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乔木改对毛主席称谓,黄克诚反对:我不习惯,从感情上过不去

红色先驱 2025-04-20 15:47:45

“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上,毛主席的功绩是第一位的……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这是黄克诚大将在1980年在中央纪委座谈会上顶住压力维护毛主席历史地位时说过的一段话。

黄克诚出生于湖南永兴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饱尝艰辛。在乡邻资助下,他得以进入私塾读书,后考入衡阳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并在此期间听了毛主席的演讲,深受启发,开始接触进步思想。

1925年,黄克诚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启革命征程,同年还曾被湖南党组织选送到毛主席当时负责授课的中央政治讲习班学习。

1928年,黄克诚参与领导湘南永兴起义,任永兴红色警卫团党代表兼参谋长,后随朱德、陈毅部队上井冈山,任红四军团长,成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建设者,在井冈山,他再遇毛主席,并自此追随毛主席左右。

红军时期,他以智勇双全著称。1930年攻打修水城时,他身先士卒,率部攀云梯登城,用大刀砍杀守敌,成功突破防线,赢得彭德怀的高度赞誉:“打一仗认识一个人,这次我认识了黄克诚!”

长征期间,他指挥部队突破国民党四道封锁线,尤其在湘江战役中灵活调度,为中央红军争取渡江时间,展现了卓越的战术素养。

抗日战争爆发后,黄克诚任八路军344旅政委,与徐海东合作,在晋察冀边区多次挫败日寇围攻。1940年,他率部南下支援新四军,打通华北与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联系,并在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委,领导苏北军民开展反“扫荡”,组织阜宁、淮安等战役,巩固了华中抗日根据地。

解放战争中,他率先提出了调10万大军“抢占东北”的战略建议,并被中央采纳。

1945年,他亲率新四军第三师3万余人挺进东北,创建西满根据地,为东北解放奠定基础。在四平保卫战中,他虽对消耗战持异议,但仍坚决执行命令,在原则性问题上绝不含糊。

新中国成立后,黄克诚任湖南首任省委书记,面对战后重建与洪灾挑战,他身先士卒,深入灾区指挥抗洪救灾。一次视察中,其幼子因抢夺救灾战士的馒头,更曾被他严厉批评。

1952年,他调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推行勤俭建军方针,严控军费开支,将节余资金支援国家经济建设,中央称赞:“钱交给黄克诚用不着担心”。

1959年庐山会议上,他受到错误批判但仍坚持真理。即便在蒙冤期间,他依然心系百姓,常冒雨观测农田旱情,写下“但愿天公勿作恶,五湖四海庆丰收”的诗句。

1978年复出后,他担任中纪委常务书记,推动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并顶住压力维护毛泽东历史地位,在1980年的中央纪委座谈会上强调“没有毛主席,我们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久”。

由于黄克诚在政治生涯中几经沉浮,也受过多次冤,却挺身而出,仗义执言,更增加了他讲话的说服力、感染力,在全党全军引起强烈反响。

胡乔木

后来,有关讲话稿要发表在《解放军报》上,中央领导人批示由胡乔木在文字上进行把关和一定的修改。

结果,当工作人员将修改后的稿件交到黄克诚手上,黄克诚阅后即道:

“可以,但修改后的稿子中将‘毛主席’都改成了‘毛泽东同志’,这一点,我不习惯,从感情上过不去,还是用‘毛主席’好。”

1986年黄克诚大将逝世后,党中央评价他“堪称共产党人的楷模”。他一生10次被错误批判,却从未动摇信仰,始终以党和人民利益为重。晚年双目失明仍坚持工作,临终前写下遗言,要求丧事从简。

“党内夸刚正,人推黄克诚。奋斗仗精诚,最佩正气雄。”一首正气歌这样夸赞黄老。他的历史贡献不仅在于军事与政治成就,更在于其人格力量——坚持真理、敢于直言、廉洁奉公。

如他所说:“个人受点委屈微不足道,比起共产主义事业,实属万幸。”这种胸怀,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生动注脚。

素材来源:

[1]王刚.毛泽东与亲密战友黄克诚的革命友情[J].党史博采,2022,(11):18-23.

[2]任振杰,倪秀丽.敢向苍天问“几何”的共和国大将黄克诚[J].党史博采(纪实),2012,(05):22-27.

[3]黄克诚自述/黄克诚著.一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

喜欢本文的朋友,可以点下“关注”,欢迎评论区留言,感谢大家的支持!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