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逛知乎的时候看到一个有意思的问题,问:
鬼谷子、葛洪、孙武、诸葛亮、刘伯温、王阳明,谁更厉害?
第一个回答的人说道:当然葛洪最厉害。
葛洪有编制的,是天师,在凌霄宝殿有位置,和孙悟空谈笑风生过。
鬼谷子啊孔明啊最多也就是散仙,没编制的,刘伯温王阳明他们连仙都不是,
最多也就金丹期,差远了。虽然这位朋友的回答并不完全正确,
因为诸葛亮、刘伯温被道教尊为天枢上相,也是有编制的。
而且回答问题的这位朋友可能把葛洪和他的堂爷爷葛玄给搞混了,葛玄才是道教四大天师。
不过这位葛洪也绝非等闲之辈。乱世时,他驰骋沙场,是杀伐决断将领。
盛世时,他归隐山林,钻研医术,悬壶济世。
他写的医书记载了2个诺贝尔奖,领先世界1700年。
同时他还是一位勤于炼丹、修仙的道教学者,
凭一己之力将道教神仙思想推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最终修得正果,飞升成仙。
妥妥的三栖跨界、穿越时空的觉悟者。今天咱们就来聊聊他的故事。
2011年,北京保利春拍夜场拍卖会上,元代画家王蒙的作品《稚川移居图》
以4亿元的价格成交,创造了书画拍卖史上的传奇,
这幅画画的就是晋代著名道医葛洪举家移居罗浮山炼丹的故事。
公元283年,西晋太康4年,葛洪出生在江苏的一个官宦世家,在家排行老三,
年少时很受父亲宠爱,这一宠就宠了十三年。本来顺风顺水,只可惜葛洪13岁时,
父亲撒手人寰,从此家道中落。后来一场大火,更是烧的家徒四壁。
在命运的无情捉弄下,少年葛洪便立下了人生的第一个志愿:读书做官,出人头地。
从此,乡里人总能看到穿着朴素的小葛洪,走到哪里,怀里都抱着一本书,
于是戏称他为“抱朴之士”。抱朴”一词出自《老子》: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意为:保持本真,不追求物欲。
小葛洪从此便为自己取了一个号:抱朴子。
这艰苦的日子里,葛洪坚持读《孝经》《论语》《周易》《老子》等各家经典。
啃书之余,还特别喜欢方术。16岁那年,葛洪遇到了他的第一个师父,
也是影响了他一生的人:郑隐。郑隐是位道家奇人,当时已经80多岁,
还可以弯弓射箭百步穿杨,而且爱喝酒,每次酒后借着身体发热时,
还会脱掉衣服钻入寒潭之下,闭气许久才上来。
其实葛洪如此钟爱道教方术是有家世渊源的。
葛洪的堂爷爷葛玄与张道陵、许逊、萨守坚并称为道教四大天师。
传说他们在玉皇大帝身边辅佐,镇守通明殿。葛玄又被尊称为太极仙翁。
巧的是葛洪的师父郑隐,正是师从葛洪的堂爷爷葛玄。
而葛玄的师父来头就更大了,是三国的奇人左慈。
左慈出生于东汉末年,在三国时期经常戏耍诸侯,以方术名闻于世。
《三国演义》里就有一个名场面,曹操认为左慈用的是邪门歪道想要杀他,
还没下令,左慈就感应到了。曹操假意为左慈设酒宴饯行。
左慈拿起酒杯用道簪轻轻一划,酒杯就分成了两半,神奇的是两半中都有酒。
左慈先喝了一半,把另一半杯子给了曹操,说道:我即将远行,这杯酒就当时告别了。
曹操不喝,左慈便把另一半也拿过来,一饮而尽。
喝完把杯子往房梁上一扔,酒杯在房梁上悬空摇动,要落又不落,
宴席上所有人都抬头看向酒杯,待酒杯落下时,但左慈也已不见了。
这就是“左慈掷杯”的典故。
总之,由于祖上的渊源,葛洪在修炼方面颇有天分,郑隐很器重他,将道家秘术倾囊相授。
郑隐的修仙、遁世思想对葛洪的一生都影响很大。
自从拜师郑隐门下后,葛洪放下了做官的心愿,转而求道,开始造炉炼丹,并远途跋涉,
寻求炼丹药物。修道之余,郑隐还带着葛洪习武。一开始,葛洪不解,问师父说道:
我们学道之人,为何要学武术这种杀生的技艺?
此时郑隐说出了他的一个预言:天下将鼎沸。
四年之后,此预言成真。公元303年,严重的自然灾害加剧了社会动荡,
荆楚Jīng chǔ地区爆发农民起义,葛洪毅然决然从军出征。凭借过人的头脑和高强的武艺,
立下赫赫战功,很快被加封为“伏波将军”。战乱平息后,葛洪一度得到晋惠帝皇帝的敕封,
加上世家大族的身份,此时的葛洪仕途一片平坦的。然而,就在别人羡慕他功成名就,
即将加官进爵之时,葛洪竟然选择辞去了一切军功、官职,并将一众赏赐分发给战友们,
卸下战袍,穿上道服,踏上了探索生命之路。入世平天下,出世修道法。
连年的战乱让全国人口急剧下降,疫病横行,普通百姓束手无策。
这激发了葛洪的从医之心,智者可先自渡,仁者可先渡人。
事实上,修道者往往都懂一些医术,因为道家认为,修道首先要健康,否则连性命都不保,
何谈长生。跟随郑隐学习的时光,葛洪也得到了医学的启蒙。
这也为他后来精研医学、悬壶济世打下了基础。
后来,葛洪受到了好友嵇含的邀请前往广州。嵇含,正是“竹林七贤”嵇康的孙子,
当时正要出任广州刺史,邀请葛洪到广州一聚。
只可惜,先到广州一步的葛洪,左等右等却迟迟不见嵇含的音讯。
几个月后噩耗传来,嵇含在途中被政敌刺杀身亡。
此事对葛洪的震动极大,困顿之中,他听说广东罗浮山环境清幽,有神仙洞府之称,
相传秦汉仙人安期生就是在罗浮山羽化升天的。
公元306年,23岁的葛洪第一次来到罗浮山,生机盎然的自然环境,
让葛洪疲惫的心神得到了久违的安宁。
期间,葛洪又听说在广东有一位同样热衷于修道的官员,而且道法精深,便前去拜访。
此人正是南海太守鲍靓。鲍靓与葛洪一见如故,他觉得葛洪看起来木讷,不善言辞,
但实则朴实好学、不慕名利。鲍靓不但收葛洪为徒,还把自己的女儿鲍姑许配给了葛洪。
鲍姑正当妙龄,满腹才学,尤其精于医道。是中国医学史上,
第一位有名字记载的女艾灸家。公元306年前后,葛洪带着鲍姑一起隐居罗浮山,
二人堪称中医界最强夫妻档。他们有着共同的志趣,一起采药制药,一起研习医术,
扶危济困,惠及一方百姓,世人尊称他们为“葛仙翁”和“鲍仙姑”。
公元316年,建兴四年,葛洪回归故乡。后来东晋开国,晋元帝司马睿念其旧功,
赐爵关内侯,食二百邑。朝廷听闻葛洪的盛名,又多次派人请他出山做官,
葛洪皆固辞不就。在人生大部分的岁月里,葛洪都隐居深山修道炼丹、著书立说,
他的不少著作都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首当其冲的便是东晋人手一本的“临床急救手册”:《肘后备急方》。
2015年 - 青蒿素VS疟疾
2015年,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在瑞典德哥尔摩音乐厅如期举行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
被授予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因为成功提取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
青蒿素,并发现了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的出色疗效,为中国捧回了的第一个诺贝尔医学奖。
一直以来,疟疾都是全球范围内死亡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
根据世卫组织的统计数据,每两分钟就有一名儿童死于疟疾。
每年都会有2亿多的新病例报道。青蒿素的发现,为世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抗疟药。
因为青蒿素能在疟原虫生长初期就迅速将其杀死,
目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方法,在过去的20多年间,
青蒿素联合疗法在全球疟疾流行地区广泛使用。
据不完全统计,青蒿素在全世界已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每年治疗患者上亿人。
但青蒿素的提取过程却不是一帆风水的。
屠呦呦在一次采访中说道,当年她面临严峻困境时,
正是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给了她灵感。
上个世纪20年代,屠呦呦带领团队,开始接手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疟疾防治项目。
可是她发现在实验室中用水煮、高温的提取方法得到的青蒿提取物效果并不稳定。
在翻阅大量中医药典籍的过程中,屠呦呦看到了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对
青蒿截疟的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Zì,绞取汁,尽服之。”
意思就是取一把青蒿,用2升水洗净泡软,然后挤出汁来,服用即可。
这让屠呦呦想到,提取的过程可能要避免高温。
此后,屠呦呦的团队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富集了青蒿的抗疟组分,
最终在1972年发现并成功提取了青蒿素。
可以想象,公元四世纪初,绿荫翳翳,鸟鸣啁啁zhāo的山林中,
葛洪和夫人鲍姑忙得不亦乐乎,他们一面炼制金银丹药,一面救治生病的百姓,
葛洪还要挤时间完成一部宏大的中药学典籍。
多年后,《金匮药方》,又名《玉函方》100卷终于写成。
考虑到这部卷帙浩繁的药学典籍作研究还可以,
但想让老百姓都习得书中的内容却是不太现实的。于是葛洪又花了几年的时间,
摘取书中的要点,写成一部只有8卷的“袖珍本”:《肘后备急方》。
正如书名一样,肘后的意思是随身携带,随时可取可看,因为古人把信件、
书札等小东西都是放在袖子里的。备急,意思是遇到急难杂症,翻出来就能用。
《肘后备急方》也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里面所记载的治病药方,
大多数都是民间随手可得的草药,这也体现了葛洪的一片良苦用心。
书的序言中,葛洪说道:穷乡远地,有病无医,有方无药,
能够在病痛中幸存下来的人又有多少呢?
此书中,我总结了古今医学常识,用简单易行的方法,也能救人于生死边缘。
(原文:况穷乡远地,有病无医,有方无药,其不罹夭折者几希。
丹阳葛稚川,夷考古今医家之说,验其方简要易得,
针灸分寸易晓,必可以救人于死者,为《肘后备急方》。)
此后,《肘后备急方》不仅深受老百姓欢迎,也被历代医药学家关注着。
梁朝医学家陶弘景为此书增补药方101则,并改名为《补阙肘后百一方》。
900多年后,金代医学家杨用道又摘取《证类本草》中的单方作为附方,
将新书命名为《附广肘后方》。明清时期,又出现了十多个不同的《肘后备急方》版本,
一直流传至今。《肘后备急方》到底救助过多少人,我们无法统计。
但这部临床急救手册能够跨越千年而广受关注,还帮屠呦呦拿到了诺贝尔奖,
肯定是炼丹大师葛洪生前万万没想到的。
事实上,《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诺贝尔奖还不止这一个。
1928年 – 斑疹伤寒
1928年,法国著名医学家查尔斯.尼柯尔因为发现了斑疹伤寒的传播途径
而被授予了诺贝尔医学奖。斑疹伤寒的传染性极强,尤其在战争中、
或者监狱里等人口密集、卫生条件差的环境下,更容易爆发。
发病时会出现寒战、高热、剧烈头痛、肌肉酸痛等类似风寒的症状,
严重时患者会变得狂躁,甚至昏迷。在起病第五天左右,
患者全身会出现充血性斑疹或斑丘疹。未经治疗的斑疹伤寒病例的死亡率高达40%。
1812年,战无不胜的拿破仑曾率60万大军征讨俄国,但却惨败而归。
倒不是俄国将士有多英勇,而是斑疹伤寒的蔓延,导致法国士兵以每天6000名的速度倒下,
成为了真正击溃拿破仑的绝杀武器,进而直接改写了欧洲近代史。
一直以来,西方各国都饱受斑疹伤寒的困扰。
20世纪以前,人们这种病更是知之甚少,只能被动地等待它的爆发和流行,
引发了极大的社会恐慌。
1909年, 斑疹伤寒又开始在突尼斯流行了,
法国医学家尼柯尔下决心要找到控制和治疗该病的方法。
在细致的调查后,尼柯尔发现斑疹伤寒患者的家里常常好几个人同时得病。
就连医院里负责清洗新病人脱下来衣物的清洁女工,也会染上这种病。
但是新病人在洗完热水澡并患上干净的病号服进入病房后,却不在具有传染性了。
尼柯尔猜测这种病的传播媒介会不会是长在人身上的虱子。
1909年6月底,尼科尔利用几只黑猩猩做了实验。
他给一只黑猩猩A注射了一名斑疹伤寒患者的血液,几天后,从黑猩猩A身上收集虱子,
并将虱子转移到另一只黑猩猩B身上。大约10天后,黑猩猩B也患上了斑疹伤寒。
由此,尼柯尔确定斑疹伤寒是由虱子传播的。
如今我们都知道了斑疹伤寒是由一种名为立克次氏体的细菌引起的。
这种细菌多寄生于虱子、蜱虫、螨虫,并由它们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然而,葛洪在1700多年前就已经发现了斑疹伤寒的传播途径,
并将其写进了《肘后备急方》。葛洪将这种病称为“沙虱毒”或者“恙虫病”。
《肘后备急方》“治卒中沙虱毒方第六十六”中记载,不管是山间还是水中,
都有此虫踪迹,它非常微小,肉眼无法轻易察觉,
一经附着人体便会钻入皮肉,杀人于无形。
(治卒中沙虱毒方第六十六:山水间多有沙虱,甚细略不可见,人入水浴,及以水澡浴。
此虫在水中,着人身,及阴天雨行草中,亦着人。便钻入皮里,其诊法。)
发病之初,皮肤上会出现如豆子米粒般大小的疹子,
三日后,有疼痛寒热的症状,红疹上发出血疮。
(治卒中沙虱毒方第六十六:初得之皮上正赤,如小豆黍米粟粒,
以手摩赤上,痛如刺。三日之后,令百节强,疼痛寒热,赤上发疮。)
葛洪还介绍了此病的治疗方法,用针将恙虫从皮肤里挑出,
然后再用热蒜片覆盖在叮咬处,这里应该起的是消炎杀菌的作用。
(治卒中沙虱毒方第六十六:已深者,针挑取虫子,正如疥虫,着爪上映光方见行动也。
以大蒜十片,着热灰中,温之令热。断蒜及热拄疮上,尽十片,
复以艾灸疮上,七壮则良。)
古人见面打招呼时,常用的一句话,“别来无恙”,其中的这个恙字指的就是恙虫。
可见斑疹伤寒在古时候也可能席卷了华夏大地,
只不过那时候人手一本的《肘后备急方》让我们的祖先不至于太过恐慌。
青蒿素、沙虱毒,不得不感慨,我们可能欠了葛洪2个诺贝尔奖。
而《肘后备急方》中令人惊奇的超前医学知识还不止这些。
穿越的医书
《肘后备急方》“治尸注鬼注方第七“中记载了一种叫做“尸注”的病。
说这种病会互相传染,并且千变万化。染上这种病的人身上并没有任何伤口,
闹不清自己到底哪儿不舒服,只觉得怕冷发烧,浑身疲乏,精神恍惚,
身体一天天消瘦,时间长了还会丧命。这实际上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肺结核。
《肘后备急方》中还记载了一种“恐水病”,说被疯狗咬过的人就会得这种病。
得病的人会对声音特别敏感,一有声音就会抽搐,对水十分惧怕。
病人饮水时,会引起咽部的剧烈痉挛,呼吸困难,十分痛苦。
以至于每当看到水或听到水声,甚至想到水时,都可能引起反射性发作。
这实际上就是现如今只要发病,致死率几乎100%的狂犬病。
狂犬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主要侵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
葛洪在书中也提出了“恐水病”的详细治疗方法。他认为“恐水病”的发作是因为疯狗嘴里有毒,
从而令被咬的人也中毒了。治疗方法就是将咬人的疯狗杀死,取出狗脑子,敷在伤口上。
虽然听起来相当残忍和惊悚,但这种治疗方法与现如今的疫苗有异曲同工之妙。
都是在病毒进入人体前,或者发病前,就激发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
然而,医药学方面的造诣再高,这也只能称的上葛洪的一个副业。
他的主业还是修道炼丹。他所写的《神仙传》、《抱朴子》等道教经典,
为魏晋神仙道教奠定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基础。
之后道教的兴盛,以致能够与佛教抗衡,都与葛洪所创建的道教理论有着密切关系。
葛仙翁的修道之路
35岁那年,出于要成“一家之言”的渴望,葛洪开始了《抱朴子》的写作。
《抱朴子》分为内篇和外篇,內篇20卷,外篇50卷,
内容涉及道教、养生、哲学、医药、体育、军事等多个不同的领域,有“小道藏”之称,
绝对是一部集大成之作。在外篇中,葛洪关注人世、考察历史上各朝代的兴衰规律、
反思东汉之过、东吴之失,评述古今各色人物,考究君道臣节,自言属儒家。
在葛洪看来,养身、治国其实是一回事。
身国相通,人身体的躯干、四肢、骨节、血气、精神等,
与国家的宫室、郊境、百官、君、臣、民等组成部分相对应。
养生、治国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则,那就是“道”。“道”贯通天、地、人,
是万物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正所谓“大道者,内以治身,外以为国。”
在治国方面,葛洪还主张儒道兼用,在理想上以“道”为本,现实中以“儒”为用,
方能实现政通人和,阴阳有节,风调雨顺。
内篇中,葛洪对前代的修仙方术、丹道养生方法进行了归纳整理,自言属于道家。
内篇第一卷「畅玄」中,葛洪便开门见山的说,玄道,是自然的始祖,万事万物的本源,
是无处不在的。只是很少有人能真正领悟“道”的真谛。
葛洪将修道之人分为了3个等级。最高等的当然是那些已经得道成仙的。
他们高不可攀、深不可测的。能驾驭星辰光线,贯穿浩瀚的宇宙。
在云端之上吮吸日月精华,在红霞之中咀嚼天地气息。这是真正掌握玄道者所达到的境界。
次一等级的是真知足者。什么是真知足者呢?就是任何富贵权势都无法吸引他。
能够隐遁不为世用,韬光养晦于山林之中。他们看似处于卑微的地位,
这是因为他们能够收起那挛凤蛟龙般的翅膀,蜗居在破壁茅舍里,但依然一身浩然正气。
宁可衣衫褴褛,也不做出交易,换取华服。
这类人意志坚定,即使刀片在颈,利刃在喉,面对沸鼎诽谤,也无法让他皱一下眉头。
第三等级就是人世间绝大多数的庸俗之辈。他们贪慕虚荣、追求富贵,盲目奔走,
毫无目的的度过了肉身的存在这一生。
那么葛洪所说的第一类得道成仙的人真的存在吗?葛洪的回答是绝对肯定。
卷二「论仙」就以问答的形式论证了仙存在的可能性。
有人问:就算是三皇五帝、周公孔子那样的圣人,陈平、张良那样的智者,
或者孟贲、夏育、五丁那样的勇士,都难道油尽灯枯的结局,就像花无百日红,
这是人生事理的必然规律。神仙不死,真的可以做到吗?
葛洪答曰:你不修仙,你怎么知道世上没有神仙呢?就像不走夜路的人,
不相信晚上还会有人出来。昏暗愚昧的人,也不相信昔日会有周公、孔子这样的圣人。
人如果丧失了听觉,即使是震耳的雷声,他也听不到了。
如果丧失了视觉,即使是日月星辰的耀眼光芒,他也看不到了。
所以聋.子会觉得世上没有声音,瞎子会觉得世界没有色彩。
而且就算是视力再好的人,也无法用肉眼看清世间所有东西。
就算是听力再好的人,也无法听尽世间所有声音。
宇宙万物纷杂,有太多常人无法理解的东西。怎么就能断定成仙之术,不死之道就没有呢?
葛洪还在《抱朴子》內篇中把仙分为了三等级:天仙、地仙和尸解仙。
所谓天仙,就是肉身成圣,白日羽化飞升的仙人。天仙可以理解为灵魂带肉体一起成仙。
地仙是那些在人间逍遥,长生不老的仙人。
尸解仙就是脱去肉身皮囊成为神仙,可以理解为把肉身留在人间,灵魂升了天。
留在人间的肉身可能会轻如纸片,也可能会突然缩小,甚至瞬间消失。
葛洪不但笃信神仙的存在,而且认为神仙可学可成。他还专门写了另外一本书《神仙传》,
记载了从上古到三代再到秦汉时期92位仙人的事迹。
虽然如今我们把《神仙传》定义为了中国古代志怪小说,
但葛洪那个时候可是把这本书按照人物传记来写的。
书中的92位仙人都是历史上有据可考、真实存在的人物。
葛洪认为他们都是凭借长期的修行最终羽化登仙的。
比如说,《神仙传》中的张道陵在蜀山炼成仙丹,却不肯服用。
说吃了之后,我就要飞升了,无法为国家效力了。他先为国兴利除害,待迎来盛世之时,
才白日飞升的,这可能就是道家的济世之心吧。
还有《神仙传》中的马鸣生、帛和、阴长生也是炼成仙丹之后,
只服一半,就为留在人间,过了几百年,厌烦人间之后才付下另一半的。
道教修炼可以分为外丹道和内丹道。所谓外丹就是指采集药物、矿石,在炉鼎中烧炼,
以制成仙药,因为是借助外物而成丹,故称为外丹。而内丹道是把人体比拟为炉鼎,
将人体的精、气、神等作为药引,通过意念呼吸,在体内练气成丹,
以达到提高人体的生命功能,乃至成仙的目的。显然葛洪是属于外丹道的实践者。
他在《抱朴子.黄白》中,将丹药分为了矿物金丹、灵芝、和草木灵丹三种。
在葛洪看来,用朱砂炼成的金丹,服之可成仙。用灵芝炼成的丹药,加上导引之术,
可得长生不死。用草木配制的丹药最多只能达到千岁长寿而已。
(原文:“朱砂为金,服之升仙者,上士也;茹芝导引,咽气长生者,
中士也;餐食草木,千岁以还者,下士也。)
这些丹药又根据品阶高低分为了一转到九转九个等级:一转之丹,服之三年得仙。
二转之丹,服之二年得仙。三转之丹,服之一年得仙。四转之丹,服之半年得仙。
五转之丹,服之百日得仙。以此类推,最厉害的是九转金丹,服之三日得仙。
值得一提的是,道教的外丹术与现代社会的冶金术是有所不同的,
道教真正的长生不老炼丹术已断代失传。
另外,在葛洪的修仙宇宙观里,光靠外修方术和服用金丹还是无法成仙的。
即使是修外丹道也要讲究内修。行善是修仙的基础,不行善修仙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在《抱朴子》中,葛洪就说,想要成为地仙,需要行善三百事。
想成为天仙,要行善一千二百事。而且一件坏事都不能做,
只要做了一件坏事,就会让之前做的所有好事清零。
正所谓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原文: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
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若有千一百九十九善,而忽复中行一恶,
则尽失前善,乃当复更起善数耳。故善不在大,恶不在小也。)
众所周知,秦始皇汉武帝毕生追求长生不死之仙药,但最终不但没有成仙,还反遭其祸。
就是因为他们富贵权欲压身,只注重外修,而忽略了内修。
说到这儿,有人可能会问了,
葛洪为何就如此笃定一定有神仙存在、又为何如此热衷于炼丹呢?
其实我们分析一下他身上所背负的两大上古仙人的道统传承,答案就一目了然了。
开头我们就提到了葛洪的第一任恩师是郑隐,
师承葛玄、左慈一脉(左慈→葛玄→郑隐→葛洪)。这一脉的主要传承就是炼丹术。
传说左慈仙人当年在天柱山修道时,
在一处隐蔽的石室中得到了《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和《金液神丹经》各一卷,
后来传给了葛玄,葛玄又传给了郑隐。而这两部道教文献都是年代久远,作者不详。
不少道教弟子认为这可能是上古时期某位仙人把自己的传承放到了深山之中,等待有缘人。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左慈得到的可能就是擅长炼丹的一位古仙人的秘籍。
葛洪的第二任恩师是南海太守鲍靓,也是他的老丈人,这一脉的传承更是不容小觑。
根据《晋书》记载,鲍靓5岁时曾对父母说:“我本是曲阳李家子,9岁坠井死。”
也就是说,5岁的鲍靓是有前世记忆的。鲍靓的父母根据他所说的去查对,
果然发现曲阳李家有一小儿子,在9岁那年坠井而亡。这也是典故 “鲍靓记井”的来源。
身为再生人的鲍靓的天资聪颖,五岁开始读经书,九岁开始学炼丹,
他的师父是东汉著名仙人阴长生。
阴长生是“位面之子” 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皇后阴丽华的后人,传说在人间逍遥了170年,
最终飞升。阴长生的师父是马鸣生。这位就更牛了,传说在人间待了500年。
年轻时曾在县衙里做过小官。一次马鸣生捕捉强盗时受了重伤,在山中生命垂危之际,
被一位仙人所救,从此就开了化。马鸣生师从安期生,
这是一位在《史记》《汉书》中都有记载的人物。安期生人称千岁翁,史记中说,
他师从河上公,习黄帝、老子之学,是蓬莱仙人,合则见人,不合则隐。
就是跟你合得来了就见见你,合不来了就隐而不现。
有一次安期生在东海边卖药,
偶遇了东巡琅琊台的秦始皇。秦始皇与安期生在阜fù乡亭畅聊了三天三夜。
秦始皇对安期生礼遇非常,赐给了他千两黄金万两白银。
但安期生悄然离开时,把秦始皇所赠与的金银原封不动的留在了亭内,
并留下了一封书信作为答谢。秦始皇晚年痴迷修仙,曾多次派人去蓬莱仙山,
就是去寻找安期生的。但终究是没有仙缘,屡次遭遇大风,最终不了了之了。
安期生的师父河上公是老子《道德经》最早的传人。
他为《道德经》所做的注释《老子河上公章句》,是《道德经》最重要的注本。
可河上公本人姓甚名谁,何国人,生卒年月,均不详,是历史上真正的隐士和仙人。
梳理一下,葛洪从岳父这一脉得到的传承是
河上公→安期生→马鸣生→阴长生→鲍靓→葛洪。
这样分析下来,有了这两脉传承,为什么葛洪炼个丹,还能顺便把自己练成了化学家、
药理学家;为什么葛洪所著的医书中有那么多超前的医学知识,似乎就不难理解了。
也许是他冥冥之中,受到了前辈仙人的指点。
关于葛洪的结局,《罗浮记》中说他活到了61岁。《晋书》中说他活到了81岁。
这20年时光的出入是因为葛洪晚年时,再次隐居罗浮山,少有人再见过他。
而道教弟子坚信,葛洪与鲍姑夫妻是在罗浮山服下了练成的九转金丹,一起飞升了,
正所谓羡煞鸳鸯共为仙。
葛洪修道成仙的经历也许在很多人看来太过玄幻,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葛洪终其一生都在执行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道教认为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乱世时,需出世救世。而和平时,功德圆满,也是隐世之时。否则将物极必反,耗损功德。
这就是道教所提倡的急流勇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