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罗兰曾写道:
“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对于父母而言,面对孩子成长中的种种状况,仍能保持积极引导,便是伟大的英雄。
多数父母,一生都在为孩子操劳,竭尽全力把最好的资源、最真挚的爱给予孩子。
可当遭遇孩子的顶撞、漠视时,又常常陷入无奈与伤心之中。
若想让孩子敬重自己、与自己亲密交流,单纯的生气和讲大道理并非明智之举,牢记这几个要点,或许能比生气和讲道理收获更好的效果。
不做碎碎念的父母:慎言
在某亲子论坛上有这样一个问题:孩子最反感父母的什么行为?
有一个高赞回答是:父母碎碎念的时候。
有些父母觉得碎碎念是出于对孩子深深的关切。
然而,这种方式常常在不经意间将孩子越推越远。
《正面管教》这本书中提到:“过度的碎碎念会让孩子对父母的话语产生免疫,即便明白道理,也不愿听从父母的建议。”
论坛上有位家长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有一回,儿子早上起床磨蹭,上学差点迟到。
妈妈就开始对着儿子念叨:“你怎么每天早上都这么磨蹭,时间观念哪去了?”
儿子回应后,妈妈还是不停地数落:
“你看看,每天因为你磨蹭,我们都得跟着着急。要是你动作快点,至于这么赶吗?”
“你说说你,下次能不能改?到底听进去没有?”
“你倒是给个话啊,听到我讲的没?”
最终儿子不耐烦地大吼:
“不就今天起晚了一点嘛,你至于一直说个不停吗?烦死了!”
这位妈妈反复的言语 “轰炸”,引发孩子极度厌烦和反抗的心理,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 “超限效应”。
这种效应使得孩子表现出对家长的抗拒,亲子关系愈发紧张。
教育专家孙瑞雪老师说:“碎碎念就像一把细沙,慢慢磨蚀着亲子间的信任。”
父母的碎碎念,让孩子感受到的不仅是父母的焦虑和不信任,更多的是命令与强迫。
这种感受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他们内心抵触,自然也就不愿与父母亲近。
当父母对一些琐碎之事过度碎碎念时,还会让孩子心生厌烦,逐渐关闭与父母沟通的大门。
为人父母,与其对孩子不停地碎碎念,不如谨慎言辞,适时保持沉默,让孩子去承担自己行为带来的自然后果。
不做事事包办的父母:慎行
《儿童教育心理学》里有这样一句话:
“过多的包办替代,会剥夺孩子成长的机会,阻碍他们独立人格的形成。”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父母总是忍不住包办孩子的一切事务,从生活小事到学习任务,甚至替孩子规划未来,这让孩子感觉失去了自我成长的空间,内心充满压抑。
有一位妈妈,自从孩子出生后,就全方位照顾孩子的生活。
孩子小时候,吃饭穿衣、玩耍睡觉,她都亲力亲为,片刻不离孩子身边。
孩子上学后,不仅帮忙整理书包、准备学习用品,还会在孩子写作业时,一会儿送水果,一会儿问作业进度。
孩子参加学校活动,她会详细询问活动内容,甚至帮孩子决定要穿什么衣服、带什么东西。
如果孩子对她安排的事情有不同意见,她就会苦口婆心地劝说,甚至强制孩子按照她的想法去做。
然而,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却变得越来越叛逆,事事与她对着干。
生活中,许多父母认为包办孩子的事情就是爱孩子。
殊不知,这样养育出来的孩子往往缺乏独立意识,不懂得体谅父母的艰辛。
儿童教育学家蒙台梭利说过:“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和适当的引导。”
过度包办、过度保护的父母,常常在无意间剥夺了孩子自我探索和成长的权利。
父母包办得越多,孩子的反抗意识就越强,更容易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
有些事,父母无需过度包办,做一个懂得 “慎行” 的家长,让孩子尽早在真实的生活中去尝试、去锻炼。
只有当孩子亲身经历了困难与挫折,真切体会到父母的不易,才会真正懂得感恩父母、尊重父母。
夫妻之间相互敬重:互爱
老话说得好:“言传身教,耳濡目染。”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夫妻之间若经常在孩子面前争吵、互相指责,会破坏孩子内心对家庭的美好认知,久而久之,孩子可能也会对父母缺乏尊重。
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孩子的父亲,总爱在孩子面前贬低母亲,说她做事笨手笨脚,不会持家。
而母亲则会在父亲不在家时,向孩子抱怨父亲不顾家,对家里的事情不管不问。
当母亲做饭没做好时,父亲就会嘲讽:“就做个饭都做不好,还能干啥?”
母亲生气地回怼:“你有本事你来做!”
当父亲不在家时,母亲就对孩子说:“你爸整天就知道在外面瞎忙,家里啥都不管。”
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对父母都心怀不满。对父亲,觉得他不关心家庭;对母亲,当母亲询问他事情时,他也会不耐烦地说:“你啥都不懂,别问我。”
当父母彼此不敬重,在孩子面前诋毁对方时,孩子很容易受到影响,从而对父母也产生不尊重的态度。
教育学者李玫瑾教授说:“父母恩爱的家庭,孩子更有安全感,也更容易学会尊重他人。”
有个孩子分享自己家庭的温馨场景:
爸爸每天下班回家,都会先给妈妈一个拥抱,说一声:“老婆,我回来啦,辛苦啦!”
情人节的时候,爸爸妈妈会一起出去约会,给孩子留张纸条:“宝贝,爸爸妈妈去过二人世界啦,你在家乖乖的哦。”
这个孩子说,虽然有时候觉得爸妈太甜蜜,忽略了自己,但他知道爸爸妈妈很相爱,他也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学会了尊重和关爱他人。
在一个家庭中,父亲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尊重和呵护母亲;母亲对孩子最深的情,就是理解和支持父亲。
只有当孩子从小目睹父母之间相互敬重、彼此关爱,他们才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尊重父母、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
▼
有句话讲:“亲子关系的美好,在于相互尊重与理解。”
在育儿的漫漫长路上,与其一味地盯着孩子的问题,让亲子关系愈发紧绷。
不如父母以身作则,少些碎碎念、少些包办代替,夫妻之间相互敬重。
或许,在这样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学会以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父母,以友善的态度去关爱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