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真是只用几十年时间就把沿袭上千年的汉字给废除了吗

访枫看国际 2023-07-28 07:40:01

中华文明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汉字书写系统。当时周边其他民族大多处于一种只有口头语言而无书面文字的状态。这些民族在与华夏民族的交流中不断接触到各种先进的文化、制度、技术。随着这些民族的文明程度日渐开化之后就需要用文字对日常的生产生活进行记录。历史上越南、朝鲜、琉球等国都曾直接使用汉字记录自己的语言,此外古壮文、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朝鲜谚文、日本假名、越南喃字等文字都曾受到汉文化影响。

这就构成了东亚汉字文化圈。汉字在东亚是一种颇为神奇的存在:同样的字在中、日、韩、越可能读音各异,但用于书面交流却没太大的障碍。古代汉字文化圈曾出现过一种独特的现象——笔谈:来自汉字文化圈不同国家的人使用不同的口语,所以他们就使用都看得懂的汉字进行书面交谈。明末遗民朱舜水在参与抗清复明运动失败后东渡日本。当时日本水户藩主德川光圀就常去拜访他。

语言不通的朱舜水和德川光圀更多是通过书面文字进行交流。日本江户时代的儒学者也常使用汉字笔谈的方式和朝鲜通信辩论儒学问题。清末流亡日本的孙中山、梁启超等人也曾与当地人通过书面文字交流。越南战争期间一名随同美军前往越南参战的韩军排长也曾和一位越南村长用汉字进行过有效沟通。这一切都说明至少在当时来自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地使用不同语言的人是可以通过汉字交流的。

朝鲜半岛在历史上深受中华文明影响。如今已没人能说清汉字传入朝鲜半岛的确切时间,但可以确定至少是在公元583年以前。这年半岛上的新罗王朝仿照中原王朝的典章制度颁布律令。当时新罗并没自己的文字,所以就直接用汉字来进行记录。后来随着新罗与中国唐朝的交流日益密切使汉字在新罗更为流行普及起来。公元985年半岛上的高丽王朝效仿中原王朝创立科举制度进一步促进了汉字的普及。

可汉字是针对汉语而发明的文字。汉字和汉语的语法及词汇高度对应。朝鲜半岛的语言属于黏着语。这和汉语是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古代半岛人长期使用汉字记录本民族语言造成了诸多不便:汉字在朝鲜半岛长期属于知识文化阶层的占有物,而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底层民众学习汉字相当困难。会写没法读在这一时期是常有的事。古代半岛人为了能用汉字标记自己的语言就不断对汉字加以改造从而形成了杂糅韩风的汉字系统。

早在公元7世纪新罗王朝就出现了“吏读”。所谓“吏读”顾名思义就是处于社会上层的官吏所使用的文字。古代半岛人结合自己的需求在“吏读"里创造了一堆新的汉字和新的汉语词汇。我们乍一看会觉得这些字和汉字在结构上是高度相似的,可仔细一看才发现原来一个字都不认识。吏读已根据朝鲜半岛的现实情况进行了很多改良,但字形字义都是借用的汉字,所以吏读依然要求使用者有相当水平的汉文造诣。

这对当时绝大部分半岛人而言是不容易的。吏读问世后半岛上就逐渐形成了三大人群:一是会说汉语写汉字的极少数文化精英;二是说朝鲜话写汉字或吏读的官吏阶层;三是说朝鲜话而不会写字的底层人民。事实上第三类人才是占当时朝鲜半岛人口大多数的。公元1443年李氏朝鲜王朝的世宗大王创建了训民正音。三年后世宗又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训民正音。如今朝鲜、韩国所使用的文字正是由训民正音发展演变而来。

训民正音其实是一种标音文字:由二十八个字母模仿汉字古老的篆书而成的训民正音又被称为朝鲜谚文。朝鲜谚文的出现纠正了囗语与书面语的严重不一致。世宗大王创制训民正音的初衷有两点:一是为解决朝鲜语能读不能写的问题;第二朝鲜看到周边的蒙古、日本都有了自己的文字也希望能在文字上突出本国特色。这种标音文字对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的底层民众具有简单易学的特点。

可谚文刚一面世就遭到朝鲜知识分子的反对:以崔万理为首的士大夫担心朝鲜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会进一步抛弃汉字,从而动摇朝鲜二千多年来依靠汉字形成的文化积淀。当时的朝鲜王朝以效仿宗主国明朝为荣,而自创文字则被视为效仿夷狄的自甘堕落行为。公元1444年崔万理满怀义愤地上书责难世宗。世宗对此的回答称创造谚文是为了让朝鲜更多的普通人有机会识字读书。这非但不是背中华,反而能更好的普及中华教化。

世宗创制谚文后并没废除汉字的官方文字地位。此后朝鲜王朝的统治阶层仍使用汉字作为官方文字,训民正音更多是作为普及民间识字率的拼音系统使用。到了近代西方殖民者的到来打破了东亚地区以中国为核心的宗藩朝贡体系。这一时期中国饱受列强欺凌的现实使原来的藩属国萌发了越来越强烈的自我民族意识。朝鲜半岛在近代曾沦为日本殖民地,等到朝鲜、韩国独立后就更加渴望彰显文化上的自主性。

作为殖民地的屈辱历史记忆使韩国在独立后把历史上与中国的宗藩关系也视为类似于殖民统治那样的屈辱。汉字因此被一些韩国民族主义者视为历史上屈辱的标志。1970年朴正熙颁布《韩文专用法案》后韩国开始有意识尽量规避汉字的使用。请注意韩国其实只是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减少使用汉字,但要完全彻底废除汉字是不现实的。比如韩国人的身份证上就会备注汉字姓名。

朝鲜半岛的谚文在发明之初本来就是供平民阶层识字启蒙用的类似于我国汉语拼音一类的东西。发音跟字直接结合起来的谚文对当时绝大多数没受过学校正规教育的底层百姓而言是简单易学的,可拼音文字一大固有缺陷是由于同音字太多往往无法准确表达具个特定的字。比如当我们看到ma这个汉语拼音时可能会想到马、妈、玛、吗、嘛、骂。作为标音文字的谚文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

像韩国前总统文在寅的名字用谚文写作문재인,可문재인所对应的只是wen zai yin这三个读音,那么我们看到这三个音也可以理解成文再银。韩国为解决同音字混淆的问题会在身份证姓名栏、出版物署名栏以及其它使用谚文有可能造成歧义的地方备注汉字。现在韩国人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学习汉字,初中毕业时会学900个汉字,高中毕业会再学900个。一个韩国成年人通常能认识大约1000多个汉字。

韩国人其实并非不认识汉字,只不过平时生活中很少用而已。位于半岛北方的朝鲜对汉字的态度也是如此:平时很少用,但还是要学。一个高中以上学历的朝鲜人通常能掌握2000到3000个汉字。现在有些网络文案老爱说朝鲜、韩国独立后用几十年时间就把沿袭上千年的汉字给废除了。其实朝鲜、韩国废除的只是汉字作为官方文字的地位。汉字传入朝鲜半岛后实际上是长期被官僚贵族阶层垄断的,至于民间老百姓绝大多数其实是不识字的。

大家不妨想想解放前旧中国的识字率是多少。其实朝鲜、韩国独立的时候识字率也并不高。说白了汉字在古代朝鲜半岛就是统治阶级才会使用的“官方文字”。换句话说汉字从来没能在朝鲜半岛绝大多数的底层民众心中扎下根。事实上现在朝鲜、韩国认识汉字的人反而可能比以前更多了。汉字在古代朝鲜半岛虽说是官方文字,但在民间大多数人都不认识啊。如今朝鲜、韩国随着教育的普及反而使大部分国民能认识1000个左右的汉字了。

0 阅读:255
评论列表

访枫看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