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体书论》探微:学真草之兼融,书道之骨韵

白梦说文化 2024-07-30 13:30:42

文/杨普义

在浩瀚的中华文化长河中,书法艺术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照耀着历史的天空。《六体书论》作为唐代书法理论的重要文献,由张怀瓘所著,不仅系统地阐述了书法艺术的六种基本书体(篆、隶、草、行、真、章草)的特点与演变,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书法美学及技法传承的深刻见解。其中,“学真者不可不兼钟,学草者不可不兼张,此皆书之骨也”这一论述,尤为引人深思,它不仅是对书法学习者的一种指导,更是对书法艺术精神内核的深刻揭示。

一、真书之骨:兼融钟繇,得其稳重

“学真者不可不兼钟”,此句中的“真书”,即我们今天所说的楷书,它以其结构严谨、笔画规范、字形端庄而著称。钟繇,作为楷书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其书法风格被后世誉为“古雅淳厚,超凡入圣”。张怀瓘此言,意在强调学习楷书者,必须深入研究钟繇的书法精髓,方能得其稳重之骨。

钟繇的楷书,每一笔每一划都透露出沉稳与内敛的力量,这种力量并非外在的张扬,而是源自内心的修养与积淀。学习者在临摹钟繇书法时,不仅要关注其字形的工整与结构的严谨,更要体会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人格魅力。通过不断地学习与揣摩,学习者能够逐渐培养起一种沉稳的气质,使笔下的楷书不仅形似,更能神似,从而达到“骨力遒劲,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

二、草书之魂:兼融张旭,得其奔放

“学草者不可不兼张”,这里的“张”指的是唐代著名书法家张旭,其草书被誉为“狂草”,以其奔放不羁、挥洒自如的风格而名垂青史。张怀瓘认为,学习草书者,必须兼融张旭的草书精神,方能得其奔放之魂。

张旭的草书,如同江河奔腾,一泻千里,充满了生命力和动感。他的书法不仅仅是技法的展现,更是情感的抒发和个性的张扬。学习者在研习张旭草书时,不仅要掌握其独特的用笔方法和结构布局,更要理解其背后的情感表达和创作理念。通过不断地实践与感悟,学习者能够逐渐领悟到草书艺术的真谛,使笔下的草书既有法度可循,又不失自然灵动之美,达到“心手双畅,意气风发”的艺术效果。

三、兼收并蓄,书道之骨韵共生

“学真者不可不兼钟,学草者不可不兼张”,这两句话实际上揭示了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原则——兼收并蓄。在书法的学习和创作中,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种书体或某一位书家的风格,而应该广泛涉猎、博采众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艺术语言,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同时,“此皆书之骨也”的论断,更是强调了书法艺术中“骨”的重要性。这里的“骨”,不仅指字形的骨架结构,更指书法作品所体现出的精神气质和力量感。无论是真书的稳重还是草书的奔放,都是书法艺术“骨”的具体表现。学习者在追求书法技艺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自己的艺术素养和人文精神,使自己的书法作品能够真正做到形神兼备、骨韵共生。

四、结语

《六体书论》中的“学真者不可不兼钟,学草者不可不兼张,此皆书之骨也”这一论述,不仅是对书法学习者的一种具体指导,更是对书法艺术精神内核的深刻揭示。它告诉我们,在书法的学习和创作中,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和求知的欲望,广泛吸收各种营养和灵感;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培养自己的艺术素养和人文精神,使自己的书法作品能够真正体现出书法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广。

0 阅读:8

白梦说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