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中后期,钟会率军灭蜀,魏蜀两军还未交手,钟会就以马蹄陷入桥洞的小事为由,斩杀了大将许仪。
钟会此举,颇令人费解。
许仪是许褚的儿子。许褚作为曹操麾下大将,护卫曹操安全,吓退武力值爆表的马超,功勋卓著,曹操曾称赞许褚:“此吾樊哙也。”
曹魏重臣之子,照说应该是人脉颇广。为什么众将会听任钟会杀许仪,而无人站出来劝一句呢?
有人认为钟会是通过斩杀曹魏忠臣来与曹魏划清界线,以此来赢得司马昭的信任。众将看到钟会是故意找茬,便不敢轻易劝阻。
但这也确实暴露出曹魏武将之间的关系都不咋地,否则若涉及过命交情,哪怕得罪钟会,出来求个情,为许仪减轻点处分也是好的。
实际上许褚作为曹操护卫,出于安全的考虑,与在外带兵打仗的将领自然也没太多交集,关系一般也算正常。这就给了钟会下狠手的机会。
但如果再深入了解下,会发现其实曹魏的武将之间关系本来就很不和睦。以五子良将为例,于禁、乐进、张辽相互就不对付:
时于禁屯颍阴,乐进屯阳翟,张辽屯长社,诸将任气,多共不协。
那么这是否就说明曹操的管理是一盘散沙呢?
事实恰恰相反,曹操在曹军中所建立起来的,是一套极为精密的管理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低级管理者有足够的管理自由,可以自由挥洒;中级管理者互不买账、新老搭配使用,确保执行效率;而高级管理者这一层,则让谯沛集团和汝颍集团之间彼此制约,避免尾大不掉。
这一套下来,让曹操的军队成为三国时期内耗最少,执行力最高的创业型团队之一。
曹操出征
先从这个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级管理者开始说起,而这个阶层的天花板自然就是五子良将。
下面我们通过一场关键战役,合肥之战,进行分析。这是发生在215年的一场战役,孙权率兵十万进攻合肥。当时汉中之战正在进行中,曹操正率主力与刘备鏖战。若合肥有失,那么曹军将面临东西两线同时崩盘的严重后果。
实际上自209年曹操便开始在淮南一带整兵备战。曹操“作轻舟,治水”,为南征东吴作了充分的准备。此后213年,魏吴双方在濡须口大战一场,曹操因进展不利而退兵。
此战过后,曹操在合肥留下了七千人驻守。
太祖既征孙权还,使辽与乐进、李典等将七千余人屯合肥。
留七千人抵挡十万吴军,张辽、乐进和李典之间还有不和。这一度让合肥城就像纸糊的一样。
而从其中可以看出曹军的中层队伍里存在哪些问题呢?
1、指挥权设限
对中层将领的统兵规模,曹操有个明确的原则,即一般不将万人以上的队伍委派给谯沛集团之外的人。所以不管敌方来多少军队,三员大将都不可能获得更多兵力。
这说明曹操极力压缩中层的权力,将之转移到高层手中去。
2、中层将领之间关系紧张
在合肥城内,“进、典、辽皆素不睦”,就这三人谁也不服谁。
具体分析,有三层次的矛盾:
其一,是同级将领相互之间扯皮
曹操喜欢将几个同级将领放在一起完成任务。比如合肥之战中,张辽是征东将军,而乐进是右将军,双方没有明显的上下级关系。因为互不统属,所以导致互不买账,鸡同鸭讲。
其二,新人和老人的矛盾
乐进在191年就成为曹操的部将,可以说是老资格的元从了。而张辽在199年才加入曹操阵营。
但张辽凭借战功获得了快速擢升,其职位几乎与乐进平级。新人的快速提升,显然是挤压了老人的发展空间。这样“唯才是举”就和“论资排辈”之间形成了冲突。
其三,私人恩怨
前面有这么多矛盾,然后在工作中自然容易出现一些摩擦和意外。
比如李典的老爹李乾被吕布部将所杀,李典对吕布手下的人都有敌意,跟随过吕布的张辽自然也不能幸免。
这种情况下,要说曹魏军队中层是一盘散沙也没错。
吴军来势汹汹
之所以形成这样的情况,也是因为曹操有他的苦衷:
1、单独派遣将领存在风险
将领能力有强有弱,如果只派能力强的,功劳全被他吞,提拔就数他最快,冷了其他兄弟的心咋办?此外如果能力强的提拔上了之后拥兵自重、不听招呼则更加麻烦。
那如果只派能力弱的,虽然没有提拔的压力,但在战场上老打输也不是个办法。
所以单独派遣将领有点行不通。
2、新人存在跑路的风险
曹操招纳了这么多新人,也发生过不少降而复叛的事。
且不说先前张绣投降之后杀个回马枪让曹操差点丢了性命。后来刘备、关羽兄弟二人更是堪称渣男组合,派刘备去攻击袁术,结果刘备一到徐州便反水,“杀徐州刺史车胄,留关羽守下邳,而身还小沛”,直接和曹操对着干。而关羽在被重用之后又偷偷溜走,跟着刘备站到了曹操的对立面。
那面对这些问题,曹操怎么解决呢?
曹操使出了关键几招:
1、多个人共同领兵
强弱搭配,干活有人干,功劳大家分。这样事也办得漂亮,分配利益都能照顾到,自然就一团和气了。
2、照顾老人
老人忠诚度比较高,自然要拉近和他们的关系。
在对新人“唯才是举”的同时,曹操也给老人一些额外的照顾。
比如乐进和于禁都在曹操时代得到了额外的封赏。
以(乐)进数有功,分五百户,封一子列侯;进迁右将军。迁(于禁)左将军,假节钺,分邑五百户,封一子列侯。
这些封赏,是张辽张郃徐晃等新人所没有的。
3、派心腹协调
除了护军薛悌之外,李典显然也是受曹操的指派协调张辽与乐进的关系。
典慨然曰:“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乃率众与辽破走权。
李典站出来表态要精诚合作,有助于调和各方矛盾,将大家拧成一股绳。
4、曹操直接指挥
在平级将领相互之间互不买账时,上级的意见就显得尤为重要。
曹操临走时,留下了一个等敌人来了才能打开的锦囊。
太祖征张鲁,教与护军薛悌,署函边曰“贼至乃发”。俄而权率十万众围合肥,乃共发教,教曰:“若孙权至者,张、李将军出战;乐将军守,护军匆得与战。”
这便是曹操的指导意见,要求张辽和李典一起出战,乐进负责守城,薛悌不出战。
就是按照曹操的思路,张辽才率八百人打败了孙权的十万吴军,最终取得了合肥之战的胜利。
分析了合肥之战后,就大致可知曹军中层将领的工作环境,在这种情况下,许褚之子得不到同僚的声援也就不难理解了。
张辽反杀成功
接着看看曹魏军队的高级管理者。那便是“诸夏侯曹”,即曹操的宗族关系。
诸曹夏侯氏的成员中,最核心的便是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曹休、夏侯尚和曹真等人。
夏侯、曹氏,世为婚姻,故惇、渊、仁、洪、休、尚、真等并以亲旧肺腑,贵重于时,左右勋业,咸有效劳。
曹操和夏侯惇是堂兄弟关系。夏侯渊妻为曹操内妹,夏侯尚为夏侯渊从子。曹仁、曹洪是曹操从弟,曹纯是曹仁亲弟,曹休、曹真是曹操族子。
这些人都成为了曹操掌握兵权的主要助手,是曹操统一北方的核心力量,并逐步掌握了曹魏的军事大权。
其中夏侯渊、曹真,先后掌握了西线军队总指挥权。曹仁和夏侯尚则先后担任过南线的总指挥官。曹休则负责在东线抵御东吴。
虽说如此,这些宗族势力还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1、尾大不掉。这些宗族势力战功越来越大,实力越来越强,也越来越不听招呼。如果放任他们这么下去,曹魏团队的发展将会严重受挫,甚至有分裂的危险。
2、层次偏低。这些宗族成员起初的社会层次往往比较低,大多是些粗人。让他们操起家伙干一仗问题不大,但是让他们动脑筋搞内政却够呛。
出于这些考虑,曹操也严格限制了宗族势力的权力范围,让他们只在军界任职。
而内政外交这个文官体系,则交给汝颍集团的士族去打理。
两套体系互不干涉,相互制约,各行其是。
文武两套体系,颇有点像战国时秦国的做法。而总负责人曹操,则居中做好协调和平衡。
最初的班底
最后就涉及低级将领的管理。
低层级将领成分比较复杂,有的是黄巾军余部,有的是战败军阀的部队,有的是地方豪强的部曲等等。
对这些势力,当然是要积极争取和笼络,大家一起合作做大做强。
但他们也有自身的短板:要么实力不足,要么忠诚度不高,要么还有旧仇积怨。既然难以提拔重用,那该怎么办呢?
曹操认为,既然是朋友嘛,合作嘛,那就给你充分的自主权。
就比如青州兵臧霸、东三郡孟达这类人,曹操就先让他们自主着,给他们足够的军政权力。总之先将他们稳住,等局势稳定下来再慢慢吞掉不迟。
对他们,曹操是十分宽容好脾气的。
布出兵战,先以骑犯青州兵。青州兵奔,太祖阵乱,驰突火出,坠马,烧左手掌。
吕布和青州兵交战,青州兵顶不住竟然作鸟兽散,还冲乱了曹操的核心阵列,连带把曹操给拉下了马。
若是自己的军队,那曹操不得暴跳如雷,然后借其所属部队主将人头一用?
但曹操这次似乎心情很好,他若无其事地重回马上,然后轻轻地说了声:没事。
——先让这些人自由了、舒服了、开心了,他们就会安顿下来,然后吸引更多的人投奔曹操。
但是放心,要想进入中层,这些人几乎没戏。比如臧霸后来就被剥夺了兵权,然后召回朝中当吉祥物。
但臧霸却完成了其使命,成为曹魏招纳外来势力的一个良好标杆。
曹丕收服青州兵
限制高层,分化中层,放开低层。这便是曹操建设创业型团队的经验。
这种方法一度十分成功,让曹操的团队能够得以高效运行。
但他的这一套是不是无懈可击呢?
当然也未必,因为这套系统特别吃领导者的能力。当领导者给力时,大家都能买他帐,听其指挥。
但如果领导者一旦犯了糊涂,很可能就会带来难以挽回的混乱和失败。
所以曹操去世之后,特别是曹丕接手之后,这套体系的平衡便被逐步打破,乃至最后彻底崩塌,而曹魏也渐渐走向了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