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这些年经济发展得飞快,文化也越来越有自己的特点。
毕竟古时候很长一段岁月都是中国的藩属国,所以越南的文化和中国,其实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虽然越南早在79年前就废除了汉字,现在连对联都是用字母写的了,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有一个汉字,越南人却怎么也放不下,始终对它情有独钟。
那么是哪一个字呢?
抹不去的文化印记越南是一个充满热带风情的国家,它和中国隔着北部绵延起伏的山脉,共享着一片蔚蓝的天空。
千百年来,两国文化交融,留下了数不清的故事,1945年,越南废除了汉字,走上了和中国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很多人可能就会觉得,汉字从此就在越南消失了,但事实并非如此。能想象吗?
79年后的今天,即使越南的春联都改用字母书写,有一个汉字却依然在越南的土地上熠熠生辉,那就是——“福”。
每逢春节,行走在越南的大街小巷,会发现无论是热闹的市中心,还是静谧的乡村小路,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贴着一个大大的红色“福”字,看起来喜气洋洋的。
这些“福”字,有的写得工整有力,有的写的稚嫩可爱,可能是出自家中长辈,也可能是小朋友的杰作。那鲜艳的红色,瞬间点燃了节日的气氛,也温暖了每一个路过的人的心。
走近细看,这些“福”字的写法也别具特色,有些人家直接用毛笔蘸着墨汁,在红纸上挥毫泼墨,有些人家还会选择用金色的颜料,在红纸上描绘出“福”字的轮廓,显得更加精致华丽,完全看的出来对写“福”字的重视。
除了贴“福”字,越南人过春节还有很多和中国相似的习俗。
除夕夜家家户户都要聚在一起吃团圆饭,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其中必不可少的,当然还有寓意着“年年有余”的鱼。
年夜饭后,孩子们会穿上新衣服,开心地到街上去放鞭炮,迎接新年的到来。初一一大早,人们会互相拜年,互道新年祝福,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遂,吉祥如意。
这些熟悉的场景,这些温暖的画面,仿佛把我们带回了儿时的春节,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虽然越南已经不再使用汉字,但中华文化对越南的影响依然是深入骨髓的。
从汉字到“国语字”追溯越南的历史会发现,汉字在越南文化上占据很重要的地位。
从恢宏的皇宫宝殿,到简朴的乡村茅舍,汉字无处不在,当时的越南,上至帝王将相颁布的法令诏书,下至平民百姓日常使用的书籍信件,几乎都离不开汉字。
民间流传着许多用汉字写成的故事传说、诗歌戏剧,人们在茶余饭后,也会用汉字写成的对联来装饰家门,祈求吉祥如意。可以说汉字已经深深地融入越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之中。
19世纪末,法国殖民者的到来,打破了这份宁静,他们不仅占据了越南这片领土,还想打乱越南原本的文化秩序。
为了便于统治和文化渗透,他们开始在越南推行拉丁字母拼写的“国语字”,想要以此取代汉字的地位。一时间越南的文化界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
一些人认为,应该顺应时代潮流,接受“国语字”,毕竟拉丁字母书写起来更加简便易学,而另一些人则坚持认为,汉字是越南文化的根基,不能轻易舍弃。
最后的结果就是他们并没有简单地选择一方,而是把汉字和拉丁字母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在越南语“喃字”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升级。
其中有些字既有汉字的形体美和文化内涵,又吸收了拉丁字母的拼音特点,书写起来更加方便快捷。
比如有的字是直接借用汉字,但赋予了新的读音,有的字是只用汉字的偏旁部首,结合越南语的发音规律,创造出全新的汉字。
这样的改变不仅解决了当时越南社会文化转型期的文字困境,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越南人民在文化碰撞中,不盲目排外,也不妄自菲薄,而是积极寻求融合的文化改变。
“福”文化的传承随时已经过去了多年,但是很多地方,中国文化依旧对越南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就比如“福”字。
在越南即使很多年轻人已经不认识汉字,但他们依然会在春节时,兴高采烈地买来红纸,写上一个大大的“福”字,贴在家门上,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遂,吉祥如意。
对于他们来说,贴“福”字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可能大家已经没有办法准确地说出“福”字的含义,但他们却能从长辈的言传身教中,感受到“福”文化所蕴含的美好寓意。
更难能可贵的是,“福”文化在越南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与时俱进,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
走在越南的街头会发现,“福”字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红色剪纸,反而是被赋予了更多时尚元素和时代气息。
在一些潮流店铺里,印着“福”字的T恤、帆布包、手机壳等文创产品琳琅满目,吸引着年轻人的目光。
一些越南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也开始尝试把“福”字融入绘画、雕塑、装置艺术等各种艺术形式中,创作出一件件既富有传统文化韵味,又充满现代气息的艺术作品。
结语:文化这东西有时候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顽强,就像种子一样,即使换了土壤,依然能够生根发芽,开出不一样的花朵。
“福”字在越南的发展,是不是也让大家对文化的力量有了新的认识。
其实世界文化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
我们应该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这样才能促进文化能够更好更快地发展下去。
参考资料:中国知网《汉字文化圈的越南语言文化》阮黄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