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被杀后,萧何看着他的尸体,只冷冷说了四字,被人诟病至今

张郃历史文化 2024-11-17 04:06:10

韩信被杀后,萧何看着他的尸体,只冷冷说了四字,被人诟病至今

汉朝建立之初,有一段公案至今仍让后人唏嘘不已。那日,长乐宫内寂静无声,一代战神韩信的尸体躺在冰冷的地上。站在一旁的萧何,看着昔日自己曾月下追随的英雄,却只是冷冷地吐出四个字。这四字一出,不仅让在场的吕后都感到意外,更是让后人对萧何的为人议论纷纷。究竟是什么样的恩怨情仇,让这对曾经的知己走到这般田地?那四个字又道出了怎样的内情?萧何为何会在韩信死后说出这样刺骨的话?

一、萧何与韩信的初识

世人皆知萧何月下追韩信,却不知在此之前,韩信曾三次拜访萧何,都被萧何的门客挡在门外。那时的韩信,不过是沛县一个无名小卒,整日里衣衫褴褛,面有饥色。

当时正值楚汉相争初期,刘邦占据沛县,委任萧何为丞相,主持军国大事。一日,萧何正在府中处理军务,忽有门客来报:"门外又来了个叫韩信的,说是要见相国。"萧何放下手中竹简,问道:"可是那个经常带剑的年轻人?"门客答道:"正是此人。"

那时候的沛县,人才凋零,能带剑的年轻人寥寥无几。萧何思忖片刻,吩咐道:"请他进来。"韩信终于得见萧何,两人相谈甚欢。不料第二日,韩信便不辞而别,离开了沛县。

萧何对此事耿耿于怀。一个月后的深夜,有人来报韩信在城外露宿。萧何闻讯,立即披衣起身,不顾左右劝阻,带着几个亲信连夜出城寻人。当时正值秋季,夜露沾衣,月光清冷。萧何一路打听,终于在城外的一处荒地找到了韩信。

韩信见萧何亲自来寻,十分诧异。萧何开门见山道:"我观君器宇轩昂,天下方乱,正是建功立业之时,何不留在沛县效力?"韩信却道:"我向来仰慕相国,只是无缘相见。今日得见,方知相国果然非比寻常。"

这番对话之后,萧何立即将韩信请回府中,并在次日清晨便向刘邦举荐。谁知刘邦初见韩信,只是让他管理军需粮草。韩信虽然不满,但并未表现出来。

不久,沛县告急,刘邦不得不暂时撤离。韩信趁乱离去,投奔了项羽。萧何得知此事后,对左右感叹道:"此人非池中之物,终有一日必为大用。"果然,韩信在项羽帐下也未受重用,不久又回到了刘邦军中。

萧何见韩信归来,立即修书力荐。信中写道:"韩信才略,可比白起、王翦,若得重用,必能为汉室开疆拓土。"刘邦见萧何如此推崇,这才开始重视韩信。后来在一次军事会议上,韩信的发言让刘邦大为赞赏,遂破格提拔他为大将军。

这便是萧何与韩信的初识经过。谁能料到,这个被萧何称为"可比白起、王翦"的人才,日后会落得如此下场。更让人唏嘘的是,当初月下相逢的两个知己,最终会走向如此悲剧性的结局。

二、韩信的军事才能展现

韩信初任大将军之时,刘邦军中诸将多有不服。樊哙当众质问:"韩信何德何能,竟能位居我等之上?"刘邦未及答话,韩信已踱步上前,从容陈述了一套出奇制胜的战法,令在座诸将哑口无言。

就在同月,韩信领军出征齐国。当时齐军主帅田广以逸待劳,驻扎于历城,依托城池死守。韩信不攻历城,反而率军直取齐都临淄。田广闻报大惊,立即率军回援。韩信早有准备,派遣精锐伏兵于半路,一举将田广部歼灭,斩获甚众。此役之后,诸将对韩信的能力不再质疑。

攻下齐国后,韩信并未停歇,随即挥师北上,与魏豹对垒。魏豹仗恃兵多,摆开阵势与汉军对峙。韩信命令士兵们背水列阵,断绝退路。将士们见状大惊,有人进言此举太过冒险。韩信却说:"两军相争,勇气为先。今日背水而战,进则生,退则死,将士必然奋死一战。"果然,汉军士气大振,一战而胜。

最令人称奇的是韩信攻打赵国的那一战。赵将陈余据守井陉,兵力是韩信的十倍有余。韩信派两千轻骑佯攻正面,自己则率主力绕道井陉之后。陈余不察,全力抵御正面之敌。韩信抄至其后,鸣金击鼓,赵军腹背受敌,大败亏输。此战后,韩信军威更盛。

在垓下之战前,韩信献上一计:"项羽骁勇,难以力敌。不如以逸待劳,诱其深入。待其军疲马乏之时,四面围攻,必可成功。"刘邦采纳此策,果然大获全胜。项羽被迫自刎于乌江,天下归汉。

韩信用兵,最善用奇兵制胜。每战必先设伏兵,或绕道偷袭,或佯攻诱敌,皆出人意料。他还十分注重兵力调配,常以少胜多。有一次行军,韩信下令开凿多条道路。副将不解其意,韩信解释说:"兵贵神速,分兵而进,可缩短行军时间。待会师之时,又可四面合围。"此计屡试不爽。

韩信治军也极有方略。他规定士兵轮流值守,按功赏赐,赏罚分明。行军时必须保持队形整齐,扎营时必须严加防范。每次打胜仗,韩信都会亲自慰劳将士,与士兵同食同住。因此,将士们都愿意为他效死。

即便是在后来失势之时,韩信麾下的老兵仍对他忠心耿耿。有一次,刘邦暗中派人打探军心,问道:"韩将军与汉王,你们更愿意跟随谁?"老兵们异口同声答道:"韩将军教我们打仗,让我们衣食无忧,我们永远跟随韩将军。"这番话传到刘邦耳中,更加深了他对韩信的猜忌。

三、刘邦对韩信的提防与猜忌

楚汉相争结束后,韩信功勋盖世,被封为淮阴侯,食邑十万户。表面上看,这是一份丰厚的赏赐,实则暗藏玄机。淮阴地处偏远,远离朝廷重地,使韩信无法亲近朝政。这是刘邦对韩信提防的第一步。

建元二年,刘邦在洛阳大宴群臣。席间,韩信起身向刘邦进言:"陛下统一天下,功臣众多,不如效仿周制,分封诸侯。"此言一出,堂上顿时一片寂静。刘邦佯装醉态,不置可否。次日,刘邦便下令调韩信入朝,改任中尉。这个职位看似显赫,实则是拿掉了韩信的兵权。

不久后,又发生了一件事。有人向刘邦报告,说在齐地发现大量囤积的粮草军械。经查证,这些物资都是韩信在征战时储备的。刘邦立即派人彻查此事,韩信解释说这是为了防备匈奴入侵。刘邦虽未明言,但从此对韩信更加提防。

建元三年春,陈豨在代地叛乱。刘邦派韩信前往镇压,却不给予军权,只让他以威名慑服叛军。韩信抵达代地后,陈豨主动投降。不料回朝之后,却有人告发韩信与陈豨有私下联络。虽然证据不足,但刘邦从此更加疑虑。

为了进一步削弱韩信的影响力,刘邦开始调离韩信的旧部。先是将曾跟随韩信征战的老将们分派各地,继而又将韩信府上的亲信也陆续调任他处。韩信的势力逐渐被抽空。

建元四年,刘邦在霸上举行大规模阅兵。韩信作为中尉必须参加,却被安排在偏僻位置。阅兵结束后的宴会上,韩信主动敬酒,刘邦却以身体不适为由,命樊哙代饮。这一细节,让在场的人都看出了端倪。

同年冬,刘邦以"练兵"为名,在长安城外调集大军。实则是要试探韩信的反应。韩信得知消息后,立即上书请辞中尉之职,声称要归隐故里。刘邦不准,反而加封韩信为军师,实则是让他时刻在朝廷监视之下。

建元五年正月,各地诸侯入朝朝贺。韩信因病未能出席。刘邦派太医前往查看,太医回报说韩信确实卧病在床。但刘邦仍派人严密监视韩信的一举一动。

这期间,萧何多次在刘邦面前为韩信辩解。有一次,萧何说:"韩信为陛下立下赫赫战功,如今已成白发老臣,不会有二心。"刘邦闻言,只是冷笑不语。从此,萧何也不再为韩信说话。

即便如此,韩信仍然保持着往日的威望。每当他出现在朝堂上,文武百官仍会对他恭敬有加。这种情况更加深了刘邦的忌惮。于是,一个除掉韩信的计划,在暗中渐渐成形。

四、韩信之死的真相

建元六年冬,长乐宫内发生了一件惊天大案。这一日,韩信本在府中休养,忽接到宫中传召。韩信随诏入宫,却在未入殿前被侍卫带至偏殿。殿内,吕后已等候多时。

事情要从三日前说起。有人向吕后密报,称在韩信府中发现兵器若干,疑有谋反之意。吕后立即召集心腹商议对策。次日,又有人报称韩信暗中联络旧部,准备起事。消息传到刘邦耳中,当即下令彻查此事。

调查显示,韩信府中确实藏有兵器,但数量不多,且多为陈年旧物。至于联络旧部一事,也未发现确切证据。但吕后认为,既已起疑,不如除之而后快。于是设下圈套,将韩信诱至宫中。

当日,韩信刚踏入偏殿,便被两名力士制住。吕后出示罪状,言韩信谋反。韩信极力辩解,却无人理会。片刻之后,刘邦的旨意传来,言韩信罪证确凿,着即处决。

韩信被押赴刑场时,途经未央宫,恰逢萧何从殿内出来。韩信高声呼喊:"萧相救我!"萧何只是冷眼旁观,未发一言。韩信又道:"昔日月下相逢,今日竟成永诀。"萧何仍是无动于衷。

行刑前,韩信叹道:"我恨不听萧何之言。他曾告诫我说,功高震主者死,尺寸之功不如保全性命。今日方知其言不虚。"话音未落,刀光一闪,韩信已成冢中枯骨。

事后,刘邦下令严查韩信的党羽。凡是与韩信有过往来的官员,不是被贬就是被逐。韩信的家眷也被流放边地。一时间,朝野上下噤若寒蝉,无人敢为韩信说话。

萧何在韩信死后,看着他的尸体,只说了四个字:"竟如此结"。这四个字传开后,朝中大臣对萧何多有微词。有人说他见死不救,有人说他忘恩负义。但萧何始终未对此事做出任何解释。

韩信死后第三日,有一老兵在城外的乱坟岗上,找到了韩信的尸首。这名老兵曾在韩信麾下征战,便偷偷将韩信安葬。此事被人发现后报告给刘邦,刘邦却未追究,只说:"死者已矣。"

后来有人在整理韩信府邸时,发现了一个木匣。匣中有一卷布帛,上面写着:"功成身退,方为上策。可惜已晚。"字迹已经发黄,显然是韩信早年所书。这卷布帛被呈送给刘邦,刘邦看后默然良久,随后命人将其付之一炬。

韩信之死,在当时并未引起太大波澜。但随着时间推移,关于他的议论却越来越多。有人说他确实谋反,死有余辜;有人说他被人陷害,冤死宫中;更有人说这是功高震主的必然结局。这些说法,至今仍是一个谜团。

五、韩信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韩信死后,汉朝军事制度发生重大变革。韩信生前创建的诸多军事制度被保留下来,其中包括行军布阵之法、军需补给之策、将士选拔之制等。这些制度为后来汉朝军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军事训练方面,韩信独创的"背水阵"成为后世军事教材中的典范。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期的军事将领们都必须学习韩信的战法。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在对抗匈奴的战争中,多次运用韩信的战术取得胜利。

韩信的用兵方略被后人整理成书,名为《韩信兵法》。此书详细记载了韩信的军事思想和作战经验。在唐朝时期,《韩信兵法》被列入国子监教材,与《孙子兵法》并列为军事教育必读之书。

建元七年,一位曾在韩信麾下效力的老将,在齐地设立军事学堂,专门传授韩信的用兵之道。这所学堂虽然规模不大,但培养出了不少军事人才。其中最著名的是后来的大将军周勃,他多次表示自己的军事才能得益于韩信的教导。

在民间,韩信的故事广为流传。淮阴一带的百姓每年都会在韩信故居举行祭祀活动。据当地记载,即便在韩信被处死后,这个习俗仍然延续了数百年之久。百姓们称韩信为"兵仙",认为他是军事智慧的化身。

韩信的影响不仅限于军事领域。他从一个市井少年成长为一代名将的经历,成为后世奋发图强的典范。汉朝以后的历代王朝,都有不少出身寒微的将领以韩信为榜样,通过自身努力获得重用。

在文学艺术方面,韩信的事迹被多位文人写入诗文。如东汉的班固在《汉书》中专门为韩信立传,详细记述其生平事迹。唐代诗人李白写下"君王制策解战国,十面埋伏出奇兵"的诗句,赞颂韩信的军事才能。

后世的戏曲、说书中也经常出现韩信的故事。最广为人知的是"韩信点兵"的典故,讲述韩信用特殊方法清点军队人数的智慧。这个故事被编入蒙学读物,成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军事著作中,韩信的地位始终不减。历代兵书都会引用韩信的战例进行分析。明代茅元仪的《武备志》中专门辟出一章,论述韩信的军事思想。清代的《平定准噶尔方略》中也多次提到韩信的战术运用。

汉朝之后,历代王朝的开国功臣都会被拿来与韩信比较。唐朝的李靖、宋朝的岳飞、明朝的徐达等名将,都被称为"韩信再世"。这种比较反映出韩信在中国军事史上的崇高地位。

有意思的是,在西汉末年,当王莽篡位建立新朝时,特意追封韩信为"忠武侯",以示对其军事才能的敬重。这一举动表明,即便是反对汉朝的势力,也不得不承认韩信的历史贡献。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