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却被开除台湾户籍,8年间被台积电投诉两次。
因为忌惮他,2009年台积电想方设法从中芯国际赶走,直接放话:“和解可以,但张汝京必须走!”
他究竟有多厉害?那帮人有多忌惮他?
天才少年
1948年,张汝京出生于南京。
然而,命运的齿轮很快就开始转动。
仅仅一岁时,他就随父母迁居台湾。
在台湾的成长岁月里,张汝京展现出了非凡的才智。
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这为他日后的学术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中毕业后,张汝京顺利进入台湾大学机械工程系,开始了他的高等教育生涯。
然而,对知识的渴求驱使着年轻的张汝京继续追求更高的学术成就。
怀揣着对科技的热爱,他远渡重洋,赴美深造。
在美国,张汝京先后获得了工程学硕士和电子工程博士学位。
这段留学经历不仅拓宽了他的视野,也为他日后在半导体领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德州仪器
1977年,博士毕业的张汝京加入了全球知名的半导体公司——德州仪器。
这一决定开启了他在半导体行业长达20年的职业生涯,也为他日后的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德州仪器,张汝京从一名普通的研发工程师做起。
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出色的工作能力,他很快就在公司崭露头角。
随着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提升,张汝京逐渐成为公司的重要人才,被委以重任。
这个绰号不仅体现了他在建厂方面的专业能力,也展现了他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
在美国本土,张汝京主持建立了4座芯片生产厂;在欧洲和东南亚等地,他更是建立了10座芯片厂。
这些经历让他积累了丰富的建厂经验,也在业界打响了名声。
张汝京在德州仪器的20年,不仅让他成为了半导体行业的专家,更为他日后回国创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人脉资源。
然而,他的心中始终有一个梦想在萌芽——为祖国的半导体产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回国创业
199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张汝京的人生轨迹。
当时,他接待了一个来自中国的代表团。
与代表团成员的交流,让张汝京萌生了回国创业的念头。
他看到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巨大潜力,也感受到了祖国对人才的渴求。
经过深思熟虑,49岁的张汝京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辞去在德州仪器的高薪工作,毅然回国创业。
这是他首次尝试在祖国大陆创业,满怀激情和理想。
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由于当时的政策限制,张汝京被迫撤离大陆,将世大总部设在了台湾。
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
在他的带领下,世大半导体在短短三年内就成为了台湾第三大芯片工厂,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世大的成功引起了业界巨头的关注。
2000年,台积电以50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了世大。
这次收购本应是张汝京事业的一个巅峰,但事情的发展却出乎他的意料。
在收购过程中,台积电未能履行去大陆建厂的承诺,这让张汝京深感失望。
面对这种情况,张汝京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他放弃了作为收购对价的台积电股票,决定独自回到大陆建厂。
这个决定不仅体现了他对事业的执着,更展现了他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芯国际:从零到全球第三
2000年,张汝京在上海创办了中芯国际。
这是他第二次回国创业,也是他职业生涯中最具挑战性的一次尝试。
当时,中国大陆的半导体产业几乎是一片空白,而国际上的《瓦森纳协定》又限制了先进设备向中国出口。
面对这些困难,张汝京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毅力。
他首先克服了《瓦森纳协定》的限制,成功获得了设备出口许可。
随后,他凭借多年积累的人脉和声望,在短短一年内就集结了400多位国际芯片技术工程师。
2001年9月,中芯国际正式投产,标志着中国大陆开始拥有自己的先进芯片制造能力。
在张汝京的带领下,中芯国际的发展速度令人瞩目。
三年内,他在上海建立了3座晶圆厂,随后又在北京建立了2座。
他还收购了天津的摩托罗拉工厂,进一步扩大了生产规模。
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中芯国际就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芯片代工厂,这一成就让世界为之震惊。
中芯国际不仅在规模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技术上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在张汝京的带领下,中芯国际的芯片等级从1.5微米提升到了90纳米,推动了中国大陆芯片技术从0.18微米到45纳米的跃迁。
这一系列技术突破大大缩小了中国与世界顶尖技术的差距,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成功的背后往往伴随着挑战。
张汝京和中芯国际很快就面临了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和法律纠纷。
事业发展的阵痛
张汝京的回国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他首先面临的是来自台湾当局的压力。
要求他在6个月内从大陆撤资,并对他处以1500万台币的罚款。
不仅如此,台湾当局还取消了张汝京的台籍身份,并限制他10年内不得入台。
这些措施无疑给张汝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困扰。
更大的挑战来自于法律纠纷。
2003年,台积电起诉中芯国际,索赔高达10亿美元。
这场官司持续了两年,最终在2005年达成庭外和解,中芯国际赔偿了1.75亿美元。
然而,这并不是故事的结束。
2009年,台积电再次起诉中芯国际,这次的结果更为严重——中芯国际不仅赔偿了2亿美元,还被迫让出了10%的股权。
这场持续的法律纠纷不仅给中芯国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张汝京个人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最终,他被迫离开了自己一手创立的中芯国际,并承诺三年内不从事芯片相关工作。
这无疑是张汝京职业生涯中最艰难的时期。
然而,即便面对如此巨大的挫折,张汝京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半导体梦想。
他选择暂时离开芯片行业,将目光投向了其他领域。
新的征程
离开中芯国际后,张汝京并没有就此止步。
他首先将目光投向了LED行业,在这个领域投资了三年。
这段经历让他得以喘息,也为他积累了新的经验。
2014年,已经66岁的张汝京再次回到了半导体行业。
他创办了上海新昇半导体,专注于大硅片的生产。
这一决定展现了他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敏锐洞察力。
大硅片是制造先进芯片的关键材料,而当时中国在这一领域还严重依赖进口。
张汝京的目标是实现大硅片的国产化,为中国半导体产业补上这一重要短板。
在新昇半导体,张汝京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最终,他们成功实现了300mm半导体硅片的规模化生产,这是中国半导体材料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
2018年,70岁高龄的张汝京再次创业,成立了青岛芯恩半导体公司。
这家公司采用了创新的CIDM(客户定制集成制造)模式,旨在为客户提供更加灵活和定制化的芯片制造服务。
这一创新模式不仅展现了张汝京对行业趋势的前瞻性判断,也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2年,74岁的张汝京加入了上海积塔半导体有限公司。
即便年过古稀,他依然保持着对半导体事业的热情和追求,继续为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张汝京的不懈努力,为中国半导体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不仅推动了中国大陆芯片产业从无到有的发展,还为行业培养了大量人才。
在他的影响下,100多名在美华人工程师回国加入了中国的半导体事业。
此外,他还参与创办了青岛大学微纳技术学院,为培养专业人才做出了贡献。
中国芯片产业
尽管中国半导体产业在张汝京等人的努力下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美国对华为等5G企业的限制,以及《芯片与科学法案》的出台,都给中国芯片产业带来了巨大压力。
在某些技术领域,中国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
然而,挑战中也蕴含着机遇。中国在芯片封装、测试等领域已经具有一定优势。
目前,中国正在研发14纳米芯片,并在光芯片、碳基芯片、量子芯片等前沿领域积极投入研发。
这些努力为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张汝京的精神
张汝京的一生,是一部献身祖国半导体事业的奋斗史。
即便在74岁高龄,他仍然在为中国半导体产业奋斗。
他的事迹树立了中国半导体企业家的榜样,激励着更多人投身这一事业。
结语
张汝京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人的奋斗史,更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缩影。
他的精神和贡献,将永远铭刻在中国科技发展的史册中。
我们放眼未来,张汝京的事迹将继续激励着新一代的科技工作者,为实现科技强国的梦想而不懈努力。
参考资料
厉害了张老辛苦了[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