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乱世故人亡,李清照的中年之悲​

鹰哥爱写文 2024-04-02 07:24:33

​《李清照传》作者:卫淇

​上一节我们讲述了“靖康之难”前后,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生活经历。经此动乱的李清照,诗词内容更加开阔,从个人喜怒上升到了国家之悲,也让她的诗词有了可以比肩士大夫的气概和境界。只是,李清照终是一介女子,乱世之中,她又该何去何从呢?这一节,我们继续讲述李清照的人生故事。

归隐之梦破碎

赵明诚因为江宁兵变被罢了官,心灰意冷的他,准备和李清照在赣江之滨隐居。这对于李清照而言,或许并不是坏事,她已人到中年,见惯了官场的尔虞我诈,如今国家混乱至此,隐居一方,远离这些是是非非,未尝不是一件幸事,就算这样老去,也此生无憾了。但李清照还没来及高兴太久,就被宋高宗的一纸诏书打碎了美梦。

宋高宗下令,命赵明诚继续前往湖州任职。听闻消息,李清照心中充满无奈,赵明诚却是掩盖不住的喜悦。

按照朝廷惯例,官员接到任命后,首先要面见皇帝,接受皇帝的教诲,然后再赴地方上任。赵明诚原以为自己的仕途没什么希望了,甚至已经做好了当平民的准备,现在却突然官复原职,心中自然对宋高宗充满了感激,恨不得立刻飞到皇帝面前,向皇帝一表忠心。看得出,赵明诚并不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相反,他汲汲于功名。接到任命后,他便立刻启程面圣。

离别的那天,赵明诚在岸上目光灼灼、神采飞扬,李清照在船上却一脸不舍、满心留恋。小船渐行渐远,她忍不住问赵明诚:“如果这里遭遇金人袭击,情况危急,我该怎么办?”

赵明诚回答说:“真到那个时候,你就和众人一起逃跑吧。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可以先把沉重的大宗器物丢掉,再危急就把衣被丢下,然后是书册卷轴。但唯独礼乐宗器,你一定要随身携带,保护好他们!”

说完这些,赵明诚策马疾驰而去。江宁兵变时,赵明诚为了保全性命,什么都可以丢下,如今他却要求李清照在乱世里与文物共存亡。真不知李清照听完这些话后,会作何感想。

心爱之人逝去

赵明诚走后,鲜有消息,直到两个月后,她得到了一个晴天霹雳——赵明诚病重。原来赵明诚急于应召,一路快马加鞭,疾驰赶路。但七月的江南,正是最炎热的季节,着急赶路的他不幸感染疟疾,病倒在半路。

李清照放心不下丈夫,担心他乱下猛药,反而加重病情。于是日夜兼程,乘船日行三百里,终于来到了赵明诚身边。情况比她想象的还要糟糕,此刻的赵明诚奄奄一息地躺在床上,了无生机,全然不是两个月前分别时的虎虎生气。

原来,他急于治病,服用了大量柴胡、黄芩等寒凉药物,伤了身体,结果不但疟疾没治好,还新增了痢疾,新疾旧患叠加,将他折磨得不成人形。看起来,赵明诚已经时日不多了。

李清照内心悲痛不已,却还要强颜欢笑,鼓励丈夫好好养病。自此之后,她寸步不离地陪伴在赵明诚身边,嘘寒问暖,送汤问药,希望丈夫的身体能够恢复健康。可一切都太晚了,每天的悉心照顾,换来的却是赵明诚的日渐衰弱,最终赵明诚还是没能康复起来。

经历亡夫之痛的李清照,无人诉说悲苦,只能在一首首词中,吐露对丈夫的追思。在《孤雁儿》里,她写道: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这首词是一首悼亡词。初春的早晨,李清照姗姗醒来,心中却充满忧伤。她无心打理香炉,而日渐冰凉的香炉,也像她的情绪一样,凄凉如水。

赵明诚离世后,李清照的世界一片黯淡,她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致,以往最爱的梅花,此刻也只能让她睹物思人,想起过往种种。那个与自己倚栏同赏梅花的人已经不在了,那个折梅相赠的人已经不在了,那个心心相印的人已经不在了,这种悲痛,岂是“千行泪”可以诉说的,岂是“肝肠寸断”可以形容的,岂是一个弱女子可以承受的。

可这一切,就这样来了,亡人已逝,活着的人却要打起精神,继续未完的使命,这使命,就是守护他们共同珍藏的金石文物。

守护金石文物

在《金石录后序》里,李清照写道,赵明诚临终时,没有像曹操一样,对妻妾的日后生活做出种种周全的安排。可他做了什么安排呢?李清照没有细说。但参照上次分别赵明诚对李清照的嘱托,赵明诚心中所挂念的,一定还是他的金石文物。而李清照之后的人生,也确实围绕着这些金石文物展开。

乱世之中,她本可以将这些笨重的文物换成黄金钱财,一是方便携带好赶路,二是可以给自己的后半生一份保障。而赵明诚离世后不久,也确实有一位朝中大臣想以三万两黄金买走文物,但李清照并没有这么做。她将守护丈夫的金石文物,变成自己的人生使命。可这谈何容易!

那时,李清照已经四十六岁了,手中尚有两万卷古书、两千卷金石碑刻的摹本和拓本,以及大量的古董器物。如此庞大的文物,单靠李清照一人,是保全不了的,而且此时,金兵已经快打到他们所在的建康城了。

于是,李清照分出一部分文物,请赵明诚的旧部送到洪州,由赵明诚的妹夫保管,自己身边只留下少数分量轻、体积小的卷轴书帖,以及李杜等名家的诗文集,《世说新语》等书籍,以及一些青铜鼎鼐的器物。原以为这个安排万无一失,谁知金兵也突然袭击了洪州,妹夫仓皇逃脱已是不易,自然无暇他顾。

在乱世之中,人尚且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更何况是文物?即使是李清照,目前也茫然不知所往。幸好,她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李迒,现在在宋高宗身边当差。细思之下,李清照决定投奔弟弟,没有了赵明诚,弟弟就是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最亲的人了。

其间李清照还听到不少流言蜚语,说赵明诚叛国通敌。原来,赵明诚病重时,一个叫张飞卿的人曾带着一把玉壶,请赵明诚鉴定真伪。当时赵明诚的病情已十分严重,但碍于情面,还是匆匆看了一眼,结果发现玉壶是用珉石做成的假玉,是个赝品。

但萍水相逢,他们夫妻也不好直说,只是含糊委婉地谢绝了对方。谁知道,张飞卿之后竟将假玉壶献给了金国,并声称是请赵明诚和李清照鉴定真假的。一时间,南宋上下各种流言蜚语,而且流言传着传着就变了味,变成玉壶是真玉,而且是赵明诚的藏品,还说赵明诚有叛国通敌之嫌。

李清照怎么也不会想到,当初赵明诚忍着病重,只是好心帮张飞卿看了一眼玉壶,这件小事竟然发酵地如此凶猛,眼看就要成为赵明诚的一个污点,这让李清照感到无尽的惶恐和悲伤。

她想开口辩解,又明白此时不是发声的好时机,不仅说不清楚,还会越描越黑。思来想去,她决定把剩下的文物都献给朝廷,用行动证明自己和赵明诚的清白。这样一来,追上宋高宗就不仅仅是为了投奔弟弟,更是为了击碎流言、为丈夫正名。

文物追献之路

但这场追献文物,却充满艰辛。一方面,当时的金人对宋高宗穷追不舍,这导致宋高宗行踪不定,不停地改变行进路线以躲避追击。李清照听闻高宗在一地,就急忙赶去,一番跋山涉水、舟车劳顿,好不容易到了,却发现高宗早已换了地方。

想想看,宋高宗那时有一堆随从,还有顶配的交通工具,可李清照呢,年近半百,还要带着一堆笨重的文物,躲避战火,追赶高宗。而这一追,就是两三年,这两三年里,她走过数不清的路,渡过数不清的河,翻过数不清的山岭,其间的辛苦,不言而喻。

另一方面,李清照还要时时操心文物的状况。李清照膝下无子,这些仅存的文物就像她的孩子一样,她看着它们来到赵家,和它们相伴几十年的时光,如今,更是与它们生死相随。

但因为文物实在太多,携带不便,李清照就将一大部分文物寄放在半路,可谁成想,寄存地发生兵变,文物被人掳走,之后下落不明。当年装满了整整十五车的文物,如今只剩下了五六筐的书画砚墨,怎么能不让人痛惜呢?

剩下的这五六筐东西,李清照寸步不离地守着它们,连睡觉也把它们放在床下面。可即便这样,还是被别人盯上了。

有一次,李清照赶到越州,借宿在当地居民钟氏家里。第二天醒来,竟发现墙壁被人挖了一个大洞,她急忙查看床下文物,发现文物早已被人背走了五筐。李清照四处寻找打听,希望找出一点线索,追回文物。

过了两天,邻居拿出十八轴书画来求取赏金。李清照这才明白,盗贼原来就在身边。她千方百计恳求邻居拿出剩余文物,可对方怎么也不肯。后来,李清照听说那些文物被福建转运判官用很低的价格买走了。至此,她和赵明诚的文物,已经丢了十分之七八,剩下的也不过是些普通书帖和残余书册,早已没有了太大价值。

终于,宋高宗在杭州安定下来,并将其改名“临安”,李清照也终于赶上了宋高宗。可是此时,她手中已没什么有价值的文物了,赵明诚玉壶投敌的流言也早已无人再提,进献文物也没有了必要。唯一的欣慰是,李清照终于找到了弟弟李迒,可以暂时安歇下来。

0 阅读:0

鹰哥爱写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