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有山,那山是很女性的,很多的孤峰只能远观,而不能攀爬

以柳看旅游 2023-05-17 15:19:00

武夷有山,那山是很女性的,很多的孤峰只能远观,感受她的清秀,而不能攀爬。所以,武夷全部的美浓缩在一条九曲溪上。武夷有茗,堪称极品,“大红袍”尤为茶道中人梦寐以求的圣饮……

武夷山脉,横亘千里,宛如一条绿色的长龙蜿蜒逶迤于闽、浙、赣、粤四省。我们通常所称的武夷山是指位于武夷山脉北段东南麓的小武夷山,人称“福建第一名山”,海拔750米。武夷山是由红色砂砾岩组成的低山丘陵,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千百万年以来,因地壳运动,其地貌不断发生变化,形成了秀拔奇伟、独具特色的“三三”、“六六”、“九九”之胜。

“三三”、“六六”、“九九”

三三得九,指的是碧绿清透盘绕山中的九曲溪,即“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三十六,指的是夹岸森列的36座奇峰,即“六六奇峰翠插天”;还有99座翘首东望、矗立山中的山岩。碧水丹山,一曲一个景,曲曲景相异,构成了奇幻百出的武夷山水之胜。临水可观山景,登山可望水秀。乘上一叶竹筏,顺流而下,游览世间一绝的九曲溪。山沿水立,水随山转,山光水色,交相辉映。这种山水交融的景色,正是武夷山风景的特色。

山不高有高山之气魄,水不深集水景之大成。武夷山的山峰,与一般的山峰不同,全是由砂砾岩层叠而成,秀拔奇伟,千姿百态。峰顶多簇生松竹,苍翠葱茏,而崖壁却峭拔削立,多呈浅绛色。一般山峰都是下大上小,而这里有些山峰却是上大下小,而且群峰皆翘首向东,有如万马奔腾之势。这里的水得天独厚,一条溪流,行经各岩之间,形成弯弯曲曲的九曲溪。武夷兼有黄山之奇、桂林之秀、西湖之俊、泰山之雄,景色变幻莫测,瑰丽动人。难怪古人诗云“如此名山宜第几,相当曲水本无多。

”“武”、“夷”来历

远古时候,武夷山这地方没有名字。相传古时,武夷山的幔亭峰上隐居着一位姓彭的老人,在此茹芝饮瀑,遁迹养生。当时,洪水成灾,百姓生无宁日。老人就带领村民开山治水,到了白眉白须的时候,已是远近闻名的开山始祖了,于是人们尊称他为“彭祖”。彭祖生有二子,一个叫彭武,一个叫彭夷。彭祖活到880岁的时候,被玉帝召到天上,成仙去了。临走时只留下一把斧子、一柄锄头和一弯弓箭,嘱咐两个儿子要开山挖河,疏通洪水,造福村民。兄弟俩不忘父训,把这一带装点成人间仙境,村民过上了五谷丰登的好日子。彭武、彭夷去世后,人们为了报答他们的恩情,就以兄弟俩的名字命名他们的居所,称之为“武夷山”。另一种说法是:当地聚居着闽越族的一个支族,其首领叫武夷君,故作为古越人栖息之地而得名。

古越与朱理

“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武夷山不仅以山水取胜,它还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远在夏商时代,古越族人就在武夷山繁衍生息了。这里的悬崖绝壁上,留有距今约4000年的“架壑船棺”、“虹桥板”等古遗存。汉代,武夷山被册封为天下的名山大川,并成为历代名士和禅家的盘桓之地。西汉时期,闽越王在武夷山建造王城,使武夷山成为江南一带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现已挖掘出土的“武夷山城村古汉城遗址”是江南一带保存最完整的汉代古城,也是南北文化交融的历史见证。南宋时期武夷山更是集一时之盛,成为后孔子主义(朱子理学)的摇篮。理学巨儒朱熹来此结庐讲学,生活长达40多年,开创一代理学之先河,撑起了中国古文化的半壁江山!他把当时的武夷山推到了“执全国学术之牛耳”的文化巅峰,所谓“周东迁而夫子出,宋南渡而文公生”。

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与武夷风光一样享誉天下。武夷岩茶是武夷山生产的乌龙茶类的总称。它既有红茶的甘醇,又有绿茶的清香,是活、甘、清、香齐备的茶中珍品。

话茶

“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异,今年斗品充官茶。”(宋·苏轼)远在唐贞元年间(785~804)常衮为建州刺史时,曾蒸炉武夷茶而研之,称为“研膏茶”。这是一种不加香料的自然茶,后来发展为“腊面茶”。腊面茶初为方形,后为饼状,上面印有飞鹊之类的精美图案,加工极为精致。茶饼不足一两而值千金,成为皇族贡品。宋初,朝廷即在武夷山南部的北苑设置御茶园,后又特置龙凤模印,遣使监造团茶,制作精绝,工费繁浩,龙团凤饼从此诞生。

宋徽宗还特撰《大观茶论》,予以弘扬,武夷茶遂成为宋茶典范,独领风骚。源于武夷民间的斗茶之俗,广为官宦、文人、雅士所推崇,风行天下。宋代上至帝王,下至黎民,莫不以斗茶为乐,蔚为大观。风行天下的武夷茶还使得“长安酒价减千万,成都药市无光辉”。由斗茶而兴的茶会、茶宴之风盛极一时,波及东瀛,成为日本茶道的始祖。元大德六年(1302),武夷山九曲溪畔创设了皇家焙茶局,俗称为“御茶园”,设场官主管岁贡之事,武夷贡茶遂进入鼎盛时期。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朱元璋下诏,罢“大小龙团”,按新的制作方法改制成为芽茶入贡。天下茶风随之由龙团凤饼的侈求,一变为流传至今的散茶冲泡之式。

传播茶

“武夷春暖月初圆,采摘新芽献地仙。”(唐·徐夤)唐、宋以来,武夷山即为中国重要的茶文化源头之一。武夷山茶农于明末清初先后发明了红茶及乌龙茶的制作工艺,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茶叶生产及制作工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元及明初,茶禁甚严,因而限制了茶的传播。至郑和七下西洋,携带大量武夷茶等名茶作为礼品后,茶叶之门打开,外销渐盛。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从澳门收购茶叶,输往欧洲试销。几十年后,茶叶竟发展成为欧人日常必需的饮料。

明末清初,茶禁松弛,朝廷开放百姓贸易,武夷岩茶出口量大增。在海路尚未畅通之前,陆路已出现了由山西贾客垄断的茶帮,专赴武夷山采办茶叶运销关外,尔后经西伯利亚输往欧洲腹地。据《山西外贸志》载,在这条商路上车帮、马帮、驼帮络绎不绝,蔚为大观,成为一条重要的国际商道,号称“茶叶之路”,在中外贸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8世纪末,“茶叶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带动了沿途其他商品的交易,也促进了中欧经济与文化的交流。

与此同时,醇香的武夷岩茶又经由海路进入英国上流社会。品尝武夷岩茶成为王公贵族们竞相追逐的一大乐事。列强的炮舰,轰开了清廷的大门,武夷岩茶为英、美商人所竞相掠夺。由于“五口通商”的冲击,北上的“茶叶之路”因陆路迢远,运输费用远大于海路,逐渐走向没落,被新的海上“茶之路”所代替。武夷岩茶藉由广州、厦门、福州口岸大量输出,促进了茶饮在世界各地的普及,并成为世界最负盛名的三大饮料之一。

武夷岩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作用更为深远。在英语中,“武夷”音译为“BOHEA”,意译就是中国红茶。瑞典权威的植物学家林奈在《植物种类》中将世界的茶种分为两种,其一即为VARBOHEA(武夷变种)。茶叶输出欧美之初,闽南是武夷岩茶最重要的集散地,而茶叶的学名以及英、法、德、荷、俄等语系中茶的名称,都是从厦门方言中的“茶”转译而成的,由此可见武夷岩茶的影响之大。

栽茶

“石碾清飞瑟瑟尘,乳香烹出建溪春!世间绝品人难识,闲对茶经忆古人。”(宋·林通)武夷岩茶遍植于岩壑畔,区内气候温和,冬暖夏凉。岩壑间到处是幽涧流泉,山间常年云雾弥漫,年平均相对湿度约80%。四周皆有山峦为屏障,日照较短,适合茶叶生长。茶园土壤绝大部分为风化的火山砾岩、红砂岩及页岩,富含矿物质及腐植质,与《茶经》所称“上者生烂石”相符,是武夷岩茶品质优异的首要条件。

武夷岩茶自古被称誉为“致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谷花香之胜。”任何外地山茶均仅能望其项背。武夷岩茶驰名寰宇,与享誉极高的武夷名丛的筛选培育密不可分。名丛的花色繁杂,各逞其丽。名丛中最负盛名的是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和水金龟。大红袍享“茶王”之誉,盛名之下传闻颇多,脍炙人口。大红袍主要是以其嫩叶为紫红色而得名,其树干粗壮,分枝颇盛,成品茶香若兰桂,馥郁悠长,“岩韵”极为明显。在1997年武夷山岩茶节举办的茶叶拍卖会上,20克由大红袍母株采制的茶叶,以将近16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成交,令人咋舌。

评茶

“积年不啜建溪茶,心穷黄尘塞五车,敢乞君侯分数个,暂教清舆绕烟霞。”(元·耶律楚材)鉴评茶质是一件极为细致的事情。岩茶制成品的优良,必须根据以下标准条件予以鉴评。形状:须质实量重,条索长短适中,整齐美观。色泽:以色呈鲜明绿褐色为上品,俗称宝色。条索表面应有蛙皮状小白点,这是揉捻适宜、焙火适度留下的一大特征。香气:岩茶为半发酵茶,故其香应兼有绿茶之清幽与红茶之醇厚,香气愈强愈佳、愈纯愈佳。水色:岩茶水色一般呈深橙黄色,清澈鲜丽,以冲泡至第三、四次而水色仍不变淡者为贵。

滋味:岩茶入口须有一股浓郁的芬芳气味,入口过喉,均感润滑性活,起初虽然稍有苦涩,过后则渐渐生津回甘,韵味悠长。其佳者,有股难以形容的岩韵,令人回味无穷。冲泡:通常以能够冲泡五次以上,原有气味仍未变淡者为佳,上者甚至可以冲个十几泡!叶底:冲开水后,叶片柔软易展开。叶缘可见一圈银朱色;叶缘内呈绿色,或略带黄色,叶脉淡黄,以三分红(叶缘)、七分绿、叶片完整者为佳。

品茶

“幔亭峰下御园旁,贡人春山采焙乡,云蒸雨润成仙品,器洁泉清发异香。”(清·查慎行)品赏武夷岩茶是一种极富诗意的赏心乐事,自古以来即得文人学士之宠,其风流传至今,讲究环境、心境、茶具、水质和冲泡技巧等。通常品茶的环境和场所须要求清静淡雅,茶室布置宜古拙、朴实、简洁。泡茶与水质关系极大,以山溪泉水为上。煮水最好用砂壶或铜壶,并用瓦炉、硬木炭,冲泡岩茶宜用沸水。将沸水冲入,满壶为止。大约1分钟后即可倾入杯中品尝,不宜久置壶中,以免苦涩败味。品茶时,应先嗅其香,再看其色,三品其味,后观叶色。品茶注重精神感受,要慢酌细啜,徐徐入口,才能品出真味,饱领茶中情趣。

初品者体会是一杯苦,二杯甘,三杯味无穷;嗜茶客更有“两腋清风起,飘然欲成仙”之感。品茶不仅是一种艺术享受,也是交友联谊、沟通情感的一种形式。以茶会友,和敬谈心,堪称人生一大快事。

喜欢的小伙伴可以关注我,了解更多地理文化领域的知识。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在留言区留言讨论。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