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9月24日,济南战役以我军的完全胜利落下了帷幕,只是让人没想到的是,没几天,时任华野代司令员兼政委的粟裕就表示,要重组山东兵团。
这个消息,震惊了很多人,山东兵团司令员为许世友,粟裕重组山东兵团,因而也有人称这是粟裕“撤”许世友的职,其缘由是,在济南战役前,许世友先是不服从粟裕指挥,之后战斗时,许世友又不按照既定计划执行,所以引起了粟裕的愤怒。
那么,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具体情况,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1948年下半年,已经是解放战争的第三年,在经过三年的努力,我军与国民党军的战场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
人民解放军从一开始的127万已经发展到了280万,此时,整个战场基本上没有小仗可打,思来想去,毛主席决定从济南破局,打掉敌人的根本信心。
济南是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所在地,是蒋介石眼里仅次于北京,天津等地的战略要地,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一直派重兵把守济南,并委任黄埔一期生中的佼佼者王耀武镇守此地。
由于济南地处华东地区,毛主席随即将解放济南的任务,交给了华东野战军。
此时陈毅已经前往中原野战军任职,粟裕担任了华野的代司令员兼政委,在他的安排下,1948年8月10日,他将自己与与陈士榘等人计划的三种攻打济南的作战方案,上报给了毛主席,党中央。
毛主席看后,选择了其中一种,并批示:倾向于攻城打援分工协作,以达既攻克济南,又歼灭一部援敌之目的。
根据毛主席的指示,粟裕认为,应该由山东兵团作为主力,攻打济南,并由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担任前线总指挥。
不过,由于此时许世友在他处养病,再加上他对粟裕并不服气,所以,许世友对粟裕的计划,嗤之以鼻。
大敌当前,粟裕不可能在这只等许世友一人,8月20日,谭震林再一次商议攻城细节,但是许世友依然没有出席。
几天后,粟裕将攻打济南的具体战略部署上报给了毛主席,毛主席看后很疑惑,既然任命许世友为攻城的总指挥,为什么许世友的名字没有在里面?
因此,毛主席特地给粟裕回电:此次攻济是一次严重作战,请考虑在许世友同志身体许可情况下请他回来担任攻城主要指挥员,王建安同志辅之。
考虑到粟裕的资历尚浅,能力极强,电报的最后,毛主席并没有以命令的口吻,而是以商量的口吻问道:“如何,请酌办。”
对于毛主席的安排,粟裕是完全执行的,随后,他再次给许世友发电,要许世友来前线,担任济南战役的前线总指挥。
许世友依然置之不理,当粟裕在曲阜主持了华野纵队以上级别将领的军事会议,布置了济南战役的具体任务时,许世友依然没有来参加。
9月7日,马上要到攻打济南具体的时间,许世友依然没有到达前线,毛主席忍不住了,向粟裕发电询问许世友的行踪。
与此同时,许世友也受到了毛主席的督促,这一次,他不敢再推脱。
不过,来到前线后,许世友立刻对粟裕部署的攻济计划提出了疑问,他认为粟裕的作战计划没有集中兵力,因而他提议将攻城西兵团中的两个纵队抽一个纵队到铁路以东。
就在此时,敌情也发生变化,敌人在济南机场的外围兵力已达5个旅,为此,粟裕又改变作战计划,要求攻城部队东兵团中抽调13纵全部至少一个师,协同西兵团完成迅速攻占机场的任务。
同时,粟裕也拒绝了许世友的建议。
许世友对于粟裕的做法明显很不喜欢,随后,他跨过粟裕,华野指挥部,直接上电中央军委,要求为自己增加兵力攻城。
毛主席此时已经接到了粟裕关于改变作战计划,首先攻打敌人机场的建议,他是同意粟裕的计划的,所以,毛主席给许世友回电,细致解释了粟裕要这样做的原因。
1948年9月16日,济南战役正式打响,毛主席亲自指定,粟裕为华野全军总指挥,许世友为前线总指挥,
只是让粟裕没想到的是,等济南战役开打后,许世友作为前线总指挥,却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打,基本上推翻了之前的作战计划。
战场上违抗上级命令,而且还是一位老将,许世友的这种做法,完全是不合理的。
后来,济南战役虽然我军取得了胜利,但是许世友的做法,让很多人都不喜欢。
毛主席对此,也深有感悟,他也知道粟裕资历浅,压不住华野的老将,因而有心将陈毅从中野再调回去,只是陈毅在中野事多,没法立刻回去,没办法,毛主席只好给曾经华中局的一把手饶漱石发电,要他回华野帮助粟裕整顿内部纪律。
1948年9月27日,毛主席给饶漱石发电:到华野前委后,可帮助工作一个时期。
这个帮助,指的就是帮助粟裕。
抗战时期,饶漱石是华中局书记,粟裕作为新四军的师长,他是隶属于饶漱石麾下的将领,对于粟裕的军事指挥才华,饶漱石是很了解的。
因此,饶漱石来到华野后,当即召开师级以上干部参加的会议,会议上,饶漱石明确表示: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特别是军事会议中讨论作战、编制、后勤、教育等问题时,华野受到严厉的批评和指责,中央对华野的作战特别满意,但对华野后勤没有制度、造成浪费,以及部队的骄气,提出严肃的批评。
说罢,饶漱石进一步指出,华野内部有相当多的问题,并表示:
中央责成我要在华野全军展开反无纪律无政府状态的斗争,对不服从前委领导的违反纪律的各负责同志要执行纪律处分,此次打济南,我们估计这次战役将是空前的,中央对各兵团服从中央服从前委的领导有所了解,曾反复指示全军要服从粟裕同志的指挥。可是有些同志竟闹无纪律无政府的现象,不尊重前委的领导,不服从粟裕同志的指挥。
事后,粟裕做出了一个决定,重组山东兵团。
根据粟裕的决定,山东兵团原主力9纵与原外线兵团的10纵进行调换,新的山东兵团下辖7纵、10纵和13纵,9纵则和1纵、3纵、4纵、6纵、8纵、鲁中南纵队等部队一样,由华野司令部直辖。
此次重组山东兵团后,许世友也离开了指挥一线战场,直到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
许世友未能参加之后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以及京沪各大战役,因此,在1955年授衔时,他虽然是上将,但是排名并不靠前。
而对于济南战役后,粟裕将许世友“撤职”这个说法,也是完全不正确的,许世友作为山东兵团的司令员,他到了这个地位,不是粟裕可以撤的,是需要中央军委审定的。
其次,许世友被调离一线,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此时他伤病在身,济南战役前,许世友就在养伤。
战役结束后,许世友继续回去养伤,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无论怎么讲,无法否定的是,无论是粟裕,还是许世友,他们都是我军中最为优秀的将领,新中国能够成立,离不开像他们这样那么多骁勇善战的名将们。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