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作为德国零部件巨头之一,采埃孚近日突然宣布将裁员至多1.4万人的计划。最近裁员的不止采埃孚,大量德国汽车零部件公司都在纷纷裁员。在传统内燃机和电动化之间摇摆的,不仅是整车企业,也是上游的零部件公司。如何通过有限的投资来实现“好钢用在刀刃上”,是摆在每一家车企面前的难题。】
撰文|张 弛、编辑|禾 子
整车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正传导到上游的零部件企业。连零部件巨头采埃孚也难以独善其身,这次裁员比例较大,而且裁员都是在德国本土。
1.4万个工作岗位约占采埃孚5.4万员工总数的四分之一。这么大比例的裁员,放眼全球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来说都不太常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像德国这样的欧洲国家,有非常严格的裁员规定。如果不是到了万不得已,企业也不会贸然开启裁员的流程。因此,这次1.4万个裁减的工作岗位都集中在德国本土,可见采埃孚大概率是遇到了不小的困难,而且全球其他市场把能够裁减的早都已经裁减过了。
采埃孚集团的困境采埃孚的裁员,从其公布的2024年上半年财报当中就能够找到蛛丝马迹。
今年上半年,采埃孚的全球销售为220亿欧元,同比下滑5.6%。虽然息税前利润6.3亿欧,增长了14%,但是其净利润只有区区4500万欧,同比大幅下滑64%。更为关键的是,从全球各区域来看,采埃孚的销售额十分罕见地在德国本土、西欧、东欧、北美、南美、亚太以及非洲同时全面减少。而与此同时,按照事业部的维度来看,采埃孚旗下的电动化总成事业部、商用车解决方案事业部,乘用车底盘事业部,工业事业部以及电子与驾驶辅助系统5个核心业务销售额也同时下跌。在这种情况下,采埃孚在今年上半年曾经推出过一项严格的成本削减计划。因此,在人力成本较高的德国裁员也就变得水到渠成。
采埃孚裁员的真正原因今年上半年业绩表现不佳只是采埃孚遭遇危机的表象,真正让采埃孚狠下裁员决心的还有两个更深层次的原因:
1. 电动化项目走势不明朗。在采埃孚的战略规划中,公司很早就已经制定了为2026年后向电动汽车转型的做好准备的战略,并为之匹配了数十亿美元的投资。但是从采埃孚披露的财报来看,今年上半年,作为采埃孚的主要客户,一众欧美车企纷纷砍掉了大量的电驱动项目。从采埃孚拿到的订单来看,和2023年年底的预期相比,今年6月份采埃孚预期,其在2025年的电动化项目将减少50%,而2026年-2030年的项目数量将减少30%左右。这样就使得采埃孚之前砸下重金的电动车相关项目的回报变得非常不堪,甚至有可能导致之前大量的研发和设备、工厂的投入都无法收回。因此这次在德国本土高达14000名员工的裁员,绝大部分都集中在电动化动力总成事业部。这也算是为过去投资冲动来进行买单。
还有一点不得不提的就是,即便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依然需求旺盛,但是国内价格战持续深入。这就导致主机厂需要拼命压低零部件的采购价格,采埃孚这样的国际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日子也不会好过。过往不少跨国整车以及零部件企业拿中国市场赚的利润来补贴全球的做法肯定行不通。再考虑到中国人力成本依然远远低于德国,因此裁撤德国冗余的员工才是采埃孚节省支出的捷径。
2. 采埃孚的债务过于庞大。相比于电动化项目前景不明朗,采埃孚自身债务过于庞大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采埃孚在2015年和2020年两次出手,分别收购了TRW和WABCO,使得采埃孚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而这些债务带给采埃孚的效应被过去几年欧美较高的利息所放大。根据公司的半年报显示,截至6月底,整个集团的负债已经达到了145.5亿元,相比于2023年增加了7.2亿元。这背后的原因也很简单,由于采埃孚自身的利润有限,因此企业不得不通过借新债来还旧债,这就让企业的债务持续扩大,包袱越来越重。根据测算,在未来5年,采埃孚每年需要偿还高达22亿欧元左右的债务。因此,该企业通过裁员节省一部分开支也是迫不得已。
德国汽车零部件行业面临挑战其实不仅采埃孚,今年上半年整个德国汽车零部件行业都面临很大的挑战,甚至出现了所谓的“破产潮“。根据德国咨询公司Falkensteg公布的数据来看,2024年上半年,约20家年营业额超过1000万欧元的德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申请了破产,相较去年同期增长了60%。而像佛瑞亚集团、大陆集团、博世等其他传统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巨头最近也有裁员计划公布。其中,博世计划在2026年前裁员1200人,其中950人在德国本土。虽然规模比采埃孚小了不少,但是其背后的逻辑确是一脉相承。
现在的德国汽车零部件公司面临两方面的挑战:
一方面,是整个欧美市场对于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的不明确,这就使得零部件公司在投资新能源汽车相关的零部件还是继续维持对于传统内燃机汽车零部件的研发投入方面产生了两难。采埃孚就是个例,由于对电动车的预期过于乐观,让公司在产品研发投入以及整个公司战略重心的选择方面出现了偏差。采埃孚体量比较大,那么还能通过内部优化来解决。而那些比较小的公司,很有可能因为几个订单的错失,最终将走向破产的边缘。
另一方面,深受国内市场内卷之苦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正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业务。通过过去几十年和一众跨国车企巨头的合作,中国零部件企业在研发能力和制造工艺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加之在成本上又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因此完全有能力在全球舞台上去争取一席之地。至于在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以及智能网联方面,中国相关公司同样也因为起步较早,也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力。之前特斯拉在墨西哥建厂,要求上海超级工厂的零部件供应商赴墨西哥建厂进行配套就是最好的例子之一。至于德国大众的ID.系列电动车在国内的价格更是不到德国同款车型的一半甚至只有三分之一。因此把中国采购的零部件直接运输到德国组装,也远远比在当地采购零部件要来得划算得多。
点评
在今年的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排行榜上,中国零部件企业已占到十五个席位,其中宁德时代已经跃居第四的位置。未来,还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零部件供应商上榜。一方面,中国零部企业需要从采埃孚的裁员中吸取经验教训,来重新审视是否需要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另一方面,陷入困境的采埃孚也给了国内零部件企业更多的机会。全球汽车行业重新洗牌,整个链条正在重构。
(本文系《禾颜阅车》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