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内容讲了黄巾起义后,地方豪强以家族为基础招募私人军队,危害乡里。王睿被孙坚以索要军需为借口抓住并逼迫自杀,孙坚杀害南阳太守张咨后被袁术利用,袁术抢夺荆州并支走孙坚。刘表被委派为荆州刺史,面临荆州权力真空和强敌环绕的局面。本期我们了解下刘表单骑进入荆州后,又是如何平定和治理荆州一地的。
在党锢解除后,刘表被何进征召,入京担任北军中候一职。尽管这个职位的品级不高,但权力却相当大,负责掌管由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校尉统领的宿卫兵,保障都城的安全。然而,董卓进京后,他擅自废黜和拥立皇帝,专权跋扈,使得凉州武人掌握了军政大权。因此,刘表虽然担任着这个职位,但实际上已经处于虚职状态。特别是在关东诸侯已经结成讨董联军的情况下,刘表深感自己的处境岌岌可危。当时荆州刺史王睿被杀,刘表借此机会欺骗董卓,获得了荆州刺史的职位,从而逃离了京城。
《后汉书》中描述刘表上任时,被形容为“单马入宜城”。这意味着刘表没有随或僚属,独自一人从洛阳南下荆州。在经过袁术的防区南阳郡时,他必须面对孙坚和董卓大将胡轸的激烈交锋。如果刘表带着随从和卫士一起前往就任,很可能会遭遇失败的下场——被袁术擒获或者死于乱军之中。因此,实际上,“单马入宜城”的真实情况可能是刘表改名易姓,假扮成客商或书生之类的人混杂在老百姓之中才艰难来到荆州。
此前,荆州的首府设在武陵郡的汉寿县,位置偏南,容易受到南部草寇的侵扰,治理起来十分困难。自从王睿上任后,他决定将首府北迁至长江沿岸的江陵,这个举措有效地稳定了荆州南部的局势。然而,在王睿去世之后,荆州再次陷入混乱。宗贼团伙四处横行,甚至在孙坚离开后,长沙太守苏代和华容长贝羽也各自领兵作乱,使得江陵变得不再安全。在这种情况下,刘表选择来到汉水之滨的宜城。
在一个寂静的夜晚,刘表抵达了宜城。而在此地,已经有三位重要人物等待着他的到来。他们分别是蒯越、蒯良兄弟和蔡瑁,这三人均是荆襄本土的豪门代表。蒯家与蔡家在荆州地区具有极高的声望,蒯越与刘表以前还有过一段同事的关系,因此,他们成为了刘表在治理荆州过程中必须依赖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刘表组建最早的幕僚班底的核心成员。
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荆州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刻。外有袁术虎视眈眈,内有宗贼作乱。刘表,这位荆州的统治者,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焦虑万分,连忙向蒯良和蒯越请教对策。
蒯良,被人们誉为道德先生,他深思熟虑后给出的方案是,荆州各地之所以不服从治理,是因为刘表施行的仁义还不够。如果刘表能够真心诚意地实施仁政,让百姓感受到关爱和尊重,那么百姓自然会像水往低处流一样,归心于刘表。到了那个时候,还需要什么策略呢?蒯良坚信,只要刘表能够做到仁义为本,荆州的问题自可迎刃而解。
然而,蒯越却提出了截然不同的方案。他认为,面对外敌袁术的威胁,以及内部的宗贼作乱,刘表应当以强有力的手腕进行治理。对内,刘表需要加强法治,整顿治安,严惩宗贼,恢复社会秩序;对外,则要巩固与袁术的敌对关系,积极寻求同盟,以应对可能到来的战争。蒯越的观点与蒯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主张的是铁腕政治,而非仁义之道。
两位智者的建议在刘表心中激起了千层浪。他明白,要想治理好荆州,必须在内政和外交上都有所作为。究竟应该采纳蒯良的仁政主张,还是蒯越的铁腕政策呢?刘表需要在两种观点中寻找平衡,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治理之路。而这,也将成为荆州未来发展的重要抉择。
刘表对蒯良和蒯越的计策都表示了赞许。在权谋与仁政之间,刘表选择了先权谋再仁政的策略。他采纳了蒯越的谋略,将荆州地区的五十五个占山为王的宗贼诱导到宜城,并全部剿灭,吞并了他们的势力。当时,襄阳城被江夏人张虎、陈生所占据,刘表派出了蒯越和襄阳庞家的代表庞季进行招降,最终成功说服了这两人归顺。
在蒯越的精密策划下,荆州的匪患被迅速平定。刘表的名声如雷贯耳,使得那些不顺从的郡守纷纷放弃职位逃走。在武力平定之后,刘表在荆州大力发展文化事业,资助并安置了从中原逃难而来的学者,他们都是学识渊博之士。刘表还建立了学校,推崇儒家思想,邀请綦毋闿、宋忠等著名经学家撰写《五经章句》。在刘表的统治下,荆州的政通人和,文化繁荣,社会稳定,成为汉末动荡时期的一片安宁之地。
刘表把治所设在了名门望族聚集的襄阳,从这个时期开始,襄阳从南郡下属的一个县升级为江汉地区的政治核心,一个襄阳高端家族群体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