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无论是哪个朝代,统治者都严令禁止百姓出国。即使在看起来非常开放的唐朝,也不例外。根据唐律、书邑、魏晋律等规定,非因公出差不得出境。若私自逾越国境,处以两年突进交易涉及兵器则会绞刑,与外国人通婚则会被流放2000里。
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近代,随着被西方列强打开了国门,中国人才开始渐渐走向世界。那么,为什么在中国古代,老百姓不能出国呢?
百姓被禁止出国是由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背景所决定的。中国古代长期实行的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同时,社会上的阶级分化也非常严重,在这种社会结构下,普通百姓的地位是很低的,他们被视为皇权下的附属品。因此,百姓被禁止出国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权利和国家的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允许百姓出国,他们可能会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和思想,这可能会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治不稳定。
当古代的战争经常爆发时,百姓自由出境就很容易被盗贼和敌人蛊惑利用。这无疑会对政治统治造成巨大的威胁。其次,中国古代一直以农业作为赋税的根基,土地和粮食的供应基本能够自给自足。种植业和商业在汉朝时期就已经稳定下来。如果百姓流落海外,那么很自然地会流失大量赋税和人口。
因此,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非常深恶痛绝百姓离开国境,甚至对境内的流民迁徙也非常严厉地限制和惩罚。他们视这些人为流寇和盗贼,并进行残酷的惩治。当然,由于古代交通条件的限制,这些措施通常都是用来限制边境和沿海居民的。
比如明清时期实行的海禁政策就是限制东南沿海地区的渔民出海。这种严格的限制加上中国人在农耕社会的背景下逐渐形成的“安土众迁”的观念以及古代恶劣的交通条件,想要出走海外就更加困难了。
随着南京条约的签订,外国资本开始涌入中国市场,这导致了小农经济的解体,许多农民为了生计不得不出走海外成为海外劳工。当时,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极为低下,所以这些第一批出国的劳工只能从事当地人不愿意从事的艰苦工作,甚至冒着生命危险。
例如,在美国,华人铁路工人拿着远低于白人的薪资,还要承担着危险的爆破和挖掘工作,同时还要忍受当地人的歧视。在1882年,美国国会还通过了排华法案,专门针对华人劳工,以打击在美华人。
百姓不能出国的这些政策实施,限制了百姓的出国自由,一方面确实符合了古代中国统治者对于国家安定和统一的追求,但另一方面,也阻碍了我们与世界的交流,限制了我们的视野和事业,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科学文化的进步,导致了中国在近代世界的舞台上停滞不前,落后于西方。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我们需要更新我们的认知和观念,积极拥抱多元化的文化和价值观,推动个人与我们祖国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我们需要适应当今多元化的世界格局,开放心态,与世界各国交流,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和优秀文化,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走向繁荣和强大,与国际社会的各国携手合作,共同为全球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