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逛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从古滇国到云南省

是个文化地平线 2024-03-15 18:51:27

七彩云南,文化多元,想要了解云南古代独特的文化,云南省博物馆是个不错的选择。云贵的省博不太出名,我就多写点,作为参观记录。

概说

云南省博物馆位于官渡古镇附近,边上有云南省大剧院、云南文苑,算是云南省的文化重地。博物馆外形是近年来国内博物馆常见的方盒子造型,题字古朴方正,是云南著名的二爨碑里的爨体字。博物馆入口处有大理国大鹏金翅鸟造型的雕像,以及根据古滇国青铜器还原的乐舞铜像,在不少细节处可见其用心。

入口处铜像

很明显,门口的雕像是根据下面的古滇国铜像设计的

云南省博物馆现有文物230303件,珍贵文物14337件(参考文物局博物馆备案信息,比官网数字略多),一级文物509件,包括1件禁止出国文物。博物馆建筑面积61786.53平米,展厅面积16500平米。在国内的省级博物馆中,各方面数据都处于中游水平。

云南省博的陈设,分通史展和临时展两大部分。通史展连同序厅,共7个展厅,介绍了从史前到近代的云南历史,动线规划比较合理,内容也比较丰富有条理。先来介绍通史展。

通史展

通史展的入口处,可以看到个大浮雕。浮雕暗藏玄机,展示了从寒武纪到新中国成立的云南历史时间线,中间穿插了云南风光、生物以及牛虎铜案、骑士贮贝器、大理国金翅鸟、阿嵯耶观音像、红蓝宝石冠等镇馆之宝的形象。

序厅

序厅里的矿产标本

序厅概括介绍了云南的自然地理、物产风貌、民族风情,主要通过展板、模型和矿产标本进行展示,旨在让观众对云南有个基本了解。

远古云南——史前时期的云南

远古云南展厅的恐龙模型

之后是远古云南——史前时期的云南展厅,主要围绕云南的古生物发现展开。大部分综合性博物馆的通史展都是从石器时代的人类开始介绍,云南博物馆格局比较大,从寒武纪开始,当然云南也确实有这么做的资本。

远古云南展厅分为生命大爆发、恐龙世界、从猿到人、新石器时代4个部分,和序厅一起,差不多组成了一座小型的自然博物馆。

距今5.3亿多年前的寒武纪时期,地球上突然出现了许多门类的动物,这就是著名的寒武纪大爆发。关于这场生物演化史上的大跃进,最重要的发现就是云南澄江帽天山的澄江古生物群,这是迄今世界上发现古生物门类最多的区域。博物馆里集中展示了一批来自澄江的寒武纪化石,还有一些复原模型。

之后是从古生代到新生代的各种生物化石以及模型。除了云南本土的化石以外,也有来自中国各地,乃至国外的化石,可以对生物演化有个系统了解。

这部分有个展柜,专门介绍了中国古生物学的先驱杨钟健先生。他在云南发现了著名的禄丰龙,以及大批哺乳动物化石。

之后就是著名的元谋人,也是在云南发现的。化石原件藏于中国自然博物馆,这里只有复制品。

之后就进入了石器时代,包括云南石佛洞、大墩子等考古遗址的石器、陶器、碳化稻谷等。对我而言,许多考古遗址都是第一次听说。

石佛洞遗址的星形石,类似的石器在内蒙古以及北美有发现,但在中国其他地区非常罕见。

鸡形陶壶,灰陶质地,是云南新石器时代最具代表性的陶器,也出现在了门口的浮雕上。

文明之光——青铜时代的云南

接下来进入青铜时代展厅,大致相当于中原的商周到汉,以古滇国青铜文化为代表。古滇国青铜器大多用失蜡法制作,风格比较写实、动感、富有生命力,和同时代中原文明的区别,尤在三星堆之上(三星堆的一些文物确实特别,但总体和中原风格还是比较接近的),但在大众眼中却并不是很出名。

青铜时代展厅分云南青铜器时代的开端、云南青铜时代概况、西南夷的翘楚——滇国、汉代的益州郡4个部分。个人以为,这是云南省博最重量级、最有意思的展厅。

之前我在上博见过一些古滇国青铜器,数量自然远不能和云南省博相比。到了这里我才发现,这一时期云南各地的青铜器其实也有很大区别。

祥云县大波那出土的大铜棺,约为公元前4世纪制作。铜棺造型类似云南的民居,外侧铸有人字形带纹、云雷纹以及各种动物图案,应该是部落头人的棺椁。背景有铜棺纹饰的放大版。

个旧黑蚂井出土西汉三支俑铜灯,手臂和头部都可以拆卸。铜灯是汉代风格造型,但人物的长相、发形带有云南地方特色。

曲靖出土西汉镂空蛇纹铜剑鞘,作为比较重要的文物,配有专门展板。这应该是与滇国有关的古代劳浸、靡莫族群的文物,和贵州西部青铜文化有一致性。一些学者认为当地是古代夜郎国的属地。

镇馆之宝牛虎铜案,出土于李家山古墓,和甘肃省博的马踏飞燕齐名。老虎和牛的造型写实、自然,造型动静相宜,比例和谐,应该是古人放置祭品的用具。

作为货币的海贝

上过国家宝藏的鎏金骑士贮贝器,出土于晋宁石寨山西汉时期墓葬,边上有个国家宝藏节目送的摆件。石寨山就在昆明郊区,这是云南最重要的考古遗址之一,出土了大批造型生动、独特的古滇国青铜器。

滇王金印,出土于石寨山,原件藏于国家博物馆,是禁止出国文物。这件印章表明石寨山墓葬中有滇王的墓葬,也把考古中的石寨山,和历史记载中的古滇国联系了起来。

石寨山出土杀人祭鼓铜贮贝器,生动描绘了古滇国的人祭场面。很长一段时间里,云南当地都以贝类充当货币,这些独特的贮贝器,就相当于古代云南人的存钱罐。

其实云南省博还有件更有名的杀人祭柱场面铜贮贝器,是195件禁止出国文物之一,也是云南省博唯一的禁止出国文物。此时正在上海博物馆出差,我在上博东馆的三星堆特展上看到了。这件贮贝器上面的人更多,整体尺寸略小于杀人祭鼓铜贮贝器。

贮贝器的盖子是可以拆卸的,这件战争场面贮贝器盖也来自石寨山,描绘了骑兵冲阵战斗的场面。

贡纳场面贮贝器,上面有数十个背着箩筐、牵着牛马的人,场面颇为热闹。考古学家一开始把它叫做赶集场面铜贮贝器,后来学者认为铜鼓描绘的应该是滇王治下不同族群向滇王进攻的场景。

吊人铜矛,出土于石寨山滇王墓,两边吊了两个裸体长发者,可能是被滇人俘虏的昆明人。

滇人的各种奇特武器。

持伞女铜俑,造型写实,一看就不是汉族人的装束。

石寨山出土骑士猎鹿铜扣饰。古滇国的青铜器经常出现骑士形象,云南是南方主要的马产区,但最早驯化马的应该是中亚人。类似的搏斗场面铜扣饰,在同时期欧亚草原文明中比较常见。不过和草原的相比,滇国的铜扣饰造型看起来更加写实。

其他铜扣饰。话说鹈鹕夹万物的视频最近还蛮流行的,看来古滇人也喜欢。

石寨山和李家山出土的铜扣饰。描绘了狩猎、乐舞等场面。

铜房子模型扣饰,房子一看就是东南亚风情的吊脚楼。昆明有个过街天桥,上面的顶棚就是根据这类铜扣饰建造的。

圆形鎏金镶石猴边铜扣饰。在贵州省博也看到了类似的镶嵌小片圆形绿松石的装饰物。

滇王玉衣。这是受汉代影响的产物,玉衣并不完整,串联玉衣的绳线也没有被发现。

滇王编钟,和中原编钟的形制颇为不同。编钟一共6枚(中原编钟一般为奇数枚),上面铸有龙纹。

羊角扭铜钟,出土于楚雄万家坝,也是云南特有的造型。

一排春秋时期的铜鼓,出土于楚雄万家坝。从中国的云南一直到国外的越南,包括广西、贵州、湖南等地,自古以来就有铸造铜鼓的传统。这些铜鼓鼓面中央大多铸有多芒太阳纹样,既是乐器、炊具,更是极具代表性的礼器。而云南楚雄的万家坝,很可能是这些铜鼓的发源地。

铜葫芦笙,云南传统乐器的造型,不过是铜做的。

昆明人骑兵的复原像,发型非常特别,其实是根据下面的铜扣饰复原的。

南中称雄——东汉至魏晋时期的云南

东汉末年分三国,云南成为蜀汉的一部分,大批汉人迁入云南,加强了云南和汉文化的联系。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对于云南鞭长莫及,云南大部逐渐成为以爨氏为代表的南中大姓的势力范围。

南中称雄展厅分汉民南迁、南中大姓、霍承嗣墓、大姓没落4部分,以汉文化与云南本土的交流为主线,面积不大,文物不多,也没有古滇国时期的那么特别。很多内容要靠展板和场景还原补齐。

东汉的耳杯、鐎斗和摆件,摆件还有点滇国之分。

汉代的水田模型,出土于墓葬,象征着主人生前的财产。

爨宝子碑,是复制品,真迹藏于曲靖市第一中学。爨宝子碑记录了爨氏首领爨宝子的生平,字体介于隶书和楷书之间,风格独特。博物馆外面的题字就是爨宝子碑上的风格。

霍承嗣墓的复原场景。霍承嗣墓位于昭通昭阳区西北,墓室里画满了壁画,既有人间生活,也有死后往生的场景,还体现了当地文化中的灵魂不死观念。

通史展的每个展厅最后都有份年表,其他展厅就不举例了。

妙香佛国——唐宋时期的云南

唐代中期,蒙舍诏统一六诏,建立了一时称霸东南亚的强国——南诏。五代时期,南诏被段氏的大理政权取代,金庸小说里的南帝段智兴和段誉,都曾做过大理国的皇帝。从南诏到大理的数百年,是云南古代文化的又一座高峰,两国都尊崇佛教,因此这一时期的云南享有“妙香佛国”之称。

妙香佛国展厅分蒙氏崛起的传奇、南诏历史的印记、大理国的沉浮、佛陀的世界4部分。展出文物以佛教相关文物为主。由于南诏和大理的很多历史遗存、记载毁于战乱,许多内容也要靠展板和场景还原补齐。

南诏部分的墙上印制了南诏图传的部分内容。这幅画卷绘制于南诏舜化贞中兴二年(899年),长度接近6米,可能是现存唯一的南诏时代长卷。描绘了南诏开国的历史传说,是研究南诏文化的重要资料,现藏于日本京都有邻馆。

南诏时期的铜鼓,保持了类似的风格。

南诏的梵文砖。

南诏职官图,边上的人物应该是从南诏图传里抠出来的。

南诏的对外战争,当时南诏军队的活动范围几乎覆盖了整个中南半岛,已经打到了缅甸沿海,算得上是东南亚一霸。

南诏的创始人属于今天的哪个族群,至今没有定论。博物馆里取得是哀牢夷创立南诏的说法。哀牢夷一般认为是傣族的祖先,也有彝族、白族建立南诏的说法。

根据大理剑川石窟复原的南诏王阁罗凤议政图场景。剑川石窟位于云南大理剑川石钟山,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南诏、大理时期少数留存的石窟遗址。不过一般关于大理的旅游资料、攻略很少说到这个石窟。

大理部分展厅,墙上印的是大理国画家张胜温绘制的梵像图卷。这幅画全长达16米,用134幅连环画一般的画面,描绘了大理国皇帝段智兴礼佛,以及数百位佛教人物,应该是大理国时期仅存的长卷画,真迹现藏于台北故宫。

剑川石窟八大明王窟复原场景,这是剑川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窟。

镇馆之宝大理国银鎏金镶珠金翅鸟,上过国家宝藏节目,在昆明地铁也可以找到类似造型的吉祥物。金翅鸟即迦楼罗,是印度教中主神毗湿奴的坐骑,佛教中位列天龙八部之一。对迦楼罗的崇拜,在东南亚比较常见。

镇馆之宝之一的大理国银背光阿嵯耶观音立像。

大理国的水晶阿闕佛坐像,尺寸不大。用水晶做的佛像还是比较少见的。

大理国铜地藏菩萨坐像,尺寸不大,造型生动。

大理国的铜座鎏金银塔模和鎏金铜塔模,和崇圣寺三塔类似的造型。

大理国五色供养塔模型。

开疆戍边——元明清时期的云南

元代时期,云南建省,重新回到中央政权的统治之下。从元代到清代,包括汉族、回族、蒙古族、满族在内的大量外来族群进入云南,云南的汉族人口比例逐渐超过其他族群。在几代王朝的统治下,云南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开疆戍边展厅分开省通衢、斯文在兹、多教并流、天工开物、尘埃落定5个部分。这部分的面积还是挺大的,对我来说比较有意思的是关于云南各民族和传统工艺的展示。

镇馆之宝明代金镶红蓝宝石冠,出土于昆明呈贡沐氏家族墓之沐崧夫妇合葬墓,上面镶嵌各色宝石20多粒。沐崧是明代开国功臣沐英的六世孙,沐家时代镇守云南,世袭黔国公爵位,一直到明朝灭亡都终于明朝。

明代壁画帝释天海会图。

清咸丰云南提督总兵官印,上面的老虎造型非常呆萌。

盈江刀氏傣族土司的家族树。

一套清代的砝码,动物造型,蛮特别的。

路南彝族的文书,彝族有自己的文字,造字法类似汉字。但各地彝族的彝文写法有很大差别。

纳西族的经书,用著名的象形文字东巴文记录。

纳西族祭司用的各种佛冠,木牌画等。

清代的藏式佛像、菩萨像。

西藏本地神坐像。

傣族的南传佛教佛像,和中原以及西藏的佛像差别很大,主要特点是瘦。

清末的壮族银披肩,非常华丽。

清末傣族头饰。

民国时期的傣族漆木镶石石笋塔形盒。

傣族的錾花槟榔盒,吃槟榔也是比较南方的习俗了。

岳应制乌铜走银山水墨盒。乌铜走银是种云南的特殊工艺,以黑色的铜合金为基础,上面雕刻纹样,将融化的银道路,形成明暗对比的纹样。

斑铜龙耳象足鼓腹铜香炉。斑铜也是种云南的特殊工艺,由含有不同元素的铜合金制成,不同的铜色彩不易,形成斑斓的效果。

红铜螃蟹水盂,造型蛮有意思的。

明代的犀角雕松鼠葡萄杯。

清代蚌壳浅雕花鸟图。

紫陶刻填梅纹瓶,云南的建水紫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质地细腻、硬度高,表面有金属质感。

清代玛瑙、水晶青蛙,话说云贵这边好像经常见到青蛙造型的文物,一些铜鼓上也会有青蛙图案。

清代的金漆木雕门。

清末镶嵌螺钿松鼠葡萄天球瓶。

百年风云——近现代时期的云南

近代以来,云南成为许多历史事件分的发生地。特别是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期间,云南成为民主革命和对日反攻的重要地区。

百年风云展厅分内忧外患、倚剑南天、燎原星火、金沙水拍、滇迤烽火、曙光初现6部分,场景还原做的比较多,布展者希望能结合灯光和空间,加深观众的印象。

清末云南杜文秀起义军的白龙旗。

民国护国军领袖蔡锷的指挥刀。

聂耳用过的小提琴,不过是复制品。昆明有聂耳故居和他的墓,这件小提琴也上过国家宝藏。

红军长征的各种遗物。

美军飞虎队的各种遗物。

日本侵略者的签字国旗,看到以后还蛮意外的。

临时展

我来的时候,云南省博正好有3个临时展。和东部地区比较有钱,有实力的博物馆相比,云南省博的临时展看起来似乎没那么重量级,但在我看来,这3个展也挺有意思的。立足本土,讲好本地的故事,也是一条出路。

追寻香格里拉——青藏高原东麓的迁徙史诗与流动对话

青藏高原东麓各族群的服装秀

追寻香格里拉是云南省博上半年的大展,联合青藏高原东麓的12家文博机构,展出了约270件藏品。以青藏高原东麓各个族群的迁徙-融合为主题,勾勒出数千年来人群迁徙与流动、交流与融合的图景。

展厅里特地放了一些青藏高原东麓族群使用的布料,以及砖茶、酥油、糌粑面等食物和香料。参观者可以近距离触摸布料,闻一闻食物,感受青藏高原东麓的气息。

青海省博物馆藏马家窑文化彩绘陶盆。从西北到云南乃至缅甸,许多古羌人部落在这条路线上迁徙、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彝族、缅族等族群。也许云南最早的骑兵和马,也和古羌人有关。

青海省博物馆藏卡约文化大角盘羊纹双耳彩陶罐。

西藏博物馆藏昌都卡若文化穿孔玉刀。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物考古研究所藏,阿坝州小金县日隆石棺葬出土的陶涂朱漩涡纹双耳罐,似乎是这一带的特殊造型。

茂县羌族博物馆藏战国宽首青铜剑。

云南省博物馆藏明代御制准提佛母画像图轴。这是万历年间,丽江木府木增为母亲求寿,由万历皇帝御制赐予的,融合了汉藏艺术风格,也体现了明代晚期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关系,非常珍贵。

云南省博物馆藏明代顶靴老爷像,手舞足蹈的样子生动中带着喜感。顶靴老爷是丽江百姓祈雨求福的重要神灵,也体现了纳西族和藏族的文化交流。

各种佛教形象擦擦,藏于迪庆藏族自治州博物馆。擦擦是西藏地区的一种脱模泥塑艺术,一般用来制作小佛像。

罗布林卡管理处藏银质嘎乌,嘎乌是藏族的一种用于保护和携带圣物的小盒子。

罗布林卡管理处藏女士八角串珠项饰。

罗布林卡管理处藏女士八角项饰。

云南茶马古道文化博物馆藏铜鎏金马鞍。

甘孜藏族自治州博物馆藏清代银质嵌珠茶壶。

云南省博物馆藏尼西黑陶酥油茶壶,上面镶嵌了瓷片作为装饰。

云南省博物馆藏漆木餐具,看起来像是彝族的风格。

这个展览是迁徙和融合主题,因此在最后一个展厅放了很多现代人的物件,配上文字,说明这些物件对自己的意义。还有一个装置艺术,可以通过丝线,展示来参观的观众的迁徙经历。

吾走四方——鹤庆银匠的游艺生活

吾走四方以云南鹤庆的银匠村——新华村银匠的作品和生活为主题。通过口述史、影像和实物资料,展现上一代和新生代银匠的记忆和生活。这个展览时云南省博2023年推出的云博有约展览计划的第一个展。旨在向社会公开征集策展方案,探索博物馆展览的更多可能性,我觉得这是个挺有意思的思路。

新华村银匠寸发标的银质九龙壶套装,造型和纹饰比较传统。

展厅四壁是被采访银匠的故事,以及语录,仔细看还是蛮有意思的。

银匠的各种工具。

加工银器用的模板。

银匠学徒的作业。

银匠们的生活记忆。

为了扩大客户群体,新华村的银匠也会给其他民族的顾客制作各种生活用具,比如上面的藏族风格酥油茶壶。

银匠母炳林用银、紫铜制作的木纹金茶壶,两种金属有机交融,花纹独特。

银匠李文彬模仿竹编,用银编制的器具。

银匠王华藻用银和紫铜制作的瓜连蔓。

银匠寸煜坚制作的银质登月主题一体壶。

云归何处——云南哈尼族服饰展

云归何处展出了云南省博馆藏的哈尼族服饰,自然就是展示哈尼族服饰和艺术的展览。哈尼族是云南独有的世居民族,在我们看来,是一个民族,其实也可以分成很多支系。这个展览展出了哈尼族不同支系的服装、饰品,以及婚姻、仪式等场合的特别服饰,比民族博物馆里关于哈尼族服饰的展示,又丰富了不少。

哈尼族的各种女装。

哈尼族的树皮衣,是种比较早期的服饰。

各种小朋友的帽子。

银挂链。

对哈尼族纹样的介绍。

0 阅读:6

是个文化地平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