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临汾,襄汾。
位于临汾市南部中段,汾河中下游,建县于秦代,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这里很多美好的村落,都保存着古老久远的人文风貌。
一起来看襄汾3大首批中国传统村落,这些风光你看过几处?
1 西中黄村位于姑射山下、汾河西岸,现属襄汾县汾城镇。村子南北长5公里,东西宽2.5公里,地势走向为西北高、东南低,民众从风水学角度解释西门之北为凤头,南门之东为凤尾,故又有“凤城”之称。
环村建造有青砖包砌的城墙,城周1980米,上宽3米,下宽7米,该城墙建于明崇祯年间,竣工于清雍正年间,历时百年之久。工期分两段,先筑土堡,后砌砖墙。城开四门,西称“建威门”,北为“武安门”,东曰“来青门”,南叫“永熙门”,门洞深达4丈5尺,上建城门楼,红柱碧瓦,甚是壮观。城端有800个垛台,望射兼用。城脚较宽,花鼓打场,可供数百人围观。该城墙建造至今已有380年,历经战乱摧毁与风雨侵蚀,城楼已毁,城墙仅有北城墙及东城墙的一部分保存下来。
村北制高点上建有20余米高、可鸟瞰全村的春秋楼,楼顶脊有龙头,下垂风铃。该楼是供奉武圣关云长之处,筑有神台、神楼,分别塑关公坐像和卧像。神台门框木板上刻有“威震华夏”四个大字,门外左右墙壁嵌石上有篆字对联:“精忠殉贯日,大义直参天”。登上高楼,遥望汾水如银带,周边乡村田畴尽收眼底。
2 陶寺村
临汾市襄汾县陶寺乡陶寺村,以陶寺遗址闻名遐迩。陶寺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还包括庙底沟二期文化和少量的战国、汉代及金、元时期的遗存。
遗址位于陶寺村南,面积约300万平方米。经过研究,确立了中原地区龙山文化的陶寺类型;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其年代约当公元前2500~前1900年。同类遗址在晋西南汾河下游和浍河流域已发现70余处。陶寺遗址对复原中国古代阶级、国家产生的历史及探索夏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据介绍,中国古代的巫文化崇拜、祖先崇拜以及礼乐典章制度的发达也应当肇始于陶寺文化。
3 新城镇丁村
丁村民居位于山西省襄汾县新城镇丁村,明代始建,清代续建,历时近400年,现存宅院33座,房舍498间。占村庄大部分面积,基本是明清时期丁村的原有布局。
丁村民居的各院落建筑布列不同,造型雕刻亦异。多数建筑上留有年款题记和匠师姓名,是研究中国北方村庄民宅布局和建筑形式的重要实例,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丁村民居从东北向西南延伸,大体分北院、中院、南院、西院四大组,以村中心明代建筑观音堂为领首,以丁字小街为经纬,分落于北南西三方。这些民宅布局合理,建筑气派讲究,横径曲巷,院院贯通,连接巧妙,在建筑的时代风格上各有不同。北院以明代建筑为主,中院为清代雍乾朝者为多,南院则以道咸者居首,西北院皆为乾嘉时所筑。
丁村明清民居建筑不但风格典雅独特,布局错落有致,而且在建筑装饰艺术上更具有特色,在建筑的各个部位,大多有木、石、砖雕,举目皆是,美观大方。那些琳琅满目的浮雕、阴雕、阳雕;人物、鸟兽、花草、静物;单幅雕、组雕、连环雕,均赋予审美的情趣和寓意深刻启迪后人的理念,如 “禧禄封侯”、“连中三元”、“三羊开泰”、“鹤蚌相争”,特别是乾隆五十四年民居中厅栏板上雕刻有百戏图,“宁武关”、“岳母刺字”、“周仁献嫂”等剧目,不仅雕刻工艺精湛,表现手法绝伦,而且是研究中国戏剧史不可多得的史料。多数建筑上留有年款题记和匠师姓名,是研究中国北方村庄民宅布局和建筑形式的重要实例。
丁村文明的魅力不仅在地上,一片片断崖沟壑中的砂砾地下,还埋藏着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遗址。丁村是一座宝库,地上地下,表里如一。无论从考古学、建筑学、民俗学的角度,还是从戏剧、艺术、美学的角度,这里都有丰富的可资研究借鉴的实证材料。在丁村附近的汾河两岸发现的丁村遗址,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北京周口店以外地区发现的首个大型旧石器时代遗址,它因发现介于北京猿人和现代人之间的“丁村人”而受世界瞩目。
如今,丁村出土的文物,陈列于丁村明清民居的北部院里,是研究我国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和人类发展的极为重要的科学资料。
一幢幢气势恢宏的古民居,一件件价值连城的古石器;这里记叙着明清建筑的辉煌,更记录着旧石器时代文明的足迹。
古村记编辑自网络
更多古村古镇查看“古村记”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