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在宁静的京郊地带,藏着不少宁静古朴的村落,有着不可错过的隐匿风光。
一起来看北京名列首批中国传统村落的9大古村落,你去过几个?
1 房山区南窖乡水峪村
水峪村为深山村落,全村沿一条西北东南向的沟岩分布,宁静且古朴,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村中尤为宝贵的是该村尚有600间、100余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保留得都比较完整。
水峪村以太极八卦圆形图案,形成独特而完整的风水布局。整个村庄呈现自发形成的圆形布局,以南岭古商道和水系为十字轴的空间格局。
一条S型的青石砌成的古道贯穿全村,村落成圆形,面南朝北,依山而建,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其最具代表性建筑有杨家大院、瓮门、娘娘庙等。
杨家大院位于水峪西山,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主体建设以北方风格为基准,石砌而成,格局为四进四出;门楼别致,蟠龙门岭,檐下石雕花卉簇拥,两座清朝风格的石鼓矗立两旁。
水峪村有石碾128盘,其中最早的清道光年间的石碾至今仍在使用,2008年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认证为“石碾收藏世界之最”
2 门头沟区龙泉镇琉璃渠村
位于龙泉镇,名列第3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
这座以烧制琉璃而闻名的村落,背靠燕山余脉九龙山,东临永定河。这里出产的黑色页岩,粉碎后称为坩子土,含铁量少,是制作琉璃最好的原材料。从元代起,朝廷就在此设琉璃局,清乾隆年间北京琉璃厂迁至此地,琉璃渠村元、明、清三朝琉璃官窑,见证了北京的建都历史。
古村落里的九龙壁值得一看,入村即可见,据记载,其与北海公园九龙壁同根同源,皆是老一辈琉璃匠人的作品。
另外三官阁过街楼恢宏精美,高10余米,建于清乾隆时期,既有着门楼的作用,同时也是祈福的建筑。“阁楼顶上有琉璃制作的宝瓶,上边还有三叉戟,寓意是平平安安、官运亨通。”
村落里的琉璃文化展馆中,常设琉璃渠村和中国琉璃烧制发展史展。另外关帝庙也值得一访。占地200平方米左右的四合院均以琉璃砌顶,华丽非凡。
3 门头沟区龙泉镇三家店村
千年古村三家店,位于门头沟东北部的永定河畔。作为京西古道的起点,坐拥“京西古道”第一村的名号。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
这里文化积淀和历史脉络可谓无比辉煌,这里曾是商贾云集的繁华渡口,也是通往山西、陕西、内蒙古的商道起点。明清时期聚集了200多家商号,有“京西第一村”之称。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就曾走过这里。如今三家店仍遗存着煤栈、龙王庙、白衣观音庵、铁锚寺、山西会馆等遗址遗迹。
“一条古街穿南北,商贾云集通东西”,作为连接京城与西山的“门户”,这里处处古韵久远。古街有个清代建筑,即三家店小学,是原来的山西会馆。会馆坐南朝北,有正殿六间,前面三间为卷棚顶,后面三间为正脊吻兽式,殿顶用黄琉璃瓦覆顶,殿下为青石台基。相传山西会馆是乾隆年间主理琉璃烧造的皇商赵邦庆所建,因为和皇家沾了边,才敢用黄琉璃瓦覆顶。
三家店的古老宅院里,最有代表性的当数殷家大院,又叫天利煤厂大院。天利煤厂是经营200余年的老字号,由殷姓家族创建于清道光前后,同治、光绪时期达到鼎盛。煤厂占地3508平方米,包括三组院落,房舍73间,大门14个,构成一处完整的大型四合院。
三家店的龙王庙,那可是京西数十座龙王庙中香火最盛的,其前身叫龙兴庵,建于明代。据说这是北京唯一一个供奉了东南西北四海龙王的龙王庙,同时,还供奉着永定河的河神。”另外三家店小学斜对面的白衣观音庵,始建于唐代,也值得寻访。
4 门头沟区斋堂镇爨底下村
又名川底下村,位于京西斋堂西北狭谷中部,现属斋堂镇所辖。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第1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因在明代“爨里安口”下方得名。爨,cuan四声,共有三十笔,因字难写难认,被村民们编成了顺口溜,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架火烧。此字难写,故而用谐音“川”字代之,但仍发爨音。
爨底下村依山而建,依势而就,高低错落。以村的后龙头为圆心,南北为轴线,整个村庄呈扇面形展于两侧。村内拥有众多古民居建筑,是宝贵的历史文物,爨底下村传统村落古建筑被称为“中国古典建筑瑰宝的明珠”。
村落建筑以清代的四合院为主体,主要分为山地四合院、双店式四合院及店铺式四合院。有着传统四合院的讲究,设置门外影壁、门内影壁、门楼等。建筑风格既有江南水乡窗、楼、室等细节、局部处理上的风韵,又有北方高宅大院恢弘整体的气势。
全村人都姓韩,据传民众是明代山西洪洞县大槐树那边迁过来的。爨底下村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目前保留着明清时期的689余套民居。整座村上、村下被一条长200米,最高处20米的弧形大墙分开,村前又被一条长170米的弓形墙围绕,使全村形不散而神更聚,三条通道惯穿上下,而更具防洪、防匪之功能。
全村中轴线上地势最高地方的建筑是广亮院,值得寻访。庭院在正面和背面都有两个入口。前院具有东西,中,西三个跨度,形成了一个大庭院,共有45个房间。财主院的门楼设在每跨院的东南角,面阔进深各一间,装饰精美,为"广亮大门"。
除了精美的庭院外,爨底下村的街道和小巷也经过精心设计。爨底下村的街道和小巷大多铺有青石,灰石和紫色石板。质地坚硬而美丽,雨后的各种石板反射出迷人的色彩。
5 门头沟区斋堂镇黄岭西村
门头沟区斋堂镇黄岭西村,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
黄岭西曾名黄龙西,全村整体布局成“人”字结构,山青、水绿、潭深。
清代,因临近交通便捷的京西古道,黄岭西村一度成为商业繁荣的商品交易地之一,昔日繁华一时。村内尚存众多清代及民国时期的民居院落,风貌古朴。
沿着村中石路前行,一派古朴气息铺面而来,充满宁静祥和。此外,村北有古刹灵泉庵,是一座独具特色的山村庙宇。村西北还有座清泰寺,又称柏峪寺,是一组坐北朝南的四合院。都值得寻访。
6 门头沟区斋堂镇灵水村
位于西部门头沟区斋堂镇,一个古朴宁静的美好村落,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第2批国家历史文化名村。
自明清科举制度盛行以来,灵水村中考取功名的人层出不穷,曾有刘懋恒、刘增广等众多举人出现,因此灵水被当地人冠以“举人村”。
灵水古村落形成于辽金时代,村落古民居众多,现有四合院古建筑162套,共约1100间房。明代民居20余间,清代民居100余间。难得的是其原貌保存度为80%,堪称当之无愧的“中国北方明清乡村民居建筑典范”。
踏入灵水村,会历史积淀与延绵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斑驳的砖瓦上,起伏的青石板间,伫立的古树枝叶里都仿佛渗透着灵水久远的文风。灵水村前后有三条石头街道,层层叠叠的房子簇拥在一起,一座座古民居错落有序。
灵水村的乡贤文化在明清时期逐渐发展至鼎盛。明初洪武八年村中就建有社学,还有诸多私塾,尊师重道的教育风气深入村落。明清科举制度盛行,灵水村先后出过进士两名、举人22名、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的监生10余名。文官有山西汾州知府,武官有山东东昌府都司。因此得名“灵水举人村”。
文人归乡修建宅院,现灵水村有14座举人宅院遗址,较为典型的有刘懋恒、刘增广、谭瑞龙、刘明飞等几处宅院,其中保存完好的尤推刘懋恒和刘增广的宅院。
7 门头沟区雁翅镇苇子水村
雁翅镇苇子水村,入选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个拥有600年历史的村庄就像一颗深藏于大山中的璞玉,淡然平和地见证着历史变迁。
走进苇子水村,老宅、古道,配上绿意盎然的生态底色,让厚重的历史与勃勃的生机自然融合到了一起。依山形地势形成的村落格局,包含着46座明清四合院,以青、白、灰为主色调,不施粉黛,格调素雅,让整个村子自带一股婉约的美感。沿途的参天古树和古桥古建,尽是岁月积淀。
村内有7棵超过500年的古树,称为‘一榆两槐四古柏’,其中一棵槐树树龄已有1100多年。此外,村内还有12座明清时期修建的小古桥,现在村民出行仍在使用。
如今村落深挖传统村落和古建古树的文化价值,为村子增添更多新鲜元素,让这座藏在深山中的古村落,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8 顺义区龙湾屯镇焦庄户村
位于龙湾屯镇的焦庄户村,以北京焦庄户地道战遗址闻名遐迩。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
这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一处重要战争遗址。
地道遗址全长830米(其中包括30米长的原始地道),地道内设有会议室、陷阱、射击孔、出入口等作战设施。同时还保留了遗址核心区的地上民居部分,游客可参观瞭望楼、老四区区公所、支前小院、第二卫生处卫生所等,展现抗战时期军民协同作战及开展敌后生产生活时的场景。
9 延庆县八达岭镇岔道村
岔道村位于延庆区八达岭长城脚下,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名列第1批中国传统村落。
位于八达岭长城西北约3华里,原是明朝嘉靖三十年修筑的兵营岔道城的旧址,自修建以来,已有450年历史。现已恢复岔道明城风貌。 来到岔道村,人们会有时光倒流的感觉,仿佛回到了几百年前。古城里的花岗岩石板路面,城隍庙、关帝庙、古驿站、客栈、四合院等文物古迹无一不在演绎着历史,它们构成了古香古色的岔道古城。
村名为地处三岔路口而来。因地势险要,成为历代重要交通要塞,军事要冲。元代大都至上都驿站从此通过。往西通至榆林、怀来、宣化,往北通至延庆、永宁四海,往东南通至北京,故名“岔道” 。明代嘉靖30年(公元1551年),这里已经形成了较大村落,当时已有上千户居民在这里居住,距今已有450余年历史。古人曾经用“未有岔道危而八达岭无事,居庸不震惊者也”来形容岔道村重要的地理位置。
古村记编辑自网络
更多古村古镇查看“古村记”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