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多部指南将降压目标定为收缩压降低至<140 mmHg(1 mmHg=0.133 kPa)。但有研究显示,相比于收缩压降低至<140 mmHg而言,收缩压<120 mmHg的患者主要血管事件风险更低。
研究显示,收缩压<120 mmHg获益更大近日,《柳叶刀》发表中国学者ESPRIT试验的重磅成果,该研究表明对于心血管高风险的高血压患者,无论糖尿病病情或脑卒中状态如何,相比于收缩压<140 mmHg,降压目标为收缩压<120 mmHg更能降低主要血管事件风险,可能同时存在轻微额外复合肾脏疾病风险,但安全可控。
这是一项开放标签、盲法终点、随机对照试验,来自中国116家医院或社区的心血管高危参与者被纳入研究,研究人员将入组患者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接受强化降压治疗(目标收缩压<120 mmHg)或标准降压治疗(目标收缩压<140 mmHg),主要终点是根据意向治疗原则评估的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心力衰竭住院、脑卒中或心血管原因死亡的复合事件发生率。
研究纳入2019年9月17日至2020年7月13日,11 255例参与者(4359例糖尿病患者和3022例既往中风患者)被分配接受强化治疗(n=5624)或标准治疗(n=5631)。平均年龄64.6岁(SD 7.1)。在整个随访期间(除滴定的前3个月外),强化治疗组的平均收缩压为119.1 mmHg(SD 1.1),标准治疗组为134.8 mmHg(SD 10.5)。在平均3.4年的随访中,主要转归事件发生在强化治疗组的547例(9.7%)参与者和标准治疗组的623例(11.1%)参与者中(HR 0.88,95% CI 0.78-0.99;P=0.028)。糖尿病状态、糖尿病持续时间或脑卒中史的影响没有差异。强化治疗组晕厥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5624例中24例,0.4%)高于标准治疗组(5631例中8例,0.1%)。低血压、电解质异常、伤害性跌倒或急性肾损伤等严重不良事件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文章表示,在接受降压治疗用药策略调整前的3个月,两组血压之间并未表现出明显差异,目标收缩压<120 mmHg带来的益处体现在治疗1年后,且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心血管风险降低的患者比例似乎有所增加,这可能与两组均接受了良好的降压管理有关。
该研究结果显示,强化降压治疗有助于预防更多主要血管事件的发生,且安全耐受性较好,对于心血管高风险的高血压患者,无论糖尿病病情和脑卒中情况如何,均可考虑更低的降压目标(即<120 mmHg)。
现有指南是否会调整高血压诊断标准对于糖尿病患者,《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建议,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应个体化,一般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降压目标为<130/80 mmHg。而对于脑卒中患者,《中国脑卒中防治指导规范(2021年版)》推荐,缺血性脑卒中人群推荐血压控制在140/90 mmHg以内,可耐受的情况下降至<130/80 mmHg的理想血压水平。
而近年来,已有多项研究显示,在高风险人群中,相比于收缩压降低至<140 mmHg,收缩压<120 mmHg的患者主要血管事件风险更低。关于高血压诊断标准,2005年、2010年、2017年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发布的宣传教育要点、防治指南、临床路径等均明确:成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非同日3次收缩压≥140 mmHg和/舒张压≥90 mmHg。这一标准主要是考虑我国高血压患者人数众多,若按照收缩压≥120 mmHg和/舒张压≥80 mmHg新标准估算,中国高血压患者数将由2.45亿增至近5亿,超1/3国人都将成为高血压病患者。
有专家表示:“不能简单机械化地理解高血压诊断标准,在医生临床执业中是会根据各患者不同的临床状况进行符合现实实践性的诊断。例如,有些基线血压比较低的患者当血压升高到130/80 mmHg已经出现了头痛的高血压反应,而有些既往血压长期升高的患者若短期将血压过快地降到130/80 mmHg又可能出现头晕乏力的低血压表现。”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只是一条指导保底的基准线,也可以理解为类似于考试的及格分数线,无论是医生或是患者都不会仅满足于及格,都希望健康状态标准达到最佳。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的意义在于指导基层保健医生或患者用来判断血压情况。而在临床实践中,应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编辑丨王申冲
审核丨卢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