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是一个悲剧人物,虽然很有才华,但是人生这一辈子过得相当不顺,非常坎坷。不如意的人生当中,唯有爱情能够给他一些安慰,但却又因为李商隐为了生计到处奔波而带来的两地分居冲淡了很多。
现在想来只能怪那个残酷的时代,也只能怪李商隐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以在他那些诗歌当中,能看出他在自觉寻求诗意,但是也浸透出了自身难以压抑的情感。尤其是后来他的妻子早早去世之后,更给他的人生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表现在诗词中的伤感也更为明显。
他把这种情感的抒发放到了诗词当中,写出了很多心怀悼念的诗歌。每一首都充满深情,都是李商隐发自肺腑的思念。尤其是他在46岁那年一个人游曲江的时候,写下的一首古诗,堪称他笔下最伤感的秋天,字字凸显出自己用情至深。
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这首古诗就是李商隐的《暮秋独游曲江》,写于公元857年,当时的李商隐46岁,妻子已经去世了七八年。在这七八年的时间当中,诗人一个人孤苦无依,受尽了人生的漂泊,也受尽了相思之苦。
所以当他一个人游览曲江的时候,看到满眼萧瑟的秋景,内心的伤感更是止不住的喷薄出来。古诗的前两句就已经显现出他笔下的伤感。“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荷叶初生时相遇恋人,不久分离,春恨已生。荷叶枯时恋人辞世,秋恨又成。
看上去并不太容易理解,但实际上是在说人生最美好爱情的错过,也是诗人自身的情感经历。之前爱情刚刚到来,两个人因为分别不得不分手;而等到家庭终于有所起色的时候,妻子又早早逝去,没有办法一同分享生活的味道。
所以这种遗憾一直存在,“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则是诗人最深情的告白:只要身在人世,情意地久天长永存;多少惆怅,只有那流不尽的江水声。
整首古诗写的是诗人秋天游览曲江的感怀,但是整首古诗当中只是出现一个“秋”字,更多是借用荷叶的意象突出萧瑟之景。同时这首古诗也不是一首纯粹的咏物诗作,而是在其中渗透着对妻子哀婉的悼念。
李商隐写这首唐诗用尽了全部思念,流干了最后一滴泪水,用情至深。以至于半年以后,他的生命也随着那一缕芳魂而去。
我怎么老到不了顶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