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建议:凡是扶了老人被讹的,可按敲诈勒索起诉,不够判刑也要高额罚款

赖赖影视 2025-01-04 13:58:20

“以后老人摔倒,谁还敢扶?”

这句话像一颗重磅炸弹,彻底击碎了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助人为乐观念。扶老人被讹、天价赔偿,这些新闻屡屡刷新社会底线,甚至让“扶不起”成为了流行语。而就在2024年,李玫瑾教授的一番话,掀起了舆论新一轮热潮。

“凡是扶了老人被要求天价赔偿的,在老人拿不出证据的情况下,可以按‘敲诈勒索’起诉!”李玫瑾教授在社交媒体上义正辞严地表示。一语惊起千层浪。这个建议直戳中国社会的痛点,也点燃了网友们的热议。有人拍手叫好:“终于有人站出来为好心人说话了!”也有人嗤之以鼻:“法律能管得了这些‘泼皮’吗?”回顾近年来的讹人乱象,不禁让人咬牙切齿。

2013年,四川65岁的蒋婆婆摔倒后,3个10岁左右的孩子出于好心将她扶起。结果,蒋婆婆不仅没有一句感谢,反而指责孩子们是肇事者,要求赔偿2万元。孩子家长拒绝,蒋婆婆的家属竟将她“安置”在孩子家门口,不给钱就不走。这样的场景是否似曾相识?还有广东吴伟青的案例。好心扶起摔倒的老人周火仟,却被对方家属蛮横讹诈20万元,并扣下吴伟青仅有的3000元工资。当时没有监控、没有目击者,吴伟青有理也难辩,最后只能自认倒霉。这些案例中,受害者的无助与愤怒,深深刺痛着社会的神经。而那些讹诈者,不仅没有悔意,反而像看准了“好心人”的软肋,将善良当成提款机。“能讹则讹”的现象为何屡禁不止?因为成本太低!

讹诈者一方,凭借“老人摔倒在地”这一先天优势,往往不用提供任何证据,甚至仅凭老人一句话,就可以将好心人拖入泥潭。而法律的缺位与社会的冷漠,更让这些讹诈行为有恃无恐。再看看好心人的处境。他们要面对老人家属的咄咄逼人、天价赔偿的威胁,甚至还有可能成为舆论的“众矢之的”。试想一下,一个出于善意伸手相助的人,却被扣上“肇事者”的帽子,谁还能有勇气再次伸出援手?

正如网友所说:“扶老人,不仅是力气活,还是一场心理战!”在这场信任崩塌的社会博弈中,李玫瑾教授的建议如一剂强心针。她明确指出:对于那些毫无证据却狮子大开口的讹诈行为,必须用法律武器反击。敲诈勒索不仅是道德问题,更是犯罪行为。这一建议的意义,不仅在于保护好心人,更在于警醒社会——善良不能成为被利用的工具,法律必须成为善良的守护者。

然而,这样的建议实施起来并不容易。毕竟,“证据”仍然是最大难题。在没有监控、没有目击者的情况下,如何证明自己的清白?但至少,这一建议为好心人提供了一条法律路径,让那些试图通过讹诈牟利的人不敢轻易下手。当“扶不起”成为社会常态,当善良的代价变得如此沉重,我们不禁要问:是人心变了,还是规则出了问题?李玫瑾教授的一番话,点燃了无数好心人的希望。但讽刺的是,这种基本的社会保障,竟然需要专家呼吁才能引起重视。而那些讹诈者的家属,真的会因为法律的惩罚而感到羞愧吗?还是他们只会换一个更隐秘的方式,继续肆无忌惮地行骗?

或许,这场信任危机背后,反映的是整个社会道德体系的失守。从邻里互助到彼此冷漠,从好心救人到害怕救人,社会的温度正在一点点流失。但愿这一次,法律能为善良撑腰;但愿下一次,扶起老人的手,不再颤抖;但愿某一天,我们可以重新找回那个互助互爱的社会。可惜的是,在这个讹诈盛行的时代,善良的代价总是太过沉重。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