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这个戏剧性的国家,不仅是全球最富有之一,而且也以其极低的生育率而令人咋舌。
回顾40年前,新加坡还是全球最贫穷的国家之一,甚至连淡水都无法自给自足,粮食更是完全依赖进口。然而,当时的新加坡却是东南亚生育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当国家贫困时,人们却热衷于生育子女;而如今,当新加坡已经成为一个富裕的国家时,却死活不愿意生育孩子。这种现象令人深思。
在新加坡,低生育率已成为一个严重的人口问题。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新加坡的生育率持续下降,近年更是跌至历史新低。这引发了人们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担忧,因为低生育率将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社会福利压力增加等一系列问题。
那么,造成新加坡低生育率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育率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有人认为经济的发展会导致生育率下降,而有人则持相反的观点。
新加坡是一个独特的案例,其经济起飞后生育率快速下降。在新加坡独立初期,虽然面临贫困,但生育率却很高。为了控制人口增长,李光耀政府在1966年推行限制生育政策。然而,到了1977年,新加坡的经济发展迅猛,但生育率却降至1.82,低于警戒线2.0。
进一步观察,1986年,韩国还未出现少子化的趋势,而新加坡已经达到了人口拐点,总和生育率下降至低于1.4。
面对生育率下降的趋势,李光耀意识到如果持续下去,新加坡将面临人口减少的威胁。因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生育,并同时大力引进移民,其中以华人移民为主。
这些措施产生了一定效果,至少使得新加坡的总和生育率稳定在了较低水平。
华人和非华人此消彼长
华人和非华人的生育率差异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虽然新加坡的总和生育率相对稳定,但华人的生育率却在下降,甚至降至1.15。考虑到华人是新加坡的主要民族,这个数据确实让人担忧。
对比而言,马来人的生育率接近3.0,事实上,新加坡的政策在非华人族群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对于华人群体并没有起到鼓励生育的作用。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马来人相对贫困,生育鼓励政策对他们有诱惑力,而华人相对富裕,对生育鼓励政策并不感冒。
此外,一个关键因素是华人的优生优育观念。根据华人的传统观念,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并倾向于生育较少但更多质量较高的子女。
这种优生优育的观念使得华人家庭更加注重子女的培养和教育,资源投入更多,从而导致生育率下降。
优生优育与不生不育的“纠缠不清”
优生优育观念的提出确实是时代的进步,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挑战和困扰。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过去的几百年里,人类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艰难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仅仅活下来就成为了一项巨大的挑战,而优生优育观念根本无从谈起。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我们逐渐摆脱了生存的压力,个体的追求也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子女的教育和发展,倾向于生育较少但更加优质的子女。
对于国家来说,优生优育观念的普及意味着生育成本的提高。生育成本的上升主要体现在育儿方面,包括教育资源的投入、培养子女的时间和精力等。这些成本对于富裕国家和地区来说可能并不是根本性问题,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仍然是一个重要考量因素。
以新加坡为例,华人生育成本的高昂主要体现在子女教育方面。与其他国家相比,新加坡的教育系统竞争激烈,对学生和家长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家长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这种情况在北京等地也有所体现。
当然,富国不生娃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经济腾飞导致的结果。经济的发展只是一个因素,更重要的是个体价值观的转变。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女性地位的改善以及社会观念的变化,人们对个人追求、事业发展等方面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而生育可能变为了次要的考虑因素。
华人是快速消减的族群
优生优育要先生后育,没有先生那来的优育。
新加坡为了解决劳动力不足,都要外劳了。
只有精减人员降低人口才能更富裕更富有,人口少了支配的资源才多吗?比如三个苹果三个小孩一人一个,可怜呀!而父母买三个苹果辛苦也累呀,那么两个苹果一个小孩,小孩幸福小孩好,父母也压力也小
大约只有面临一次灭族,才会有所改变。
1980年新加波已经是发达国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