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期间1425—1435年),年号宣德,明仁宗朱高炽之子,母诚孝昭皇后张氏,是明朝的第五位皇帝。
作为一名皇帝,其实朱瞻基的政绩并不差,其从小就非常的聪明,很受明成祖的喜爱,不仅被册立为皇太孙,还多次跟随朱棣征讨蒙古。在即位之后又平定了汉王朱高熙的变乱,重视整顿吏治和财政,实行休养生息,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他励精图治,知人善任,使得社会经济空前的发展,史称“仁宣之治”。
可惜,真可谓人无完人,偏偏这位宣德皇帝有项特殊的癖好:斗蟋蟀。
“促织天子 ”明宣宗
蟋蟀,是很多人用来斗蟋蟀赌博取乐的一种小昆虫。历代喜欢斗蟋蟀的人很多,到后来基本上斗蟋蟀就被当成了玩物丧志的代名词,南宋的大奸臣贾似道就痴迷于蟋蟀的玩斗,甚至把自己养蟋蟀和斗蟋蟀的经验写下来,还集结成了一本《蟋蟀经》,后人戏称为“蟋蟀宰相”,而朱瞻基在这方面比起贾似道只能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明宣宗不但喜好斗蟋蟀,而且简直到了迷妄的程度。《万历野获编》载:“我朝宣宗最娴此戏,曾密诏苏州知府进千个。一时语云: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据史料记载,宣宗皇帝的诏书原文是这样写的:“敕苏州知府况钟:比者内官安吉祥儿采取促织,今他所进促织数少,又多有细小不堪的。已敕他末后运自要一千个,敕至,尔可协同他干办,不要误了。故敕。宣德九年七月。”
身为一国之君,竟然正式下诏书,派专人到处采办进贡蟋蟀供其玩乐,这简直滑天下之大稽。关键是这位皇帝是个玩蟋蟀的行家,不但需要量大,而且对质量要求十分严格,不是容易蒙混得了的,这就加了任务的艰巨性,既然皇帝下令,地方官自然不敢当作儿戏,只好逐级达命令,要求百姓全员出动。其间出现的悲剧、喜剧、丑剧,不可胜数,宣宗由此获得了“蟋蟀皇帝”的骂名。
据吕毖《明朝小史》中记载,宣宗派人到江南要蟋蟀,以至于好蟋蟀的价格上升到几十两银子一只,枫桥地区有个粮长受上司委托购买蟋蟀,发现了一只特别好的,就用自己所骑的骏马换来了。他的妻子看到丈夫居然用一匹高头大马换回了一只小蟋蟀,觉得这蟋蟀肯定非同寻常,就偷偷地打开罐子看,结果蟋蟀跳出来,被旁边的一只鸡吃了。粮长的妻子非常害怕,就上了吊。粮长回家看见妻子死了,很难过,也上了吊。
后来,清代作家蒲松龄根据这个故事编写了小说《促织》,这篇小说利用小题材表现了一个非常严肃重大的主题就是控诉皇帝和各级官僚对人民的野蛮残害。全文先从最高统治机构皇宫写起,再一层一层往下推,皇宫中喜欢斗蟋蟀,华阴县的县令为了讨好上司,就主动献上一只蟋蟀,上司为了讨好皇帝,命华阴县每年都提供蟋蟀,这一来地方上就苦了。县令向下级的里正发令,里正借这个机会敲诈百姓,逼迫百姓凑钱买蟋蟀,捉到好蟋蟀的人就无限提高价格。虽然《促织》只是小说,但这也反映当时封建统治者不仅给人民造成物质上和肉体上的损害,而且在精神上给穷苦人民施加了强大的压力。
朱瞻基在位仅十年,不可否认,其治国之道确实取得了一些了不起的成就,然而,作为一国之君却沉溺于斗蟋蟀,这种如同孩童般的行为实非明君所为也。以史为鉴,今天的我们也应引以为戒,生活可以有爱好,但需时刻谨记切莫玩物丧志。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