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永乐十六年(1418年),大明的军旗已经在中南半岛飘扬了10年,大明战神张辅多次荡平越南遗民的叛乱,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即交趾行省,明朝征服越南后在安南旧地设置的最高行政机构)业已步入正轨。明成祖朱棣从内地调派大量的流官对当地进行治理,大力推行儒学,越南人还可以参加大明的科举考试,以此来笼络当地的士大夫阶层,假以时日,在汉文化的降维打击下,越南就会如云南一样成为华夏的一部分。
可惜上天没有给大明时间,华夏终究是错过了将南中国海变成自己“内湖”的最后一次机会。当年,因为漠北战事,朱棣将交趾的军事主官张辅北调,张辅一走,越南豪族黎利趁机发动叛乱,即蓝山之乱。而后,在越南的明军深陷长期苦战的泥潭,最终节节败退,只得收缩退守在越北一带,战场的主动权已经易手,但毕竟明军势大,在越南的明军尚有5万之众,不打败驻越明军,黎利复国的希望就是个笑话,于是明越战争进入了最惨烈的战略决战阶段。

宣德元年(1426年),朱棣的“好圣孙”朱瞻基即位,是为明宣宗。同年,黎利正式发起对明军的反攻,黎利率军进攻大明在越南的统治中心东关城(今河内市),消息传到大明,朝廷震恐,朱瞻基即命令征夷大将军王通、参将马瑛率50000明军前去增援,加上越南当地的明军,明军在越南的总兵力突破了10万之众。明军士气为之一振,之后,王通布置明军兵分三路合击黎利,试图一战打垮黎利的主力。
明军的部署为王通率主力驻防古所渡(在石室县)、方政屯兵沙堆(在慈廉县)、内官马骐屯兵青威,三支部队互为犄角、互相依托。针对明军的布防,黎利则让部下李篆、杜秘率军佯败,再以伏兵居后,结果内官马骐中计,在追击李篆、杜秘时中伏,全军覆没。方政得知马骐兵败后,撤退到古所渡同王通会合。第一回合,明军失利,但明军主力尚在,仍有一战之力。而且王通在叛军反攻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设伏大败李篆所部,叛军残兵逃往高部(在美良县、彰德县一带),算是为明军扳回了一局。

随后,双方进入了短暂的休整阶段,因为东关城被围良久,王通急需打通通往东关城的通道,黎利也抓住了明军这一弱点,在明军前往东关城的必经之地崒洞(在美良县)和祝洞(在彰德县)设下埋伏,以逸待劳。王通发觉前方情形不妙,遂屯兵于宁桥,并派一路偏师偷袭叛军的后路,如果偷袭成功,将粉碎叛军的埋伏,化被动为主动。
然而,由于当时正下着大雨,道路泥泞难行,明军到达崒洞时,遭到了叛军的夹击,大败。之后,叛军又乘胜攻打王通的主力,王通再败之。明军阵亡50000人,被俘10000人,尚书陈洽和内官李亮战死。王通亦负伤,与方政、马骐率领残部逃回东关城。因为战场主要在崒洞和祝洞一带展开,遂称之为崒洞祝洞之战。

此战,明军一仗就报销了6万大军,是明朝与越南最大的一次败仗,战后,明军在越南只剩下了不到4万人苦苦支撑,处境更加艰危。崒洞祝洞之战导致明廷内部放弃越南的舆论占据主流,而黎利军则士气高涨,此后明军只得龟缩在东关城附近,再无力量反攻,越南陷落也就是个时间问题。2年后,朱瞻基正式承认越南的独立地位,明军全部撤出越南,这块浸染了无数明军鲜血的土地,从此脱离大明的版图,华夏最后一次试图将中南半岛纳入实控的希望破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