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楼十二钗之一的探春,结局是远嫁。她的判词和曲子基调基本一致,都是在说她远离故土的不舍,但至于远嫁后的结局怎么样,判词和曲子都没有提及。

· 跟探春对比最明显的就是迎春,迎春判词最后两句“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直接点明,迎春婚后生活凄惨,被丈夫活活折磨死。但是探春的判词和曲子,对于她远离故土后的生活以及命运丝毫没有提及。那么探春婚后究竟过得怎么样呢?
· 很多人说,探春婚后命运被改变了,书中很多线索都透露她以后会得“贵婿”,李纨还说她以后会是个王妃。探春会嫁给一个王,这一点确实没错,但是婚姻真能给她改命,这一点其实有待分析。
· 我们先看探春出嫁前的状态。她是老鸹窝里飞出来的凤凰,虽然是庶出,但她却充满了嫡出女儿的气质。因为有赵姨娘这个不堪的生母,她婚前一直处于对自己血统的尊贵和低贱的纠结中,并且只要一遇到赵姨娘和贾环的事,她就会倍感痛苦。

· 那么她婚后嫁给一个王,真的会改变自己一直在意的血统问题吗?真的会洗刷自己庶女的耻辱吗?这一点其实书里有暗示。探春住的是秋爽斋,对于她屋里的摆设,书里有详细交代。
· 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锤。
· 探春屋里的摆设最与众不同,案上摆着大鼎,大官窑,大玉磬。在古代,器具都是有级别的,探春这几个器具很不一般,像大鼎,大官窑之类的都属于礼器,是权力的象征。鼎在古代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被视为立国重器。“鼎”字也被赋予“显赫”、“尊贵”、“盛大”等义。官窑同样也为高贵和权力的象征。

· 还有玉磬里摆的大佛手,从名字上来说就是好运之手,有福之手,预示着探春尊贵有福气。而且探春的后院还有梧桐树,贾母带刘姥姥游玩大观园的时候,还特意提到了探春院子里的梧桐树。
· 贾这后廊檐下的梧桐也好了,就只细些。正说话,忽一阵风过,隐隐听得鼓乐之声。
· 古语有凤落梧桐的说法,梧桐树正是凤凰的栖息之所,这一点同样暗示探春日后是金凤凰,尊贵无比。那么探春日后真的会这样既尊贵又幸福吗?
· 并不是的,尊贵肯定是尊贵的,但幸福就不一定了。我们知道,探春会嫁给一个王,很多人理解为,探春会和元春一样。这一点其实不对。在古代远嫁本身就不是一件好事,特别是嫁到异国他乡,这是一件很不幸的事。

· 那时候中原以外的番邦,尤其匈奴之类的,大都经济落后,生产力也不发达,甚至有些番邦还保留那种原始的野蛮文化。最典型的就是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
· 我们现在看来,昭君出塞至少是一段传奇,但是昭君塞外的生活过得并不好。她先是嫁给了呼韩单于,两人生活了三年,后呼韩单于去世,依照匈奴的习俗,昭君要嫁给呼韩单于的儿子。对于从礼仪之邦而来的昭君,嫁给继子这种近乎乱伦的风俗,肯定是难以接受的。
· 昭君向汉廷上书求归,但汉成帝敕令“从胡俗”,让她依照游牧民族的收继婚制,嫁给呼韩单于的儿子。于是昭君就又嫁给了呼韩单于的儿子复株累单于,两人共同生活了十一年。后复株累单于去世,有野史传闻说,昭君又被迫嫁给第二任丈夫的弟弟,昭君终于忍受不住,精神崩溃。
· 不管野史是不是真的,昭君确实是在第二任丈夫去世后两年不到的时间也去世了,到死都没有回到故土。

· 类似的还有东汉时期的蔡文姬,即便跟匈奴已经生了两个孩子,还是选择了回到中原,她所做的《悲愤诗》就是以自己被胡人所掳后的经历为主线,写自己在胡地思念故土,以及归汉时母子不舍之情。即便两个孩子,也没能留住自己离开胡地的决心,可见那时候所谓的蛮夷之地对于这些礼仪之邦的人来说有多么难以接受。
· 探春远嫁,同样是嫁给番邦,即便嫁过去真的是身份显贵,但文化差异,习俗差异,语言气候差异等等,都是难以越过的一道坎。即便探春真的能克服这些困难,她和昭君以及蔡文姬一样,永远也克服不了对故土的思念。这种一生的遗憾和悲痛。

· 这些都还是探春运气好,一切都顺利的情况之下,倘诺和昭君一样,被迫嫁给父子几代人,探春就是活的再尊贵,也依然抹不去心里的痛苦。这还是家国都安好的情况之下,后期贾家衰败,呼啦啦似大厦倾,探春在故土的亲人都是阶下囚,探春的命运能好吗?想必也是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