了关键作用。这片绿洲如同一道屏障,防止了河西走廊东部地区遭受沙尘侵袭和沙漠化的威胁。

石羊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关系到民勤绿洲的生存与发展。历史上,由于过度开发和利用,石羊河流域的水资源逐渐枯竭,导致绿洲面积缩小,植被枯死,土地荒漠化加剧。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也对整个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构成了威胁。

石羊河还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它不仅能够为绿洲提供稳定的水源供应,还能够调节区域气候,减少旱涝灾害的发生。一个健康的石羊河流域对于维护西北地区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阻止两大沙漠的合拢,促进区域生态修复,民勤县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从2000年开始,民勤县结合当地实际,合理规划,采取压沙造林、滩地造林、移民搬迁、退耕还林、封禁保护等措施,综合治理青土湖。综合运用压沙造林、下泄生态用水等治理措施,加大青土湖区域生态恢复和治理力度,使青土湖区域沙化得到有效治理,有效阻隔了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两大沙漠的合拢。

2010年秋季,干涸51年之久的青土湖形成了3平方公里的水面。到了2017年,青土湖更是形成了人工季节性水面26.6平方公里,并形成了旱区湿地106平方公里。这些变化不仅有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为候鸟迁徙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成为它们途中的“水上乐园”。青土湖的水位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地下水位由2007年的4.02米上升至2.94米,一些原本关闭的机井甚至自流成泉,周围的芦苇也蓬勃丛生,展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

近年来,石羊河流域的生态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治理措施,石羊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民勤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229.86万亩,压沙造林面积达到55.3万亩,天然沙生植被封育面积达到325万亩,在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建成长达300多公里的防护林带。青土湖、老虎口、龙王庙、勤锋滩等大的风沙口得到有效治理,民勤县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五十年代的3%提高到2016年的17.91%。据国家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2014年,民勤县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较2009年分别减少6.26万亩、6.76万亩,整体处于遏制、逆转趋势。

尽管石羊河流域的生态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水资源短缺问题依然严峻。随着气候的变化和上中游用水加剧,石羊河通过红崖山水库到达民勤的来水量,每年都以超过1500万立方米的速度逐年减少,这不仅使青土湖的补水断了源头,也影响了当地的地下水系。

二是生态脆弱性依然较高。民勤县所在区域属于典型的极干旱沙漠荒漠区,荒漠化面积已占总土地面积的94.5%,荒漠边缘以每年3至4米的速度向绿洲推进。三是生态治理任务依然艰巨。虽然石羊河流域的生态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生态恢复和治理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持续投入和不懈努力。

石羊河流域及青土湖的生态变迁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过程。历史上,由于过度开发和利用,石羊河流域的水资源逐渐枯竭,导致绿洲面积缩小,植被枯死,土地荒漠化加剧。

然而,通过近年来的生态治理和修复,石羊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青土湖也重现了碧波荡漾的景象。

0 阅读:70

幻翠看看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