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已经来到1944年。我们都知道知道,二战结束在1945年。回想1941年和1942年,日本在南方作战中几个月内横扫英美联军,展现了非凡的实力。然而,随着时间来到1942年,日本很快就遇到了挑战。这一年发生了一场军事迷们熟知的战役——中途岛海战。
自此,日本对太平洋地区的攻势逐渐停止,而美国开始逐步反击,如著名的瓜岛战役就是在1942年年底至1943年初进行的。随着日本航空兵力量的衰退,美国开始逆转局势。
到了1944年,日本已经面临巨大危胁。首先是制海权的丧失,美国海军的强大让日本无法掌握海上优势。除此之外,日本还必须应对空军力量的打击,而这个主要打击点却在中国战场。为什么呢?因为美国需要一个距离日本较近、易于转移和停放飞机的基地,以进行对日本的进攻。机场必须建在陆地上,并且规模庞大,这样才能让飞机携带更多弹药或重型装备,执行更远的作战任务。所以,他们认为中国是最理想的选择。
不知道你是否看过电影《珍珠港》?它的结尾非常重要,描绘了美军为了报复珍珠港被袭击而实施的计划。美军派遣航空母舰,在其上起飞轰炸机前往日本本土,这就是著名的杜立德空袭。
在这次行动中,许多美军士兵都纷纷询问飞行目的地。据说,罗斯福总统回答说,他们将飞往“香格里拉”。这似乎有些夸张,因为我们都知道,实际上香格里拉就是中国。在杜立德空袭中,飞行员们从海上起飞,轰炸完日本后直接飞往中国浙江一带,并由中国军队接应。电影中还有一个搞笑的桥段,当士兵问飞行目的地时,杜立德却突然说了一句中文:“我是一个美国人”,这展示了当时美国与中国合作的情景,甚至他还教飞行员们学习中文。
随着二战的不断扩大,美国在当时的中国修建了许多机场。比如,在湖南就有一个名叫芷江的机场,它实际上是美国停靠了300到400多架飞机,随时准备起飞执行轰炸任务。甚至在1943年11月,美军就已经出动了飞机,对当时日本在新竹的基地进行空袭。这表明了制海权的丧失对日本的影响有多深远。不仅仅是因为美国强大的海军实力,还因为美国空军在中国的空袭。
另外,制海权的丧失还意味着什么呢?我们不要忘记,日本的南方作战是指其军队前往东南亚进行作战。如果日本失去了制海权,东南亚的军队就无法回来,失去了联系。而当时东南亚的军队规模庞大,高达50万人。
如果这些军队失去了联系或者被切断后被歼灭,对日本来说将是毁灭性的打击,是无法容忍的。因此,甚至有日本的参谋呼吁,由于在太平洋受到美军的压力,必须确保中国大陆与南洋地区的联系,以免南洋地区的50万大军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总之,可以想象到日本在各个方面都越来越陷入困境。海上受到美国海军的压迫,空中力量面临来自美国和中国空军的联合攻击。而在陆地上,情况更加不容乐观,因为战场分散,涉及的地区有中国、满洲和东南亚等多个战场。在这种情况下,日本陆军已经无法分身应对。因此,到了1944年,日本已经岌岌可危。
瓜岛的日军一个持续到1948年的南北合并计划面对这种局面,早在1944年之前,日本的参谋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一情况。其中,真田穰一郎是一位关键人物。在1942年瓜岛作战失利后,他开始考虑海上运输线被切断后的情况。通过各种构思和与不同单位的协商,他在1943年8月提出了一项长期战争指导计划。
根据这个计划,日本规划了一项长达五年的作战计划,直到1948年。他们认为,如果海上运输线被切断,就必须确保日军在中国大陆有稳定的生存空间,并且贯通大陆的交通线。因此,从1941年到1944年,驻华日军一直面临着精锐部队不断外调支援作战的情况。
回到1944年,却反而变成说要维持生存空间,还要贯通交通线,所以日本军部的目光,又重新回到中国战场。
那既然中国大陆的战略地位变得重要的话,到底该怎么做呢,当时,日军就开始规划出来一个作战计划,也就是我们这个月主题,一号作战,根据这个一号作战,必须要做到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首先就是,打通陆地交通线。
为什么呢,因为海上的交通线如果被切断的话,那我们就透过陆地,也就是说,从日本到满洲,再从满洲沿着中国从北到南,这样就可以通到东南亚地区。所以要贯通陆地交通线,这是第一个要点。
再来第二个要点,破坏中国的美军空军基地,海军的交通线为什么会被掐断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美国的空军不断藉由中国的机场来进行转移,还有进攻,威胁到日本的航道。所以除了要打通中国的交通线之外,沿路作战还要顺便摧毁掉这些机场。
再来第三个是后来又加上去,希望可以透过这个一号作战,直接摧毁重庆政府也就是蒋介石的抗战决心。
由于作战计划的重要性,这次日本的大本营真的给予了驻华日军很大支持。当时驻华日军提出,要执行如此庞大的计划,就需要调兵增援。上一篇介绍“5号作战计划”时提到,如果要执行攻陷四川的五号作战计划,需要30万人,而这次更为庞大的一号作战计划,日本军方答应支援38万人。
上次虽然只给了30万人,但这次却直接答应了38万人的支援,多给了8万人。而且,支援不仅限于人力,还包括后勤支持,如提供航空兵团足以使用半年的油料,以及大约两年左右的火炮弹药。明明是一个速战速决的作战计划,但却准备了两年份的弹药,这意味着要尽量开火,无论代价。
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1944年4月17日开始的一号作战,到年底12月结束,实际上在一年内就完成了任务。但日本提供了两年份的弹药,这说明他们预计这场战斗可能会持续两年,或者是为了应对可能的延长战斗时间,确保在短时间内不会因为弹药不足而拖延战事。
由于作战计划的重要性,日本的大本营给予驻华日军很大支持。驻华日军提出,要执行如此庞大的计划,就需要调兵增援。上一期提到,如果执行攻占四川的五号作战计划,需要30万人。而这次的一号作战更为庞大,日本军方答应支援38万人。上次虽然只给了30万人,但这次却直接答应了38万人的支援。
而且不仅仅是人力支援,后勤方面也有极大的支持。例如,提供足以使用半年的油料给空军,以及足够使用两年左右的子弹等弹药。尽管一号作战被认为是速胜速决的作战计划,但预备两年份的弹药意味着可以尽情开火,无视代价,以确保打通交通线。
实际上,一号作战从1944年4月17日开始,到年底12月就已经完成了任务。然而,日本提供了两年份的弹药,意味着他们预计可能需要两年时间才能完成战斗,或者是为了应对可能的延长战斗时间,确保在短时间内不会因为弹药不足而拖延战事。
听起来,大本营确实非常给足面子。军队移动需要运输工具,当时给予了67,000匹马匹和13,000辆运输车辆。要知道,日本的工业能力与美国相比是远远不及的,所以即便在军方,汽车也算是一种稀缺资源。现在一口气就直接给了13,000辆,甚至还有一万多艘的补给船只,这次日本军方可谓是下了血本。
国军提前获悉“一号作战”军队却麻痹大意当日本准备下血本去贯通南北交通线的时候,国军又在做些什么呢?日本称之为一号作战,而我们则称之为豫湘桂会战。这里的“豫”指的是河南省,“湘”指的是湖南省,“桂”指的是广西省。
这三个地区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军面对驻华日军的几个最重要的前线。国军虽然也重视这些地方,但在1941年到1944年间,由于日军的活跃程度不断下降,再加上国际形势对轴心国的压制,大家都觉得战争可能已经要到收尾阶段了。因此,国军的戒备开始有所松动。
如果日本要先进攻第一期目标,也就是河南省,它实际上需要修筑很多通道,比如黄河铁桥。日本开始频繁地在黄河沿岸出动军队,甚至开始出动工兵修筑道路。我们的国军有没有发现呢?答案是有的。
1944年2月,国军立即向军事委员会的军令部报告,指出日本在平汉铁路和黄河附近频繁出入。然而,当时的军令部长徐永昌认为,虽然日军有行动,但应该不会有什么大动作。这是因为他觉得日军力量不足以正式发动攻势。
然而,到了三月份,又有新的情报传来,说日军修筑的黄河铁桥已经差不多完成。徐永昌认为这是个警讯,但他认为这可能只是一种姿态,看似要打通平汉线的宣传,实际上只是炫耀手段,人家可能不会有什么大动作。
因为1941到1944年间,日军的行动一直比较消极,他们的习惯让徐永昌觉得日军不太可能采取什么重大行动,所以他有点松懈。此外,我们的情报不仅仅来自国内,还来自国外,意味着我们不仅关注国内动态,也密切关注外部情报。
人家可能不会有什么大动作啊。因为1941到1944年间,日军的动作一直都相对消极。他们已经经历了几年的惯例,很可能不会采取什么重大行动。你可以说他们有点松懈了。此外,我们的情报并不仅仅来自国内。
就拿黄河一带的情况来说,我们也得到了国外的情报。在1944年3月29日,日本和苏联进行了谈判,签署了友好条约,保持中立。日本同意将北库页岛的石油和煤炭权利转让给苏联,并将日苏渔业条约延长五年,缓和了两国关系。
我们驻苏代表傅秉常指出,这事对我国非常重要。日本可能会因此振奋士气,东条内阁可能会调动关东军,努力打通平汉和粤汉两条铁路,并直接与华南及南洋的日军联络,不受美国海军的威胁。这已经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了。
而且,他是一个驻苏的文官,甚至连一号作战的各个阶段都提到了。因为你可以想象,日本与苏联的友好关系,对中国是个不好消息,因为中国需要更多的兵力防守战线。而困在中国东北满洲的部队,通过与苏联的友好关系,可能会更容易调动到中国南方。
但国军却没有做出反应。国军之前一直在强调,日本已经在黄河一带有了行动,这是他们第一阶段作战目标附近开始有动作了。那么在黄河,也就是河南省这一带的国军有什么相应的动作呢?
首先说,河南省当时的国军主力由汤恩伯率领,他一直备受蒋介石器重。他指挥的兵力在国军各个作战单位中也算是比较精良的。他的任务是防守河南这个重点地区。虽然他手下有46个师外加4个独立步兵旅的实力,看似庞大,但实际上国军存在着吃空饷的问题。
就是说,部队人数可能没有账面上显示的那么多。再来,国军的装备和后勤方面一直都非常非常困难。在1943年,如果大家平均分发子弹的话,一个士兵只能分到两发子弹。所以这么多的军队,他们真的有这么多的战力吗?这里要打上个大大的问号。
其实河南这个地方在抗战时期真的是非常艰苦。因为我们之前提到过,那个黄河花园口决堤就是发生在河南。所以黄河这个地方以经好几年百姓的生存环境非常恶劣。个人推荐,如果大家有兴趣了解的话,可以看一部电影,《1942》,由冯小刚导演,描述的就是1942年河南发生的大饥荒。
因为我查到的资料显示,当时汤恩伯在兼任所谓的第一战区副司令的时候,河南的人民对国军非常不满,还出现了所谓的“水旱蝗汤”,即水灾、旱灾、蝗灾、汤恩伯的问题,河南四荒。水指的是水灾,旱则后来又出现了旱灾,导致河南人民生活非常艰难,还会出现蝗灾,吃掉了很多作物。而“汤”被认为指的就是汤恩伯,河南老百姓竟然将他视为一个灾难。
回到具体的战争状况,你想想看,当日本已经如此尽心尽力进行作战时,国军的部队却没有做一个很好的应变。国军在河南的部队战斗能力又要打上很多问号和折扣,这就注定了一号作战的一开始对国军来说不是一个很好的开场。
因为这样听下来,第一阶段要打通平汉铁路,然后又遇到不管是当时的这些当地状况或是国军当时的处境等等,那我有预感,一号作战的第一阶段的这样的作战内容应该会相对顺利。然后再来,第一阶段只是打通北方嘛,那还有第二跟第三阶段嘛。第二阶段主要是要攻打湖南这个地方。湖南镇守的将军是谁呢?就是著名的抗日将领薛岳。
薛岳将军,对熟悉抗战历史的朋友来说是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他领导了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长沙大捷,同时还创造了一个非常独特的战术,名为天炉战法。
那么,什么是天炉战法呢?所谓“天”指的是天地之间的空间,“炉”则暗示了炉子的意象。在日军进攻时,薛岳将军采取的战斗策略是不直接与其迎战,而是让正面部队逐渐向后撤退,诱使日军逐步深入。
正面部队通常会在长沙等坚固城市承受住日军的正面攻击。这时,因为战线被拉得很长,两侧的国军开始进行包夹,类似于炉底承接水流进入炉子,而两侧的国军则像炉壁一样将日军包夹。最终,如果可能的话,他们会封锁后方道路,将日军完全困在一个地方。
这就像是将炉子里的水蒸发掉一样,逐渐消耗日军的战斗力。薛岳将军凭借天炉战法多次成功防守了日军对长沙的进攻,在一号作战开始之前也不例外。
一号作战发生在1944年,但实际上早在1943年,湖南就曾经爆发过一场著名的守城战役,称为常德会战。
在这场战役中,日军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攻破了常德城,但随后却选择了主动后撤。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的战略已经从摧毁抗战的意图转变为努力摧毁敌人的抗战实力。因此,日本的作战方式很多时候是,他们认为已经达到了战斗的目标,造成了对国军的重大伤亡,但却缺乏足够的兵力去维持占领。
因此,湖南这方面的薛岳将军会觉得自己一直都非常成功地防守住了日军的进攻,拥有成熟的应对体系。再者,观察到1943年时日本的进攻方式已经相当疲软,即使攻下了一座城市,也未必能够守得住。
所以,薛岳预计这一时期日剧不会有什么大的动作。这也是我一直在强调的,从1941年到1944年,日军的行动让当时的国军普遍认为,他们已经很难再掀起什么大的风浪。然而,偏偏日军在1944年投入了大量规模的兵力,意图引起一场腥风血雨。双方的心理战实在是相差悬殊。因此,总结一下,在一号作战中,最重要的目标是贯通南北的交通线。此时,日军已经增援了38万人,而第一个开打的战场将是在河南。
关于一号作战之后的具体战况,我们下一篇文章接着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