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敦煌壁画中“山水树石”图像的审美特征

青梅论全球事 2023-10-23 05:12:02
在阅读文章之前,麻烦观众老爷们点点“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觉,谢谢您的支持。

图文|青梅侃史

编辑|青梅侃史

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主题当中,山水画是最为艺术家所喜爱的,各个朝代的艺术家们,都以各自的笔法和画法,用自己的笔墨,来抒发自己的理念与生活情趣,而壁画就是其中之一。

敦煌“山水树石”主题既是中原传统风景画的直接表现,又因其特有的地域特征与宗教文化意蕴而具有区别于其它画种的特殊美学意蕴。

敦煌壁画在北魏中期和晚期开始出现“树石”这一主题,以唐代左右为敦煌绘画的一个分水岭。

在隋唐之前,敦煌的“山水树石”多偏向于传统和保守的样式,比如北周晚期的敦煌壁画多采用“伞形叶”的形式,较少有现代的林木形态。

而当时的胡族观念,则是崇尚质朴、不具装饰的汉晋之风,试图模仿中原的风貌,也从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当时崇尚简单、不雕琢的美学倾向。

到了唐朝,随着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繁荣,敦煌的绘画艺术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张彦远在他的《历代名画记》里曾说过:“中古之画,细密精致而臻丽,展郑之流是也。近代之画,焕烂而求备。”

唐代的风景画,表现出一种精致而繁荣的景象,无论是在构图上,还是在艺术上,都表现出一种浓厚的富裕感。树木种类的细微差别,例如树叶的形状,树木的生长姿势,树枝的裂缝,都在一幅风景画上表现得非常细致。

同时,敦煌壁画在张彦远所谓“精致臻丽”的基础上,也必然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譬如,无论是在壁画上描绘的“圣树”,或是表现在壁画上的“配景树”,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

他们有些枝叶繁茂,枝桠交错;有的则是富丽堂皇。除了“圣树”之外,在一些大的讲经大会上,也经常能看到“圣山”这样的佛教;

每一座圣山都有着各自的形状,其质地和体量都在敦煌的壁绘中得到了精细的描绘,充分体现了唐朝“精致臻丽”的风貌。

敦煌“山水树石”在表现形式上虽难免受中原山水绘画的影响,但因地域、文化、信仰等方面的不同,又具有特殊的美学意蕴。

比如,受唐朝安定的社会氛围的滋润,更多地关注于心灵的需求,表现在敦煌壁画中常常出现西方风行的“圣树造型”。

这类佛教的神圣树木,色彩丰富,奢华艳丽,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普通民众对生老病死、人生苦难的抗争,以及对来世福缘的渴望。

从造型上看,敦煌莫高窟57窟南墙《说法图》所绘的神圣树木,其花朵巨大,雕刻精细,树叶整齐对称排列,讲究精美对称的美感。

不仅显示出庄重的礼仪,而且具有极强的装饰美学。敦煌壁画所体现出的独特的信仰内涵,以及独特的异国情调,是其独特的美学意义所在。

敦煌壁画“山水树石”图像的审美风格

在艺术创作中,“荒谬”往往是运用了一种具有讽刺和反抗的艺术手段,以获得一种怪诞的、超越现实的美学意义。

敦煌壁画,特别是唐代以前的壁画,在保持着厚重、质朴的同时,也融合了西域的妖媚夸张的风格,两者之间产生了鲜明的对照,产生了一种荒谬的美感。

以莫高窟第251窟的《山林药叉》“山石”意象为例,其形状为稳定的三角状,其边缘为光滑的线条,“山石”之中,立着奇形怪状的药叉状人物,两臂高高举起,神情夸张。

与“山石”意象中稳健的常规意象截然不同,将其特有的宗教色彩与传统的岩石绘画手法相融合,其荒谬之感是显而易见的。

也有些作品带有很大的荒诞性,以“山水树石”为背景,与人的形象产生鲜明的反差,凸显出整个画面的荒诞性。

以莫高窟第九窟中央柱东面向南面的一尊力士形象为例,它的右臂高高举起,从外形上来看,它的外形很奇怪,头颅与身体完全不相称,给人一种极为滑稽的感觉。

而且,他的皮肤是粉色的,与他的和尚模样完全不同,而且,这粉色的颜色,与周围的“山水树石”都是青色的,给人一种极为荒谬的感觉。

在某种意义上讲,荒诞剧更能吸引人,使人印象深刻,使人大笑,使人深思。敦煌壁画的这种中西合璧的精神核心,在激烈的矛盾之中显示出一种令人深思的荒谬性之美。

在传统美术作品中,画家表现出了三种“神秘性”。第一种方法是营造出一种神秘氛围,这种氛围是指被描绘出来的形象并不十分明显,呈现在人面前的是一种模糊而混乱的状况,常具有一种神秘的氛围。

第二个途径是形神兼备,尤其是注重“神”的表达,即物体本身超越了物质的属性,寄托了创作者的精神追求,注重精神内涵的表达。

敦煌壁画的很多艺术符号,在“形”的基础上被赋予了“神”的思想。这就是敦煌壁画神秘感的传达。

第三种通过对剧情的比喻与暗示来传递作品的神秘性,这在戏剧与文学作品中较为普遍,但敦煌壁画中却有许多的故事,主人公的面部表情乃至佩戴的饰品,都能透露出某些故事的内涵,从而引起读者的遐想。

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在敦煌壁画中,有许多表现神秘的方法。从审美角度看,“神秘”是一种心灵的超凡美。从三个角度看,敦煌壁画具有一种神秘之美。

首先,敦煌壁画中的神异之美主要表现在符号、色彩和形态等方面。比如,莫高窟第254窟的《舍身饲虎》,它的形状是一块燃烧着的“石头”,它的形状是扭曲的,跳跃的,五颜六色的,就好像一团跳跃的火焰;

让这块“石头”变得生动起来,它似乎在告诉我们,它要打破束缚,要打破传统,要打破常规。看着看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所以,那些燃烧着的“山石”,才会如此的神奇。

其次,敦煌壁画中的“山石”纹样,因非来自人生,与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的距离,因而呈现出一种神秘之美。敦煌莫高窟249窟藏有一幅《须弥山》,它是一座象征着佛教圣山的西方佛像。

它的颜色是蓝、橙、褐三种颜色,错落有致,色彩鲜艳,而且,如果细看,会发现动植物是随意分布的,不是有意表现,而是一切都在其中,充满了超凡之美。

敦煌壁画的神秘之处也在于它的艺术表达方式非常的奔放和丰富。然而,在主尊身后的“山水树石”,则显得十分神奇;

其中有树木的神秘色调,有变形的石头,有不协调的山峰,这些“山水树石”的跳跃自由,带着无尽的遐想,与端坐的主尊雕像形成强烈的反差;

为宁静的气氛增加了一丝神秘感,而这一层的神秘感,也正是因为人类对于佛教的崇敬,才使得整幅画面充满了一种神秘的美。

敦煌壁画“山水树石”图像的审美境界

在画画的世界里,无论是哪一种主题,如果能够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能够引起人的情绪上的共振,让人能够进入到一种宁静的状态之中,这样的一件艺术品,才会有一种高尚的美感。

然而,并不是每一幅画的意义都能为观众所理解。怎样才能从“形”走向“神”?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从主体到客体的积极探索和从客体到主体的表现。

俗话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观众在观看一件艺术品的时候,都会去寻找与自己心灵深处相匹配的内容,而一件客观的艺术品,都有着自己的独特的构造。

比如,春季充满了活力,秋季充满了悲伤,这两种情感的表现方式都不一样,因此,它能够传递给观众的精神核心和美学领域也就会发生变化。

就敦煌壁画来说,它自身就有一种神秘、荒诞、崇高的质感,再加上高耸的墙壁和幽深的洞穴,使人进入一种静谧的艺术状态,使人感受到一种脱离尘嚣,回归自然的美感。

首先,属于佛教艺术范畴的敦煌壁画,由于其特有的佛教文化意蕴,其“山水树石”会呈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美感。

文章一开始就说敦煌的壁画是受中原山水的影响,实际上唐代的佛教对中原的文化也有某种程度的渗入。

比如唐代的王维,就对佛教中的西天极乐世界充满了憧憬,他在很多地方都画了一幅小菩萨像,还作了《西方变画赞并序》:

“稽首十方大导师,能于一法见多法;以种种相导群生,其心本来无所动;稽首无边法性海,功德无量不思议;于已不色等无碍,不住有无亦不舍;我今深达真实空,知此色相体清净。愿以西方为导首,往生极乐性自在。”

由此可以看出,王维对于西天的渴望是多么强烈,多么渴望远离世俗,寻求“极乐”之境。

敦煌的“山水树石”,既有西域的风格,也有“圣树”的信仰,更有一种神圣的味道,能让人产生一种祥和的美感,仿佛被神明眷顾,忘记了世间的苦难,感受到了一种清净、无为、返璞归真的自然之美。

结语

中国山水画的主题,一直以来都是画家们寄托理想、寄托情怀的媒介,对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与演进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敦煌壁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既深受中原风景油画的熏陶,又保持着自己特有的异国审美特质。

敦煌壁画“山水树石”与中国传统的山水画相比,具有一种荒诞性与玄奇的审美意蕴。同时,它本身的宗教色彩又使观者能够获得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

0 阅读:39

青梅论全球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