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启华
冀鲁边区是河北省东南部和山东省北部滨海的一大片地域。它北靠日帝侵华大本营的天津,南临山东省省会济南,有黄河隔断与鲁中南山区的联系,东达渤海湾,西面则有津浦铁路和运河的双重封锁。此地区包括减河以南河北的沧县、南皮、东光、吴桥、宁津、盐山、新海(即黄骅)、庆云八个县,与黄河以北山东的乐陵、惠民、商河、阳信、无棣、沾化、利津、滨县、蒲台、平原、禹城、德州、德平、陵县、临邑、济阳、齐河等县,共计二十六个县,六百万人口。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本侵略军进攻芦沟桥,抗日战争爆发了。
在国民党蒋介石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政策下,平津于七月二十九日至二十一日相继失守,驻平津的二十九军迅速南撤,在国民党后续部队没有增援之下,九月二十四日放弃沧州。国民党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为了保存实力,不战而放弃了山东省,十月三日撤离德州,十二月二十七日山东省会济南失守。这样侵华日军轻而易举地掠夺了我河北、山东两省。平日作威作福的党官、县太爷都纷纷南下逃命,扔下老百姓惨遭日军屠杀、抢掠和国民党散兵游勇的勒索、骚扰。日军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在这样情形之下,无怪日军统帅部奢言三个月可以灭亡中国,做着他们独霸世界的迷梦。

只有中国 共 产 党可以救中国。早在七月八日中 共 中 央 向全国发表了《为日军进攻芦构桥通电》,号召“全中国人民、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的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八月二十五日又提出著名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九月国共两党合作开始,蒋介石梦想借日军之手,消灭中国共产党。同意中国共产党将红军命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部队整编为三个师,开赴山西敌后。其中一一五师,开抵山西雁北地区平型关,袭击了日军长胜军坂垣师团的一个旅团,歼敌千余人,大长了中华民族的志气,狠挫了敌人侵华的气焰。在这一形势之下,华北、华东和各地的共产党员,奋起领导广大人民组织游击队,打击日军,收复失地,波澜壮阔的抗日游击战争在华北、华东敌后各地展开了。
冀鲁边区地下党,原分属中共河北、山东两个省委领导:河北省委领导津南特委,山东省委领导鲁北特委。
津南特委的活动以盐山、庆云、宁津三个县较有基础,均建有县、区委和支部。一九三四年津南特委领导了盐山县旧县镇一带农民群众抗租和反租的斗争,尤以庆云县广大农民罢河工斗争最为激烈。他们反对国民党县长贪污了修浚马颊河经费而强迫群众修河,罢了工,冲入县衙门。两处斗争均因左倾路线的影响而失败了,津南特委主要领导人刘格平同志被捕,党组织遭到极大破坏。以后北方局派赵镈同志担任特委书记。他们以津浦路西之津南部分为重点,而路东部分则由马振华与邸玉栋两同志领导。当日军占领沧州,控制了津浦铁路,赵镈同志转到路西与冀南区党委结合了。津南之盐山、庆云两县剩余下的零星分散的党员还在秘密串联,沧县、宁津、东光、南皮还散布着一些党员。
鲁北党的基础薄弱,特委书记于文彬被派入抗日救国军中。在阳信、无棣、乐陵、德平还零星地有些党员。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广大人民群众在国民党军全部撤走,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迫切希望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津南、鲁北的共产党员在中共中央关于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下,纷纷行动起来。

共产党员傅炳翰、王俊峰、崔耀南、马振华、邸玉栋、范普泉、邢仁甫(后叛变)、李广文、刘子芳等,影响了一部分进步的农民和知识分子,建立了盐山、庆云、无棣、宁津、沧县、南皮、东光、乐陵等县抗日救国会;进而组成津南人民抗日救国总会,会址设在乐陵与盐山交界之旧县镇。党通过它联合广大爱国民众,在此基础上,将其中优秀分子组成秘密的游击小组,进行积极的抗日活动,收集国民党散兵游勇丢弃的枪支、弹药,并向豪绅地主借枪、募捐。同时,以刘子芳同志集中一部分贩“私”盐的武装约三十余人为骨干和宁津县委李广文、郑子英组织的一部分武装,杜步舟在乐陵组成的武装建成抗日救国军第一、二大队和六团、特务团(后改为一、二、三路,特务团),最盛时期达两千人。

地方党的党员骨干响应中共中央北方局提出的党员脱下长衫,组织游击队,学习打仗,进行武装斗争的号召,几乎全部转入救国军中,成为部队各级领导核心,地方党的工作陷于停顿状态。这支武装与周围地主民团武装有极大的不同,它有鲜明的抗日救国纲领,比较严明的群众纪律,部队战士和干部都是过着极艰苦的生活。冬天盖不上棉被、吃不上热食,但官兵一致,实行供给制,不打人、不骂人,对群众利益不侵犯,这对抗日救国运动的兴起,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支部队敢于同日伪军作战,并获得一些胜利,从而振奋了广大群众抗日救国的积极性。实际行动也教育了人民,日军并不是什么百战百胜的天兵天将,只要组织起来,有了正确领导,完全可以战胜它们,收复自己的国土。这支部队推选邢仁甫为司令,范普泉为政治部主任。
在这期间,盐山、庆云、无棣、乐陵日军主力均已抽走,南下向鲁南铁路线集中,准备进行徐州会战,后方极为空虚。从“满州国”(我国东北失地)调来伪自治联军第一师刘佩臣部约干余人,进驻盐山城东南十八里大王铺一带十几个村庄,准备进攻救国军。救国军领导成员邢仁甫、于文彬、范普泉、崔耀南、李子英、刘子芳等研究了敌人情况,摸清日军和刘佩臣之间的矛盾。日军利用汉奸填补空白,而汉奸又拥兵自重,不肯牺牲其战斗力,并且骄傲自大,认为救国军系乌合之众,不堪一击。
我军利用其骄傲自大,轻于防守,且又驻地分散,乃于夜间进行袭击。以战斗骨干六百余人突然急袭,猛冲猛打,使敌人一时摸不清情况,陷于被动,顿时大乱,歼敌一部约百余人,完全击溃敌人。我军首战告捷,打掉了敌人的锐气。锻炼了我军战斗意志,鼓舞了沧盐一带群众抗日的积极性,人民对共产党领导下的救国军寄托莫大的希望。

这时抗日救国会的会员王昭明和国 民 党有关系。他由济南到武汉,替救国军领取国民党的委任。他运动到“CC”搞敌后武装的头子康泽,取得了“国民革命军别动总队第三十一支队”的名义,委任刑仁甫为司令,王昭明为副司令,带来三个特务混入我军。救国军的领导于文彬、崔耀南、范普泉、邢仁甫等,研究后同意接受这个名义。这样,并不会改变我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实质,还便于和具有正统思想的地方实力派搞统一战线。至于对带来的三个特务,他们自吹自擂说可以搞到一批弹药,借以提高他们的地位、实际是“乌托邦”,副官长张耀增让他们找其上级要子弹而打发走了,王昭明只挂名义,并没实权。
继大王铺战斗的胜利,又打了五次胜仗:
第一次是盐山附近的一个抗日群众向我军报告说盐山城内日军,向庆云县城出动,伪军数量不多。经我军侦察属实,乃集中一、二大队,设伏于盐庆公路北段马坊村。伪军出动来骚扰老百姓,不及防备,为我歼灭一部,死伤二、三十人,余皆窜回城内,微有缴获。
第二次胜仗是解放盐山县城,时间在一九三八年一月二十四日。继马坊战斗胜利后,汉奸非常恐慌,准备撤离县城。又是一个抗日群众报告情况,我军拟攻入城内,同时又部署打伏击战,以牵制敌人。先以手枪队潜入城内,以一、二路和特务团围攻盐山城西北,拨出第三路设伏于城北盐沧公路,准备打逃窜之敌。狡猾的汉奸部队却出西门绕道向北再奔沧县城内,盐山已成空城。我军进入后,估计敌伪还要重新占领,不几天我亦撤出。
第三次胜利是一九三八年二月,汉奸刘芳庭自治军一部,号称千人,奉日军命令从惠民北调进入盐山城内,随即向我军进攻。我军计划迎击刘部伪军,保卫盐山县城。打了四天四夜,伪军虽有些伤亡,但比较轻微,还没有撤退迹象。经领导上研究,计划联络地方实力派刘彦臣、杨朋祥、韩树元、倪洪印共同保卫盐山,打退汉奸后,共同建立联合政府。派张耀增同志去做联络工作。他们一致同意我军倡议,规定了进攻时间、地点,共同向汉奸刘芳庭进攻。共打了七天七夜,终于将他逐出盐山,其伤亡甚重,逃往沧县城内。紧接着又打了两个胜仗。
这时,在我军内部发生一件不幸的事情:当与伪军刘芳庭部作战的第三日,山东省委派来的于文彬同志正收听广播,政治部的一个干部将他的驳壳枪放在于的桌上,于未注意,将手误触枪支,坠地走火,子弹穿过桌子,打中于的头部,经过急救,送至崔家口后方医院,因医疗条件不足,伤口复发,于五月初逝世。
经过这几次战斗,我军积累了一些战斗经验,也获得统战工作的一些经验,在广大人民中间也有了较高的威信,成为津南、鲁北共产党领导下的唯一抗日武装。遂即向无棣进军,以扩大胜利战果。

这时无棣已被汉奸部队占领,地方武装只有国民党张子良部三十余人,杨虎臣部二十余人。我进攻无棣时,这些小部队持观望态度。我军驻庆云东南三马家一带,故作攻庆云城姿态,弄清了城内和阳信敌情。三月初突袭无棣城,由邢仁硅亲率特务团进攻北门,其他一、二、三路攻东、西、南三面。特务团经激战后,中午攻克,汉奸队逃亡一部,其余全歼,击毙其警备队长,缴枪一部,地下党员也发展了十余人。惜未占据,轻率撤出,张子良乘机进驻,窃吞了胜利果实,力量也逐步壮大,以后挡住我军从侧面打通与山东分局的联系。
撤出的我军又向西进攻南皮的黑龙村、董村两镇,又解放了灯明寺(得而复失)。随后又派特务团与一、二两路解放了庆云城。在四月初的一天,天刚拂晓,利用伪军关系,开了城门,活捉汉奸队长于子岩;一枪未放,缴枪百余支,敌逃出一部。我军乘胜又攻克乐陵县城,从此开创了冀鲁边区的局面。
在此时期,我军也发生了严重困难,就是一九三七年十二月间,崔吉章和刘景良的叛逃。
崔吉章土匪出身,有抗日的积极性,和邢仁甫私人友谊很深,是邢仁甫在北平做军事工作的伙伴,帮助邢仁甫给党募捐,也运过军火。崔有一伙绿林弟兄,“七七”事变后来到盐山,与邢都是救国会的发起人。初时尚好,不久与救国军领导关系不好,想称雄道霸。
刘景良原系鲁北滨海的海匪,有一伙绿林弟兄,聚集在沾化县下洼一带,乘民船在海上行劫,在陆地上分赃。有一次劫夺了国民党招商局“盛京号”巨轮,在绿林中是有影响的人物。“七七”事变后刘景良也拉起一部分队伍,因与国民党意见不合,带一个营投奔了救国军,不久与崔吉章臭味相投,两人结成暂时的同盟,与领导闹磨擦。
刘,崔两人力主带一、二路和他俩的部队去打惠民,我军领导上估计他俩想拉走队伍,未予同意。一九三八年春节前崔吉章将所部拉走投敌,以后为敌人杀了。刘景良拉走他的一个营,从此分道扬镳。刘与国民党沾化县长薛儒华结合起来,建立了第五特派员公署,刘担任了保安司令,与我军为敌到底。
由于刘、崔两股匪徒拉走,又值春节,部队缺乏棉衣,两三人合盖一条被子;且又缺粮,军队大大减员,这时最艰苦了。待攻打盐山城后,军队开始增强,到一九三八年四月时,已汇成一支有一千二百人枪的精干武装。基本力量是:一路指挥刘子芳,副指挥郭盛云,教导员周玉峰;二路指挥李子英(非党),教导员姜清海,三路指挥杜步舟,副指挥黄耀轩,教导员关星甫;特务团团长路牟班,政治处主任马振华。其余由九路一直编到二十一路,多数调不动;而其中九路、十六路、十九路以后均被拉走投敌,脱离了抗日道路。
为了取得上级党的领导,正确地进行抗日战争,邢、范、崔决定派政治交通李广文到天津找河北省委的领导。经过几番周折,终于和河北省委宣传部长姚依林同志接上关系。当省委了解到这支队伍是党员发动领导的,只是由于党员都拿起武器,进入游击队,地方党组织工作停滞时,乃决定派我、杨靖远、史甄、赵焕文、杨希玲五人参加三十一支队。以杨靖远为支队副司令。我以政治部副主任名义作掩护,担任建立地方党的实际责任。我们五人分两次由李广文、邸玉栋带到董村镇,与邢仁甫、范普泉会面。省委指示迅速与设在河北省南宫县的冀鲁豫省委(后改为冀南区党委)、和八路军东进纵队陈再道、宋任穷取得联系,以后即由他们领导。由李广文、邸玉栋继续与南宫方面建立了关系。
三十一支队有了党的正式领导,力量和信心都增强了,我们的抗日斗争和建设根据地的工作,更加迅猛地发展下去。
党所领导的三十一支队处境还是艰难的。我军虽然占据着乐陵、庆云两个县城,但四周除日伪外,尚有地主和国民党地方势力。日伪还盘踞着盐山、沧县、南皮、东光、吴桥、新海、宁津七座县城;鲁北则张子良占据无棣;刘景良窃据惠民、商河、阳信,沾化,利津五个县;改编土匪丁廷杰、高xx、徐xx,号称三个旅;国民党委任刘景良为鲁北专员兼保安司令,薛儒华为副,党棍子马皋如为鲁北区党部书记,专门挑拨冀鲁边区地方势力与我党为敌;吴桥盘据着国民党民军二路张国基部于余人,其余陵县、济阳、临邑、齐河,均为日伪盘据。
与我军友好的只有德平曹振东部五、六百人,系纠合德县地主武装头目和留日学生徐仲阳、李玉双、宋达民等组成抗日同盟军,后被国民党委为保安第五旅。我军为打破被包围的处境,利用他们反对刘景良兼并,与曹振东部结成抗日统一战线,派崔耀南为特派员驻该部联络。
一九三八年五月至六月,刘景良部队打着“恢复山东行政统一”的旗号,向三十一支队收复失地。
第一次五月初,刘部二百余人向庆云逼近。我军副司令杨靖远,亲率杜步舟的第三路还击。初次交锋就打败了这支由散兵游勇组成的武装,敌人退。
第二次在五月中旬,刘景良亲率丁廷杰旅向乐陵县城进犯,包围了县城,邢仁甫率一、二路和特务团坚守城池。刘部攻不进去,且有不少伤亡,同时其后方沾化形势不稳,乃妥协讲和。刘景良的条件是要三十一支队允许其派一县长入驻。这个条件未经集体讨论,邢仁甫擅许,提出附带条件是保证军需和不干涉军事。刘景良乃撤攻乐陵的军队。

幸而他们派来的是牟宜之先生,不是反 共分子。牟系山东日照县人,幼年时参加共青团,旋退出,随其舅国民党元老丁惟汾居于重庆。据姚仲明同志反映,牟受周恩来同志影响,故向其舅丁惟汾提出,不满重庆的腐烂生活,要到山东敌后抗日。丁便介绍给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沈鸿烈转给鲁北专员刘景良,由是担任了国民党委派的乐陵县长。他带来的助手王亦山、杜希陵,以后均成了共产党员。牟到职之后,和三十一支队相处尚好,供应抗日粮款,这些都是出乎沈鸿烈意料之外,由是引起以后撤换牟宜之的斗争。
六月十二日刘景良亲带两个旅,分别侵入乐陵,庆云两城,企图将我军全部消灭。他亲率一部武装与杨靖远在庆云对垒。杨靖远率三路出击,与刘景良亲率一部遭遇。刘景良亲身指挥打仗,被我军击中其右膀,攻庆部队撤走,后续部队仍包围着乐陵。
三十一支队邢、范、崔等领导人,派李广文到达南宫,见到冀南军区司令陈再道、政委宋任穷和区党委书记李菁玉。当他们了解边区形势后,初派津浦支队政委王育民同志带一部电台和部分队伍出发东进。但行至南宫县小屯一带,遭到地主操纵的封建道会门——六离会袭击,王不幸遇害牺牲。
六月下旬,中共中央和军委决定将冀鲁边区划归北方局和一二九师暂时领导,并命令将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二营发展组成的第五支队(当时随一二九师师部行动)和由一二九师工兵连发展起来的津浦支队分由曾国华、孙继先同志率领,和冀南区党委派来的冀南区党委宣传部长马国瑞来增援冀鲁边区,解乐陵之围。当主力部队抵鲁西北夏津时,刘景良闻讯急将围攻部队撤回惠民,双方释放俘获人员,暂时停战。
一九三八年七月八日,两个支队抵达乐陵,与三十一支队会师,在乐陵西关召开了欢迎大会,振奋了边区人民的革命激情。这两个支队的领导人:曾国华和孙继先等部队领导骨干,均为长征干部,不少是抢渡大渡河的英雄人物,当时受红军杨成武团长领导;此时建立了统一领导机构——以马国瑞为书记,曾国华、孙继先、邢仁甫和我担任委员的军政委员会。
为了乘主力到来的雄威声势,以打开边区抗日局面,乃确定五支队司令曾国华率五支队一部,进攻盘踞在盐山南黑牛王庄一带的刘彦臣部。刘部一个营五百余人被全歼。收复了盐山南部地区。随即回师向宁津县城进攻,全歼守敌五百余人,生俘伪县长张伯荣,解放全境。盘踞旧县一带的地方势力倪洪印、韩树元、杨朋祥归向我军。以后倪洪印加入我党,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至此冀鲁边区的党和部队解放了宁津、乐陵、庆云三座县城,解放区连成一片。势力西到津浦线,北逼近盐山县城,东临渤海,南达惠民县境。成为边区坚强的抗日根据地。
李启华 天津人,曾任冀鲁边特委书记、冀鲁边区党委宣传部长、代理书记等职。建国后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工作。现已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