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13岁的孔忠良不敢相信,自己随手捡到的白色石头,竟是价值连城的玉玺。
甚至他还因此被奖励了20块钱,在当时,已经是一笔巨款。
然而,时隔44年,就在孔忠良都快忘记这回事时,陕西历史博物馆的专家却找上了门。
这块玉玺究竟是什么来历,事隔多年后,为何专家又找到了当事人?
——【·男孩捡到玉玺·】——
1968 年,13岁的孔忠良捡到玉玺后,并没有第一时间交给父亲,而是跟哥哥分享了这个秘密。
孔忠良的哥哥本就调皮捣蛋,看到这玉玺后,更是玩性大发。
他突发奇想,竟打算把玉玺上刻的字磨掉,刻上自己的大名,好让这物件彻底成为自己独一无二的“专属玩具”。
然而,这玉玺质地坚硬非常,任凭他如何努力,那上面的字依旧纹丝未动。
折腾了许久,哥哥终于放弃了,随手将玉玺扔在了屋子的角落,而孔忠良更是将这事抛诸脑后。
直到半个月后,孔忠良才偶然发现了被遗忘许久的玉玺。
此时,父亲孔祥发察觉到了儿子的异样举动,在看到那枚玉玺后,他差点吓个半死。
孔祥发是个地道的农民,但也因上过几年学,而比旁人多了几分见识。
他深知这样一个物件出现在家中绝非寻常,当下便严肃地要求小儿子交代这玉玺的来历。
孔忠良望着父亲紧张的神情,心中虽害怕,还是老老实实地将那天的经历一一道来。
那天放学后,他独自来到河边打水漂。当他一次又一次弯腰捡起石子时,一抹与众不同的光亮突然在众多石子中凸现出来。
他将那个物件小心翼翼地拾起。那是他从未见过的东西,触手温润光滑,十分惊奇。
于是便高兴地将其装入书包带回了家,还讲了他跟哥哥后来干的“好事”。
孔祥发听着儿子的讲述,心中越发忐忑不安。尤其是当他得知大儿子曾试图破坏这玉玺时,更是惊出一身冷汗,差点两眼一黑昏过去。
他的目光紧紧地锁在那枚玉玺上,尽管他对文物知之甚少,但那玉玺背面清晰的“皇后之玺”四个大字,却让他心里打鼓。
在那个年代,人们对文物有着一种朴素而敬畏的认知,他深知私藏文物是万万不可的,一旦被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孔祥发强忍着内心的慌乱,顾不上对大儿子的鲁莽行为进行斥责,当下便做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决定。
他匆匆拉着孔忠良的手,向着城里的陕西历史博物馆走去。
一路上,父子俩的心情都无比沉重,既怀揣着对未知的恐惧,又隐隐有着一丝对这物件价值的期待。
——【·镇馆之宝·】——
走进博物馆,讲解的工作人员看到孔祥发手中的玉玺,还有上面醒目的刻字后,立刻向上级汇报情况。
同时,又连忙稳住孔家父子,生怕他们着急走了。
没一会,馆长拿着一个放大镜,神色匆匆地赶来。
他的目光急切地落在那枚玉玺上,随后快步上前,紧紧地握住了孔祥发的手,语气真诚而感激地说道:
“不管这玉玺最终鉴定结果如何,我都代表博物馆感谢你们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支持。”
不管怎样,这态度就让孔祥发先松了口气,紧接着,馆长拿起放大镜,全神贯注地对着玉玺仔细观察起来。
他的眼神逐渐变得凝重而专注,许久之后,馆长缓缓抬起头,脸上露出一丝惊叹与兴奋交织的神情,他吐出一句话:“这东西不简单,这可是和田玉啊!”
馆长深知这块玉玺可能隐藏着重大的历史价值,不敢有丝毫大意,赶忙联系省城的专家前来一同研究。
经过甄别,专家们确认这枚玉玺竟是由四大名玉之首的和田玉雕琢而成,而且是最为珍贵的羊脂白玉。
其质地温润细腻,色泽洁白无瑕,更重要的是,如此完整的一整块羊脂白玉,在文物界堪称稀世珍宝,其价值难以估量。
之后专家们将注意力转移到了玉玺上雕刻的螭虎图案。
他们通过对雕刻技法以及岁月留下的痕迹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与细致比对,最终确定这枚玉玺来自西汉时期。
这个消息如同重磅炸弹,在博物馆内引起了一阵轰动。
西汉的皇后玉玺,且是由和田玉精心打造,无论它曾经属于哪位皇后,都无疑具备了成为镇馆之宝的资格。
馆长激动得难以自已,眼眶中甚至闪烁起了泪花。他紧紧地握住孔祥发的手:“您这次可真是为国家立了大功啊!”
馆长再三向孔祥发表达诚挚的谢意,并表示一定会向上级部门申请,给予他们一笔丰厚的酬谢。
孔祥发听说了这玉玺这样贵重,也是愣了,随后就是庆幸,还好来得早,这宝贝家里肯定留不住,不属于自己的财富,他一丝一毫都不想多占,连连婉拒了馆长的好意。
见他这样推拒,馆长更是感动,拦住急忙想走的孔祥发,从裤兜里掏出了20元,就当做是他们来回折腾的路费了。
20元放在当时那个年代,也是不少了,孔祥发还想拒绝,最终看了看儿子裤子上的破洞,还是不好意思地收下了,随后就告辞了。
而这枚珍贵的玉玺则留在了博物馆内,在专家们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与考证下,它背后隐藏的历史真相也逐渐浮出水面。
——【·玉玺背后的主人·】——
专家们结合咸阳韩家湾的独特地理条件,深入分析这枚玉玺的主人身份。
经过细致的研究与严谨的考证,他们认为这枚玉玺最有可能属于西汉时期的吕雉。
原来,就在孔忠良捡到玉玺的那条小河附近仅仅一公里处,便是吕后与刘邦合葬的墓穴。
此外,专家们还在浩如烟海的史书中找到了详细的记载。《汉官旧仪》中有这样的描述:“皇后玉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纽。”
种种细节,均与史书中的记载完美吻合。综合多方面的证据,专家们最终确定这枚玉玺无疑就是吕后之印玺。
应该是在动荡中,被不慎掉在土里,经过长时间的风吹日晒、雨淋侵蚀,再加上河流的冲刷作用,最终被冲到了附近的韩家湾。
又恰好被在河边玩耍的孔忠良捡到,这才使得这枚珍贵的玉玺在历经千年之后重见天日。
关于吕后玉玺的确切身世,馆长特意亲自前往孔家,将这一重大发现告知了孔家父子。
此时的孔祥发,在听闻这个消息后,心中满是欣喜与自豪。
他深知自己当初的决定是多么正确,自己无意间竟参与到了这样一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之中,为保护国家文物做出了贡献。
44 年的光阴转瞬即逝。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再次踏上了前往孔家的路途。
然而,此时他们却得知孔祥发已经早早离世,而当年那个懵懂的少年孔忠良,如今也已 57 岁,步入了中年的行列。
当初的那段经历早已被孔忠良淡忘。当工作人员找到他并提及当年的事情时,他先是一脸茫然,许久之后才恍然大悟。
他起初还以为是玉玺出了什么问题,直到工作人员表明来意,原来是邀请他参加表彰大会。
在他看来,这或许是祖上积德才让自己有了这样一段特殊的经历,能够为国家的文物保护事业尽一份力,是一件无比光荣的事情。他欣然答应了邀请。
在表彰大会上,孔忠良接过那象征着荣誉的表彰证书,那一刻,他的内心充满了喜悦。
尽管岁月已经改变了许多,但他质朴善良的本性却从未改变。
面对博物馆给予的金钱回报,他依旧像当年父亲那样,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孔家父子的经历告诉我们,保护文物不仅仅是国家和专业机构的责任,更是每一位普通公民应尽的义务。
它关乎着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用真心去守护。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