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进入第二年,战局风云变幻。1947年7月至9月,中央军委果断把握时机,部署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大举出击中原。人民解放军以品字形阵势协同作战,如三把利刃直插国民党统治区的腹部。蒋介石深知中原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派出70万兵力,部分守点线,集中机动兵团与三路大军展开激烈角逐,一时间中原战局陷入僵持。
为打破这种僵局,扭转战略局面,毛泽东考虑派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三个纵队渡江南下。1948年1月27日,中央军委将此计划电告粟裕。然而,粟裕经过几个月的深思熟虑,于4月18日致电中央军委,提出集中兵力在中原地区打大的歼灭战以改变中原战局。这一不同意见引起了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他们通知陈毅和粟裕到河北阜平城南庄当面商议。
1948年5月初,陈毅、粟裕到达城南庄。毛泽东与粟裕已有14年未曾相见,但此时他们无暇叙旧。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粟裕陈述了自己的看法。当时中原战场上,中原野战军有4个主力纵队,华东野战军有6个主力纵队,加上两广纵队及地方武装,具备打大规模歼灭战的实力。若华东野战军3个纵队南下,若调不走国民党军在中原的4个主力军,会分散华东野战军主力,增加在中原打大歼灭战的困难,短期内难以改变中原战局。
而且华东野战军进入江南的10万部队预计约有5万人的减员,若留在中原作战,以同样代价可歼灭国民党军3 - 5个整编师。陈毅也表示赞同,认为在过江之前应先尽可能多地歼灭敌人。经过反复研究讨论,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决定在既定战略方针不变的前提下,同意华东野战军3个纵队暂缓渡江南下,留在中原黄淮地区大量歼敌,8个月内以歼灭国民党军第五军等部为目标,完成准备渡江的任务。
国民党第五军是蒋介石麾下的两大主力之一,装备全新美式机械化装备,单兵装备精良,坦克、装甲车和轻重火炮齐全,实战能力很强。其指挥官邱清泉留学德国,受希特勒理念熏陶,作战凶猛,外号“邱疯子”。此前粟裕与第五军交手未将其歼灭,邱清泉还在中原嚣张地宣扬共产党“逢邱不打”。面对这样一块难啃的硬骨头,粟裕深知任务艰巨。
1948年5月23日,华东野战军司令部率5个纵队南下黄河进抵定陶长武地区,吸引邱清泉兵团回转北上。当邱清泉率第五军向北转移时,华东野战军第3、第8纵队和中野第11纵队尾随其后,协同其他纵队夹击于鲁西南地区。蒋介石以为粟裕将兵力置于不利作战空间,急调11个整编师进入三角区域,企图以绝对优势迫使粟裕背水一战。邱清泉更是口吐狂言要一举解决华野,活捉粟裕。
然而,粟裕镇定自若。当时中原重镇开封,驻守着整兵第66师师部率第13旅及两个保安旅等部共3万余人,指挥不统一,正规军与地方军存在矛盾。华东野战军陈唐兵团距开封仅一日路程。开封城墙高厚,防御工事坚固,但粟裕却偏偏选择攻打开封。这一决策大有深意,攻打开封既能打乱蒋介石在鲁西南与华东野战军决战的部署,又能为在运动中歼敌创造时机。
而粟裕能做出攻打开封的决策,也得益于中共地下党员王一沙。王一沙打入国民党文化服务社内部,在接到摸清开封军事设施和城防布置的指示后,他通过在文化服务社里的关系,从一位老工人那里获取了开封城防图。这张城防图为粟裕的作战计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6月17日21时许,攻打开封的外围战斗打响。这是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对坚固设防的省会城市作战,意义非凡。解放军战士面临着诸多困难,城外老百姓的房子被国民党军扒完,面前是开阔地,但战士们扛着炸药包炸开城门缺口冲入城中。国民党守军凭借工事和空军优势猛烈反击,经过激烈战斗,华东野战军第三、第八纵队主力部队打入城内展开巷战。
战斗持续到20日下午,除龙亭外,开封城其他守军据点被攻克。龙亭是开封的象征,地势险要,工事坚固,国民党军约9000余人退至此处妄图顽抗。21日17时许,解放军对龙亭守敌发起最后攻击,为保护古迹,将士们把火炮架到龙亭脚下河边近距离射击,摧毁守军大部分工事,然后冒着火力攀上围墙展开肉搏,最终在23时结束战斗,龙亭及附属建筑得以保全。
开封被攻占,国民党内部一片哗然。蒋介石急忙命令邱清泉夺回开封,又组建欧寿年兵团,两个兵团前往解救。同时,命令黄百韬兵团、孙元良兵团、胡琏兵团从不同方向合围,企图歼灭华东野战军主力于黄淮地区。毛泽东洞悉蒋介石的部署,电令华东野战军在睢杞地区歼敌,并提出争取歼灭国民党援军两个师的构想,同时电令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继续包围兖州以吸引国民党军,为粟裕创造了条件。6月26日,粟裕下令第三、第8纵队主动放弃开封城。国民党军重新占领开封后判断失误,各兵团行动出现破绽。原本相距很近的邱、欧两兵团一夜之间拉开40公里距离,粟裕抓住战机,于6月27日晚下达围歼欧寿年兵团的命令。华东野战军第一、第四、第六纵队和中原野战军第十一纵队组成突击集团向欧寿年兵团发起猛烈进攻,激战至7月2日凌晨3时,全歼欧寿年兵团部和整编第七十五师师部,活捉欧寿年。
欧寿年兵团被围时,邱清泉兵团急向陈留地区集结进击,黄百韬兵团也赶来救援。华东野战军各部顽强阻击,邱清泉只能眼睁睁看着欧寿年兵团被歼。黄百韬兵团也被阻挡,未能发挥作用。华东野战军攻克开封又歼灭欧寿年兵团主力,基本达到豫东战役预期目的。但由于连续作战,部队减员较大且疲劳,在7月2日晚攻击黄百韬兵团时未能将其全歼。
整个豫东战役,歼灭国民党军85000多人。这一战役彰显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英明决策,反映了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主力等参战部队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创造了人民解放军攻坚战和运动战并用的成功战例。它是中原、华东战场的一个转折点,为南线战略决战创造了有利条件。豫东战役的胜利,无论是从军事指挥的奇谋妙算,还是从战役对解放战争全局的推动作用来看,都在中国解放战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战役过程中,粟裕的军事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从坚持在中原作战的决策,到攻打开封的奇招,再到抓住战机围歼欧寿年兵团,每一步都显示出他卓越的军事洞察力和果敢的指挥能力。他敢于向上级提出不同意见并承担责任,犹如立下军令状般坚决执行自己的作战计划。
同时,参战的全体解放军将士英勇无畏,不怕牺牲,无论是在开封城的攻坚巷战中,还是在阻击国民党援军的战斗里,都展现出顽强的战斗意志。而中共地下党员王一沙等无名英雄的默默奉献,也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豫东战役的胜利,是全体军民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它为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豫东战役的胜利也对国民党军队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国民党军队原本企图在中原地区维持其统治和战略优势,但在豫东战役中的惨败使其士气低落,战略布局被打乱。蒋介石不得不重新调整兵力部署,但其内部矛盾重重,各兵团之间协调困难,难以形成有效的抵抗力量。而解放军则通过豫东战役积累了宝贵的作战经验,增强了部队的信心和战斗力,在战略上逐渐掌握了主动权。
在政治上,豫东战役的胜利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它进一步提高了共产党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威望,让人民看到了解放战争胜利的曙光。广大人民群众更加积极地支持解放军的作战,为战争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同时,国民党在政治上更加孤立,其统治的合法性受到了更严重的质疑。
回顾豫东战役,从军事战略到战术执行,从地下工作到正面作战,从战场决策到战场外的政治影响,各个方面都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这一战役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战略、政治、人心等多方面的胜利。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道路,成为中国近现代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在之后的南线战略决战中,解放军凭借在豫东战役中积累的优势和经验,不断取得胜利,最终走向全国解放的伟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