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铁拳到铁窗,穆巴拉克如何用生命证明,投靠美国没有好下场?

小松果说影视 2025-03-28 10:22:45

穆巴拉克压根儿没料到,自己在埃及掌了30年的权,结果短短18天就被拉下了台。

就在他卸任的头天夜里,他在电视上发表讲话,硬气地说自己绝不会放弃总统宝座,还说要“在埃及的土地上终老”;可没想到,才过了一晚上,他就匆匆辞职了,把大权交到了军方手里。

后来,在法庭上,已经83岁的他被安排在担架床上,虚弱地躺在一个专门定制的黑铁“牢笼”里接受审判,而且整个过程还被电视直播了出去。想想他以前那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现在落到这步田地,心里头肯定是觉得无比羞耻。

这位以前在中东呼风唤雨的大佬,咋就混成现在这样了?

说起穆巴拉克的垮台,就像老话说的,“打龙的人最后自己也变成了龙”。这话用来形容他再合适不过。

他亲身经历证明,跟着美国走,结果往往不妙。

那么,穆巴拉克究竟干了些啥,最后咋就被美国给甩了呢?

1. 咱们得先从头说起。每一件事都有它的起因和经过,就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由各种小故事串起来的。每个小故事背后,又藏着不少咱们平时没注意到的小细节。有时候,正是这些小细节,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啊,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都得留心观察,别放过任何一个小线索,说不定哪天就能派上大用场。

1981年10月6日,几声突如其来的枪声,把穆巴拉克推到了权力的最前线。

这天,在开罗这座埃及大城市的东边郊区,人们搞了个超热闹的阅兵活动,主要是为了纪念“第四次中东战争”打赢8周年的大日子。

当时总统萨达特,一身军装笔挺,端坐在阅兵台上看典礼,时不时转头跟旁边的副总统穆巴拉克聊得火热。可这时候的萨达特压根儿没想过,他脸上的笑容马上就要僵住了。

突然间,有辆装炮的车在阅兵台前面刹住了车。

三个人飞快地从车上冲下来,往主席台那边扔了几个手榴弹。

穆巴拉克感觉到不对劲,立马就趴下了,同时大声喊着让萨达特也赶紧趴下。

可萨达特压根儿没想到,那三个人非但没对他来个持枪致敬,反而动作迅速,拎起冲锋枪就开始一通猛射,接着又丢了颗手榴弹,在离他大概5米的地方炸了开来,他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

到这儿,大佬萨达特就算是走到了头,一命归西了。

萨达特遭遇不幸的原因挺复杂,但说白了,最主要的就是两个因素:

萨达特首先站出来批评伊斯兰教,并逮捕了不少极端的宗教人士。另外,他采取了“主动不站边”的外交路子,跟阿拉伯世界的老对手以色列和解,还在美国的帮忙下,跟以色列达成了“戴维营协议”。

萨达特在对以色列的战争取得胜利后,却意外地遭到了伊斯兰宗教领袖们的严厉批评和指责。

如今,萨达特已经离世,留下了一堆棘手问题给副总统穆巴拉克。这家伙,可是第四次中东战争里拿过“杰出英雄”勋章的空军头头。

记者问他:“你是那个换上新鞋子的萨达特,还是那个老派的纳赛尔呢?”

他开口道:“我叫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

又一个记者接着提问:“大家都很好奇,穆巴拉克究竟是个咋样的人呢?”

他干脆地说:“别跟我废话了,你等明天看结果吧!”

没多久,穆巴拉克这个名字就在全球范围内响当当了。

他破天荒地让那些被关的穆兄会成员重获自由,还亲自跟他们掏心掏肺地聊了起来。他放手让埃及百姓成立反对党,而且真给他们实权,每次要做大决定时,都会把反对党的领导们请来一起商量。

不过呢,他比萨达特还要硬气,对付那些宗教极端分子,那是一点都不手软。刚坐上领导位置,他就找了个“查办刺客”的由头,一下子抓了2500号人。

穆巴拉克心里跟明镜似的,知道那些极端的宗教团伙能对萨达痛下杀手,对他穆巴拉克也绝不会手下留情。他这一辈子,可以说是在暗杀威胁中度过的,少说也碰上过十次八次的刺杀企图。要说最惊心动魄的一次,还得数1995年6月26日那次。

那天,穆巴拉克正访问埃塞俄比亚的首都,当他的车队快到巴勒斯坦驻埃塞俄比亚大使馆那块儿时,突然有两辆轿车猛地插到了前面,挡了路。紧接着,一帮武装人员冲了上来,掏出AK枪就是一顿猛扫。

这时候,躲在旁边楼顶上的那个狙击手,也对准穆巴拉克的座车开了枪。

就那么一眨眼功夫,穆巴拉克的车就被打了12枪,有颗子弹差点就把车窗给打穿了。

后来,穆巴拉克的安保人员和从埃塞俄比亚匆匆赶到的警员,跟那帮刺客爆发了猛烈的交火。

趁着这个机会,穆巴拉克的座驾立马掉头开走,最后总算是捡回了一条命。

这次刺杀事件显然是经过精心策划的,这让穆巴拉克对极端组织感到极度愤怒和厌恶。

他下定决心,要对那些极端势力狠狠打击,保护埃及的世俗政权。从那以后,穆巴拉克积极推动国家企业变革,支持私营经济的发展,并让那些接受过世俗高等教育的专家来掌管经济事务。

但与此同时,他对权力的渴望却日渐加深。

他觉得,要是没法把权力紧紧攥在自己手上,自己的安全就悬了。为了避免萨达特那种被当众暗杀的事儿再发生,穆巴拉克使足了劲儿去跟军队套近乎。

穆巴拉克时代,政府搞了不少由退伍军官带头的军方企业,让这些企业与国企、私企一起合伙干活或者入股。这样一来,军方经济在埃及就越长越大,成了经济里的顶梁柱,慢慢形成了军方和平民经济交织在一起的局面。

到了这一步,“军人参与商业活动”的问题已经悄悄浮现。

在谈这颗雷咋炸开之前,咱们得先看看穆巴拉克的外交手腕咋样。

在这一点上,咱们得聊聊另一个话题。你得先理解我接下来要说的,我会尽量用新的方式来表达,避免和原文太像。我会重新组织句子,换些词汇,尽量让句子简洁明了,用咱们平时说话的方式来讲述,但意思还是一样的。那么,咱们就开始吧。

总的来看,穆巴拉克在外交方面表现得相当出色。

拿对待以色列这事儿来说,他基本上延续了萨达特对以色列的老政策,但搞起了实在的外交。跟以色列谈了好几轮,到了1982年,总算是把西奈半岛的主权给拿回来了。

接着,他立马对以色列变得冷淡,一直都不肯正式去访问以色列,还讲道:“以色列没啥可瞧的,埃及有以色列那儿见不到的漂亮海滩和艺术珍品。”

另一方面,他动手处理起萨达特那时候留下来的问题——埃及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的紧张关系。

1988年那会儿,穆巴拉克跑遍了海湾那六个国家,还去了约旦和伊拉克。他到哪儿都特受欢迎,沙特的媒体都激动地说:“整个阿拉伯世界感觉都活过来了!”

1989年的时候,“阿盟”重新给了埃及成员国的身份,然后到了第二年,他们就把总部搬回了开罗。

可以说是再次承认了埃及的“领头羊角色”。

穆巴拉克看待萨达姆的眼光确实挺有意思。

80年代那会儿,萨达姆在中东地区可真是威风凛凛,被人叫做“中东的小霸王”。在两伊战争打响后,穆巴拉克为了向萨达姆表示友好,直接站出来说支持伊拉克,并且还给萨达姆送去了10亿的大礼包作为援助。

然而,到了1990年海湾战争那会儿,穆巴拉克明确表态,他是站在反对伊拉克的那一边。

这里面,穆巴拉克其实心里打着自己的小九九。

要是科威特被伊拉克吞并了,那伊拉克的实力肯定会大涨,这样一来,埃及在阿拉伯世界里老大的位置可就坐不稳了。再者说,伊拉克这么做,明摆着是违反了国际法。

穆巴拉克这个老练的政治家,有个特点,那就是先讲实惠,再说道理。

他为了跟萨达姆对着干,一口气派了3万5千名埃及士兵上前线。这么做,不光让埃及在阿拉伯圈子里头地位更稳了,还捞到了不少好处。战后,美国、欧盟还有那些阿拉伯国家,一共给埃及免了140亿的外债。

在中东地区,巴勒斯坦问题是个老大难,埃及在这上面说话很有分量。穆巴拉克就像是解决中东问题时,大家都能点头的那个中间人,谁都认可他。

他和阿拉法特关系很好,在阿拉法特和约旦修复关系,还有跟以色列进行和平谈判时,穆巴拉克都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不过得提一下,穆巴拉克跟美国那可是走得挺近的。

1979年,伊朗那边发生了伊斯兰革命,这样一来,美国就丢了伊朗这个铁杆盟友。之后,美国就转头去找埃及,想让埃及别再跟苏联那么亲近。埃及的穆巴拉克呢,很爽快地就答应了美国的要求。

为了表达谢意,美国给了埃及很多帮助。在穆巴拉克当权的30年间,经济上的支援总共有240亿美元,军事上的支援更是高达380亿美元,这还没算上那些低利息的贷款呢。

这大笔钱让埃及经济状况大大好转,带来了不少经济实惠。在穆巴拉克掌舵期间,埃及的GDP那是嗖嗖往上涨,从他刚开始管的213.24亿美元,一路飙升,到了1988年,已经高达883亿美元了,涨了好几倍呢。

但要是吃了人家的,拿了人家的,跟美国做朋友那就是自找麻烦,跟老虎要皮一样难。

就像茨威格在《断头皇后》里头讲的那样:其实就是说,人生啊,有时候就像那皇后被砍头的事儿一样,充满了变数。茨威格想通过这事儿告诉我们,别觉得自己现在风光就能一直逍遥下去,谁知道以后会发生啥呢。就像那皇后,以前多威风啊,结果说没就没了。所以说啊,咱们得时刻提醒自己,别得意忘形,也别太低沉。生活嘛,就是个起伏不定的过程,啥事儿都可能发生。茨威格就是想通过皇后的故事,让大家明白这个道理,好好把握现在,珍惜每一天,因为谁都不知道明天会咋样。

那时候她太年轻,没意识到生命中得到的每样好处,其实背后都已经默默付出了代价。

3. 咱们得聊聊这事儿,其实就是说,你得明白一个道理,就是每件事情都有它的来龙去脉,你得去探究清楚。别一看事儿多就头疼,或者一听别人说啥就跟着信。你得有自己的判断力,自己去找出真相。就像你遇到个问题,不能光听别人说怎么解决,你得自己想想,看看事情的前因后果,这样才能真正明白是咋回事。所以说,不管啥时候,都要保持清醒,别被表面的东西给迷惑了,得深入去探究,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美国提供的帮助,都不是白给的,都得附带些条件。

到了80年代末,埃及慢慢能自己应对援助后的情况了,这时美国国会搞了个新规定。他们说,拿美国援助的国家,它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得顺着美国的外交路子来。具体怎么做呢?就是这些援助的钱,得用来买“美国制造”的东西。

说白了,给埃及的那些帮忙,最后大部分又回到了美国那些大老板口袋里。

这招数,美国之前已经玩过不止一次了。

二战结束后,美国搞了个“马歇尔计划”,慢慢地把欧洲拉进了自己的经济圈里头。

更糟糕的是,埃及工业不太发达,那些援助结果导致埃及出现了贸易赤字,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到了21世纪,埃及有四成的人口挣扎在贫困线以下,大学生们的失业率也飙升到了四到五成。

到这个时候,有些明白事理的人发现了其中的问题,站出来反对美国提供的帮助。

可惜已经太晚了,穆巴拉克那时候搞出来的“军队和平民混合”的经济模式,现在开始带来大麻烦了。

美国给埃及提供的帮助,特别是军事上的,让埃及军方势力变得更大了,这让下面的老百姓心里开始不舒服。军方的人呢,为了守住自己的好处,就是不肯动手搞改革,这样一来,整个体制就变得死板僵化了。

美国一点点地给埃及施压,就像温水煮青蛙那样,接着就提出了要加速私有化和市场化,还要降关税这些要求。这样一来,埃及本来能靠着丰富的人口资源,好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结果却被逼得走向了自由主义经济的道路。

小布什执政那会儿,美国算是彻底撕开了伪装,亮出了底牌,搞了个所谓的“大中东民主计划”。这计划里头,硬是让埃及去搞民主改革,说得好听点是“拿民主和希望,去换掉仇恨和憎恶”。

“9·11”事件发生后,小布什政府就打算用强大的军事手段去改变中东的局面,而且还想扶植一些和美国亲近的新国家。他们的目的是一点点拆散OPEC组织,这样就可以控制石油资源,最终达到在经济上统领全球的目的。

好吧,咱们从哪个人开始讲起呢?

埃及绝对是个理想的选择。

那时候,穆巴拉克已经统治了20年,身为民族民主党老大,他一直钻宪法的空子,牢牢把控着议会。每次选举,他都是唯一的候选人,而且每次都能拿到超过90%的选票。

那时候埃及流传着这样一个趣事,讲的是有个哥们儿因为投票没选穆巴拉克,回家后被老婆逼着立马回投票站改票。为啥呢?他老婆怕他因为这事儿被警察给抓了。结果这哥们儿急匆匆地跑回去,却发现投票站的大门已经紧紧关上了。

这个人跟门口站岗的警察讲,之前投票时我没投给穆巴拉克,不过现在我想改成选他,我该怎么做才好。

警察告诉我们,放宽心,他们会协助我们纠正过来的。

因此,好多人都对那没个头儿的总统任期感到挺不乐意。

美国瞅准时机,想在2005年选举上搅局,提出要改革。穆巴拉克呢,表面上答应了,可暗地里动手脚,通过选举舞弊,又以88.6%的高票当选了。

美国看穆巴拉克不把自己放眼里,也就不拐弯抹角了,直接抖出穆巴拉克的一大堆丑闻。据说,穆巴拉克家族的钱多得吓人,超过了700亿美元,在瑞士、英国都藏了不少私房钱,还打算让儿子贾麦勒继承大权呢。

这些半真半假的信息,在互联网火了之后到处传播。到了2000年,埃及上网的人还很少,只有0.7%;但到了2009年,这个比例猛涨到15.9%,那时候,埃及的年轻人主要通过Facebook了解政治消息。可当时的穆巴拉克政府,压根没想到网络会带来那么多不好的影响。

到了2011年那会儿,穆巴拉克才察觉情况有点不对劲了。

邻国的突尼斯发生那个“阿拉伯之春”事件,真把他给吓坏了。他赶紧让电信公司把网络和电话都给停了,还硬是让它们发些支持埃及政府的信息。可没想到,这么做却让老百姓更加想反抗了。

2011年1月25号,埃及迎来了“警察国家纪念日”,好多老百姓都跑到街上去,表达对政府的不满。抗议活动越闹越大,大家伙儿喊着要让穆巴拉克赶紧下台,这声音是一浪高过一浪。

到2月1号那天,穆巴拉克说他不打算再参加以后的选举了,不过在他现在的任期结束前,他不会走人。

老百姓们火冒三丈,压根儿不想等到下次选举,直接就跟政府的武装力量杠上了,冲突那叫一个激烈。每天,死伤的人数都在往上涨。

2月11号那天,穆巴拉克终于公开说了,他不再当总统了。

4. 这一段咱们来说说重点。你得先搞懂内容,然后再动手改,尽量让新句子和原文不一样。换句话说,就是要换种说法,但意思还得一样。记得啊,得用简单、直接的大白话,别整那些花里胡哨的。还有,千万别加啥多余的词或者改变原本的意思。每段的主题得保持住,用词得精准。最后,改完的文章长度得差不多,而且不能和原文太像。行了,就这些,开始吧。

说说埃及那场“阿拉伯之春”的事儿吧,表面上看,好像是美国搞的一场针对穆巴拉克的政变,但其实没那么简单。美国的真实目的,是想掌控整个中东地区。

穆巴拉克呢,他就像是那个刚好能拿来当台阶踩的“话题大佬”。

现在来看,穆巴拉克是功劳大还是过错多,其实已经没那么重要了。关键是他的经历让我们明白,美国是多么喜欢推翻别国的领导层。穆巴拉克亲身经历也告诉我们,靠向美国并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那么,为啥“美国从没闹过政变呢?”

由于那边压根就没有“美国大使馆”的存在。

0 阅读:69
评论列表
  • 2025-03-29 07:30

    投靠俄美都没好下场,只有中国才是礼仪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