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大陆的中心,德国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严谨的民族性格著称于世。然而,如今这个国家却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日益庞大的土耳其移民群体。拥有 8200 余万人口的德国,如今已有三四百万且仍在快速增长的土耳其移民,他们已成为德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族裔,其数量甚至超过了其他法定少数族裔人口的总和。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一段跨越几个世纪的历史故事。 故事始于 1526 年,奥斯曼土耳其人灭亡匈牙利,开始与奥地利接壤,得以与德意志地区直接交流。但和平局面并未持续太久,1529 年,奥斯曼对奥地利发动战争,持续长达 300 年。
多次大战后,大量土耳其士兵和平民作为俘虏被迁往德意志地区居住,这是德意志首次出现较大规模的土耳其移民。当时的德意志国王腓特烈二世以仁慈之心对待这些土耳其人,由于此时土耳其裔数量不多,并未引发太多矛盾冲突。
1871 年,除奥地利外的德意志地区完成统一,新生的德意志帝国成为德意志的新代表,德土关系的双方也从奥地利与土耳其转换为德国与土耳其。此时的德国与土耳其虽境遇迥异,一个是新生世界强权,一个在经济、政治、军事、科技等方面全面落后于欧洲,堪称“西亚病夫”,但双方有着相似利益。
德国期望借助提升在奥斯曼的影响力来扩大势力范围,打破英法霸权;土耳其则希望借助英国援助重拾帝国昔日荣耀。在相似利益的推动下,德国与土耳其达成良好合作关系。然而,在这一时期德国的土耳其裔人口增长陷入停滞。 对于更多的土耳其人来说,前往德国的机会要等到二战结束之后。
二战后,欧洲各国展开战后重建和经济恢复工作。联邦德国在 20 世纪 50 至 60 年代创造了“德国经济奇迹”,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却面临着劳动力短缺的严重问题。这不仅是因为二战造成的人口损失,东德的独立还带走了近千万人口。即使当时德国失业率降至极低水平,仍有大量工作岗位空缺。劳动力短缺开始制约德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 1961 年柏林墙的建成,使得通过德意志人自身解决劳动力短缺问题变得不现实。
于是,西德政府从 1955 年起开始从其他欧洲国家和海外国家引进劳动力。1961 年,德国与土耳其签订劳工协定。到了 70 年代,由于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经济也得到一定发展,来自北非、巴尔干、土耳其等经济更为落后区域的劳工成为进入德国的外籍劳工主力。土耳其自身人口基数大,选择出国务工的人口绝对数量更多,在 1972 年顺理成章地成为联邦德国外籍劳工的最大供应国。然而,西德政府在与土耳其签订劳工协定时,对所有土耳其劳工加上了四点限制,希望以此限制土耳其劳工留在西德。但现实却事与愿违,当两年的短期签证到期后,土耳其劳工和雇主都不希望这批工人离开,西德政府只得给土耳其劳工的签证延期。当这些土耳其劳工在西德工作满 5 年后,他们拿到了西德的长期居留权。而禁止土耳其劳工家属前往德国的限制,也在维护人权的呼声中名存实亡。
1974 年起,西德政府向劳工家属开放了家庭团聚签证,上百万的土耳其家属来到西德定居,并在此生儿育女。 相较于其他来自欧洲国家的外籍劳工,大多数土耳其劳工不仅自己留在西德定居,还从国内带来了数量庞大的家属。他们形成了相对独立和较为封闭的土耳其人小社会,在德土耳其人的数量以远超德意之人的速度快速增长。
同时,庞大的人口基数也保证了他们不会像自己的祖先那样被德意志人彻底同化。主要以穆斯林为主的土耳其人,既不像同样来自基督教文化圈的欧洲劳工那样容易融入德国社会,也不像北非劳工因人数较少难以结成社群。 如今,土耳其移民已成为德国社会的一个顽疾。他们在德国形成了有规模的聚居后,便开始寻求与德国人同等的权利。二战后,一向温和的西德政府基本上有求必应,让在德土耳其人也能享受和德国人相同的社会福利,这更加促进了在德土耳其人的增长。 当移民问题开始威胁到德国社会安定的时候,德国政府将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应对?这是一个摆在德国面前的严峻问题。德国需要在维护国家稳定、保障公民权益和促进社会融合之间找到平衡,以妥善解决土耳其移民问题,为国家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