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在电商的冲击下,国内的中外大型商超品牌不是急剧萎缩,就是闭店陆续退出各地市场。如洋品牌的家乐福、沃尔玛,以及福建的新华都等,这不,最近又一家大型商超宣布闭店了。
(本文图源:个别来自网络视频截图再编辑,如有侵权必删!)

国内电商的存在并不是近年才出现,但随着习惯实体消费那一代渐渐老去不再是消费市场的主流,以及新一代社会属性的变化,还有网购的普及化,对实体商超的冲击已不仅仅只是有力竞争,而是降维打击。但一个行业的属性是无法说改就改的,只能是因应社会发展改变自己的功能定位。如生鲜消费,虽然网购也很便利,但至少到目前为止,生鲜类的就近实体消费还是很抗打的。只是单单一个生鲜显然是无法支撑起一个大型商超的运营,但大型商超又无法一下子砍掉其他产品的上架。再加上现在三几步就有的小型生鲜店,目前的大型商超几乎可说是从线上和线下被围攻式打击。所以,近几年在这样的经营大环境下,各地的中外大型商超不是吃力突围试图生存,就是直接被KO出局。

之前泉州乡下水头镇的新华都超市闭店,就引起了小范围的轰动。这家属于前福建首富旗下品牌的大型商超,是当时泉州市所有新华都超市中,少数几家营利的分店之一,一度是泉州地区新华都超市网点中的明星店。而新华都在0几年的时候,可是直接提升泉州乡下的城市化含金量,其时,每个乡镇都以有新华都为荣。但没有人想到最先被电商打败居然就是新华都,这个在福建比永辉还早出名的大型商超品牌。但今天让我们感慨实体商超艰难困境的不是过去式的新华都,也不是家乐福,而是之前向胖东来取经正在改革的永辉超市。

这是一则厦门永辉超市祥和店的停业公告,它开业于2007年1月,闭店于2025年3月1日。也就是说,这家永辉超市的分店在当地存在了18年,相当于伴随一代人的成长。可想而知,给附近居民带来的不仅仅只是便利,还会是年轻一代童年欢乐时光的重要组成部分。

闭店之前,永辉祥和店照例进行了清仓处理,店里到处悬挂着“一件不留”和几折折扣的牌子,吸引着消费者前来采购。

这样的打折范围和力度,吸引了更远地方闻迅赶来的顾客,成就了超市退出前的营业辉煌。售空不再进货补充的货架,让人们再次意识到不是这家超市生意兴隆,而是它退出当地前的“回光返照”。

在新时代不同的商业环境和消费习惯下,实体商超并非已无存在的必要。相反,它作为一定区域范围内贴近生的实体商业是不可或缺的。但以不变应万变只会令自己的生存越来越尴尬和艰难。据笔者近几年观察,在电商冲击下的大型商超,求生存发展的招数并不多,且大多只缓解一时间的问题。如缩小营业面积、减少雇员、扩大招租空间等,但这些并不能解决商超所面临的长期困境,相反,反而降低自身的实力、竞争能力和顾客消费体验感。

诚然,降低成本始终是所有商业非常重要的一个事情。但面对商业环境巨变时,减肥最然只会伤身,令商超抵抗力进一步下降。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因应商业“气候”的改变,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才能有更强的抗打击免疫力。对于这个“提升”(其实是转变才能带来提升),笔者有个人的一些门外汉观点,就借头条这个平台抖胆说下。

在价格上,实体店永远不是和电商的对手,所以,实体店想抵抗电商的压力,除了减少内耗降低运营成本外,就得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
一、差异采购:根据不同位置不同消费群体的消费习惯,列出尽可能对号的商品清单,也就是不同位置的分店要差异化经营。保持隔段时间就做市调的机制,根据该区域的生活习惯、消费能力、习惯等,上架相对应的商品;

二、差异经营:现在日常生活用品很多人都是在网上采购,而超出夜间超市经营时间的消费,又都是在24小时便利店进行。可以说,价格打不过电商,时间打不过便利店。可以把超市沿街区域增加经营入口,划一小区域开24小时超市便利店。也就是夜间其他部分结束当天营业后,这一部分继续开店经营。这样做并不能提升多少的营业额,但是能令顾客保持固定地方消费的习惯,提升超市给予顾客的消费体验,在长期操作下能扩大超市的消费群体;

三、加强线上:这里的线上,指的不是网站或电商平台,而是此前就有的超市小程序。但就目前来看,大多超市的小程序并没有发挥作用,用的人很少,形同一个鸡肋的存在,还得长期派人维护运营。个人觉得要发挥小程序的作用,除了前期引导顾客使用外,还得增加顾客使用小程序的意愿。之前超市有个满多少配送的服务,但这个在超市营业时间内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可增加一个超市提单通道,服务附近客户在小程序或美团等上面下得单,然后顾客上门自提的提单通道。顾客下单后,超市安排人把单上的商品一一拿到同一购物车上等待顾客上门,顾客到超市后凭单号直接扫码付款,这样虽少了顾客逛超市的机会,也可能减少顾客多买商品的机会,但会提升顾客消费的体验顾,从而赢得顾客的长期支持。这是整个超市营业时间内的提单服务,而24小时超市便利店则承接满多少配送的订单。
声明:个别图源来自网络视频截图,侵删!文原创,除头条系统转发功能转发外,拒绝搬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