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和“太监”这俩称呼人们并不陌生,他们都是专为皇家服务的仆人,所以很多人认为他们两者是一类人。
那宦官到底是不是太监呢?它们又有啥区别?
其实,宦官和太监一开始可不是同一个概念。
根据唐代政书《通典·职官九》的说法:“天文有宦者四星,在帝座之西”,意思是“宦”原本指天上的四颗星星,因其临近帝星西边,所以用来指帝王身边的亲信仆人。
宦官出现得很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其来源则比较复杂,有的是战俘,有的是犯了罪被惩戒之人,他们负责伺候皇室成员,就像“管家”一样,干些杂七杂八的活儿。
但此时的宦官并不全都是被阉割后的男人,据《后汉书》记载:“中兴之初,宦官悉用阉人,不复杂调它士”。
可见,直到东汉光武帝时期,宦官才全部改由阉人担任。
这时候,皇帝后宫佳丽变得越来越多,要是有正常男性在身边,难免会出乱子,而且宦官虽为阉割之人,但在体力方面还是比宫女略胜一筹,所以宦官才全部使用阉人。
而“太监”这个称呼,出现得相对较晚些了。
在唐代唐高宗时期,负责皇帝生活起居的“殿中省”被改为“中御府”,设太监、少监二职,均由宦官担任。
因此“太监”最早只是官职名,是有一定品级和地位的高级宦官,而且不是所有在宫里干活的宦官都能叫太监,所以普通宦官是没资格叫“太监”的。
明朝建立后,宫廷机构变得越来越庞大复杂,宦官的数量也大幅增加,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宦官管理体系。
这时候,太监成了宦官中高级官员的统称,也就是说,只有那些在宦官群体里混得不错、有一定职位和权力的,才能被叫做太监,一般的小宦官,还是不能称太监。
像明代的“二十四衙门”,都各设有掌印太监一名,以及广为人知的东厂、西厂,均由宦官执掌。
此时的太监权力达到顶峰,像王振、刘瑾、魏忠贤等人,都是权势滔天的大太监,他们不仅可以参与朝政,还能监督官员,甚至可以代替皇帝批阅奏章。
再如人们熟知的郑和,人称“三宝太监”,代表大明出使西洋,行使皇权。
不过到了清朝,统治者们对宦官制度进行了改革,把太监作为所有宦官的统称,从这时候起,宦官和太监基本上就画上了等号,只要是在宫里伺候人的被阉割男子,都能叫太监。
到如今我们可以说太监就是宦官,宦官就是太监,但细究它们各自的来历,不难看出在诞生之初,宦官和太监其实是不一样的。
它们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宦官起初并不全是阉人,而太监最早是一个官职名称,只是全部由宦官担任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