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隆·马斯克传》这本书是我领导买给几位销售总监的。没给我买,是觉得我一个文艺女生应该不喜欢这种强势、专制的人物。
嘻嘻,书非借不能读也!如果是买给我的,因为反正所有权归我,不晓得我的读书计划哪年哪月能排上它。没给我买,我就给销售总监们借,借完赶紧打开读。
于是最近疯狂迷上了这本沃尔特·艾萨克森写的、豆瓣评分8.6的《埃隆·马斯克传》。
当职场人沉迷于"向上管理""职场情商"的精致话术时,马斯克这位硅谷狂人用近乎暴烈的生存哲学撕开了现代职场的温情面纱。
从PayPal到SpaceX,从特斯拉到X(原推特),他的每一次商业突袭都在验证三条颠覆性的、值得每一个职场人学习的法则。

在大型航空航天公司,工程师们严格遵循军方和美国航空航天公司制定的数百种规格和要求的制约。
马斯克则离经叛道,他要求工程师们质疑这些规格要求。每当工程师把某项“要求”作为做某事的理由时,马斯克会质问他们:谁提出的要求?(具体到人名)为什么这么要求?
这种刨根问底的暴力拆解,让火箭上报价12万美元的驱动器,最终工程师用5000美元的成本完成;NASA在空间站使用的价值1500的门闩,Space X的工程师改造了浴室隔间门上使用的插销,做出了一种闭锁结构,成本只要30美元。
职场中的经验主义陷阱往往披着专业外衣。
很多人做工作,只是一味地做,根本不明白其中缘由。你若问起,他只会回答:前人交接给我就是这样做的。或者是一直都是这样做的。
殊不知当场景发生变化、公司合规要求发生变化,往日的金科玉律早已不适合当下的工作或者已经造成了错误的结果了。
还有一些人是别人告诉他要咋做他就咋做,不拒绝、不思考、不质疑,最后给团队造成了无穷无尽的麻烦。
马斯克说:“干活的第一步就应该是质疑你接到的任何要求。”
某金融分析师耗费半年搭建的估值模型,在马斯克式的追问下可能暴露出"历史市盈率是否还适用Web3时代"的根本缺陷。
真正的高手会像他拆解推特代码那样审视工作:凌晨三点要求工程师逐行解释推送算法,用物理定律验证每个技术决策。
这种认知暴力不是鲁莽,而是建立在对事物本质的绝对掌控欲之上。
二、服从于狂热的紧迫感:将时间锻造成武器针对Space X的工程师穆勒提出实现发动机版本的时间表,马斯克说:“怎么会花这么多时间?蠢透了,再给我砍掉一半的时间。”
穆勒表示反对:“你不能把我已经缩短一半的时间表再砍一半。”
马斯克说:“如果你想继续负责发动机的工作,那我要什么,你就得做到。”
马斯克坚持设定各种不切实际的最后期限。他反复宣称:“服从于狂热的紧迫感才是我们的工作原则。”这种紧迫感本身就是好东西,它让工程师必须按照第一性原理去思考。
2017年7月,为了让特斯拉摆脱危机,他制定每周生产5000辆车的目标,而经过半年的努力,2017年底,特斯拉的生产速度只达到了这个目标的一半。
马斯克搬进工厂车间,带着一群疯狂的小伙伴每周7天,每天24h保持集体冲锋状态,努力实现这个目标。
现代职场惯用的“需求按照优先级排队”、“敏捷开发”、“OKR管理”在马斯克的时间哲学面前显得尤为软弱。
当Space X第三次火箭试射失败后,马斯克给团队设定了六周内第四次发射的最后期限。
这种暴君式的时间管理创造了特斯拉12小时改造生产线的奇迹,也教会职场人一个真理:紧迫感不是压力,而是突破能力界限的液压机。
就像他要求SpaceX团队在48小时内解决引擎故障,极致的时限往往能炸出隐藏的潜能。
在这个效率为王的时代,谁更快,谁就占据了竞争的头部梯队,就有更多的红利窗口期和更多的利润。
三、敢于干掉不合适的员工:团队净化中的生存算法马斯克收购推特首日即裁掉半数员工,这场"数字大清洗"背后藏着残酷的进化论逻辑:在发射失败的火箭旁,他会立即解雇整个质量控制团队;特斯拉工厂里,任何质疑生产节奏的工程师都会被请离控制台。
传统职场讲究"团队凝聚力",马斯克却信奉"团队破坏性重组"。
我见过的很多做管理的人,面对一些不合适的下属,别别扭扭地用着,担心这个人走了短期招不到合适的人,担心这、担心那。
我曾亲眼见过一位总经理曾在一个非正式会议上,面对其他部门指控他的下属做出的产品有质量问题,他说:“这俩人确实不咋行,但是短期内我也干不掉他们……”(后面的长篇大论我实在是听不下去。)
我也见过一位总监不给力,公司要把他从关键岗位调离,足足用了一年的时间才落实。
这些人真应该看看《埃隆·马斯克传》。
马斯克说:“你要是想对这些人(低能员工)好一点,那你实际上就说对其他员工不负责任。他们干得很好,而我如果不处理好这个工作区的问题点,大家都会受连累。”
马斯克的职场哲学如同星舰发动机喷射的蓝焰,在照亮人类商业边疆的同时,也灼烧着每一个苟且于舒适区的灵魂。
这不是鸡汤式的职场成功学,而是数字文明时代的生存启示录:当AI开始替代标准化劳动力,唯有保持质疑的锋刃、掌握时间的暴力、执行团队的净化,才能在这场持续升级的职场进化赛中存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