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迪拜中央球场看着郑钦文低头甩动手臂的瞬间,脑海中闪过了无数画面。不到半年前,这个女孩还在巴黎奥运会上演连环逆转夺金,在年终总决赛力克众多高手杀进决赛。可如今,她的新赛季战绩停留在1胜3负,三站比赛连续“二轮游”。
作为一个追随网球20多年的老球迷,我不由得叹息社交媒体上涌现的“伤仲永”论调。这不禁让我想起2019年大阪直美增肌转型时遭遇的七连败,以及2017年科贝尔跌出前二十的低谷期。真正的职业网球从来就不是童话故事,而是一场场与自我较量的残酷游戏。
郑钦文现在面临的问题,说白了就是三个字—“太着急”。去年下半年的快速崛起,让她不得不加快技术升级的步伐。冬训期增肌训练打乱了原有的击球节奏,手肘的伤病隐患又在密集赛程中被放大。我在迪拜站比赛中数了数,光是她调整护具的动作就超过10次,这哪是一个能放开打的状态?
不过我倒觉得这种困境对郑钦文来说未必是坏事。一个没有先天身体优势的球员,本就该在挫折中重新认识自己的极限。我就见过太多天才少女被过早的成功捧杀,最后沦为“昙花一现”的例子。郑钦文能在17岁才开始职业生涯,靠着啃泥般的韧劲爬到现在的位置,这种求生意志远比天赋更难得。
这个档口她最需要的是一支靠谱的团队。李娜当年请来卡洛斯,大阪直美找到费塞特,都是在技术转型期的明智之举。眼下郑钦文的教练组还处于磨合期,我建议她不妨学学纳达尔2005年的打法转型—先去红土赛场找回基本功,再重新构建击球体系。
讲真的,“伤仲永”这个词用在郑钦文身上就很奇怪。你见过哪个“仲永”是从ITF泥潭里一步步爬出来的?她就是靠着不服输的犟劲,才在去年上演了那么多“下克上”的好戏。现在的低谷期,与其说是天赋的透支,不如说是技术进化的阵痛。
体育圈有句老话:“成功的路上从来都是螺旋式上升的。”我敢说郑钦文现在就在螺旋的底端,但她的求生本能一定会帮她找到上升的路径。就像斯瓦泰克说的:“我总是把自己当成资格赛选手,这样才能保持饥饿感。”
眼下印第安维尔斯和迈阿密的阳光双赛即将来临,这对郑钦文来说是个不错的重启点。放下“逆转女王”的包袱,回归到最原始的竞技状态,说不定反而能打出新的高度。毕竟在职业网球场上,没有永远的神话,只有不断进化的勇者。
我始终觉得,郑钦文身上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她的自知之明。她清楚自己不是天才型选手,所以从不吝啬在场上示弱、在训练中求变。这种清醒的头脑,才是职业生涯得以持续的根本。等她走出这段调整期,一定会带来更多让人惊喜的故事。
23岁,对一个职业网球选手来说还远远不是总结的时候。我期待郑钦文能在这次困境中完成自我进化,就像当年的李娜、科贝尔一样,在低谷中重塑自我。真正的竞技体育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童话,而是在跌倒与爬起中写就的史诗。
对郑钦文来说,这或许就是她职业生涯的“第二幕”开场白。而我们这些球迷,与其着急下定论,不如耐心等待她在赛场上写下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