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东南亚也有大片平原,却不能沿江而上,侵扰中国

吕翔大众评趣事 2024-11-09 00:59:47

中国能拥有东亚最好的土地,在于华夏先民早早拿下了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再依靠该区域的规模农业优势,逐步融合周边各个孤立板块(长江右岸支流的河谷、东南沿海、珠江流域…),最后江河一体,逆流而上,爬上青藏高原…,福泽至今。

中南半岛地形图,可以看到其南部的大片平原

可以看出,在古代季风区大河平原,往往具备建立轴心文明的农业基础,并对上游河谷地带形成规模优势……看地图,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地处亚热带/热带季风区,同样有着大片冲积平原,那么问题来了,这片平原为什么没有产生强势文明,反推上游?

大平原与大平原的竞争

中南半岛,位于中国和南亚次大陆之间,西临孟加拉湾、安达曼海和马六甲海峡,东临中国南海,为东亚与群岛之间的桥梁,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半岛上分布着大量冲积平原,从东到西依次有红河平原、湄公河平原、湄南河平原、伊洛瓦里江平原等,其中湄公河、湄南河平原均在5万平方公里左右,规模并不小,最早的天府之国关中平原不足4万平方公里。

这些平原均在季风区,雨热同期,农业基础非常好,例如2万平方公里的红河平原,在历史上人口规模长期高于珠三角地区,但是自古以来,从来没有一个政权能够完全占据中南半岛。

半岛北部的山脉与中国的西南横断山脉、云贵高原、东南丘陵连成一片,其东北部是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平原,西南部是中南南半岛平原。

季风区平原与平原的较量

事实上,这片季风区平原之间相距几千公里的“隔山”隐性竞争,则是东亚历史的一条暗线,明线则是华北的中原农耕力量与塞北的游牧力量的千年拉扯。

有趣的是,两线竞争的中原力量始终处在上风,与塞北的游牧力量打得有来有回,而一旦腾出手就会将实力投放至东南亚,并长期占据越南北部,其早于云贵地区纳入华夏,虽千年后反水。

相反,中南半岛上却难以生出优势力量,无论是统一半岛还是逆袭北方,哪怕是在中国古代的频发的分裂期。客观上,这给了中国人足够长的时间,来对西南高原和山地进行文化消化,以至明清时代的改土归流…暗线竞争的胜利,持续巩固中国的西南大后方,影响深远。

而这背后的推手,就不得不提中南半岛的地理条件了,虽然平原面积广大,但架不住支离破碎啊。

半岛上延伸自中国横断山脉的众多子山脉自南向北呈扇状延伸,形成掸邦高原及南部山、谷相间分布的地形格局,主要山脉自西向东依次为那加山-若开山脉;登劳山-他念他翁山-比劳克东山脉;长山山脉。

三大山脉之间,是主要发源于青藏高原,被横断山脉阻隔,流向东南亚的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湄南河、湄公河、红河等,它们上游多穿行于掸邦高原,深切的河谷将高原分为数块,如伊洛瓦底江与萨尔温江之间的东缅高原,萨尔温江与湄公河间的清迈高原,湄公河与红河之间的老挝高原等,是典型的山河相间,纵列分布,而其下游就是上游提到的几块大平原。

中南半岛的山川走势

按理说,南北向河流会有众多东西支流,但是这里受限山脉,东西走向支流非常少,这进一步阻碍了各孤立平原的沟通,难以形成合力,这是东南亚难以统一的地缘限制。

反观中国南部,长江和珠江都是东西走向,其支流大都为南北走向。以长江为例,南北走向的支流(乌江、赣江、湘江等)将孤立的流域板块链接到东西的主脉路上,自然一体,这同样是中国大一统的地缘基础。

中南半岛的地缘上游,曾是古代华夏文明辐射的边缘地区,中原地区每次摆平塞北之后,就开始对这个地区进行征服,处在这里的各早期民系一波又一波顺流而下,这些分批次南下的族群,占据中南半岛不同地理板块,是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等的国家雏形。

缅甸、越南一东一西,分别受到印度、中国文化影响,最有可能统一半岛(都多次尝试过),甚至好几次膨胀到对中国有领土企图。即使忽略中国的超大规模优势,客观上他们最终都被中南半岛的地缘限制拉回现实,毕竟掸邦高原和长山山脉是不会答应。

另外,还有一点不应该忽视,虽然都是季风区,热带地区农作物雨水充足,作物生长周期短,人更易生存,沿江而上的动力显然低很多。而地处温带季风区的华夏先民,在季风的不稳定旱涝和塞北的游牧侵扰下,显然具有更强的战斗力和组织性。

转载自给女儿讲历史公众号

0 阅读:0

吕翔大众评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