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看到一个神奇的数据,感觉能折射出不少问题。
有一家叫“上奇研究院”的机构梳理了今年上半年上海市企业跨市迁出情况(迁出范围包括注册变更、对外投资、设立分支三种),发现了几个情况。
1、2024年1-6月,上海市跨市迁出企业12436家。
从迁出地来看,奉贤区、浦东新区、闵行区迁出企业数量较多,分别为2238家、2064家、1065家。
2024年1-6月上海市企业跨市迁出地分布
2、从迁入地来看,2024年1-6月,苏州市、北京市、杭州市是前三迁往城市,分别迁入1023家、919家、839家。
算下来,平均每天有5.6家企业从上海迁入苏州。
1-6月上海市企业跨市迁入地TOP30城市分布
3、从产业分布来看,2024年1-6月,上海市跨区迁出企业中,商贸服务、软件信息服务、数字创意等领域企业迁出次数较多。
感觉好像有一种力量,正在把中小服务企业“挤出”上海,最发达的浦东新区,上半年平均每天要迁走2家商贸企业。
1-6月上海市跨市迁出企业TOP20产业区域分布
从这里面,能感觉出一些东西。
首先,苏州招商确实是够猛。
曾经有人说,招商是苏州干部代代相传的“看家本领”,我看特别是今年,苏州上上下下都在进进出出忙招商,下了很大功夫。
前段时间还听说,苏州去年招了1万个科创项目,以后每年目标都要新增1万个。这是苏州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播下的种子,以后成长起来,就是一片苏州的人才森林、创新森林。
其次,上海的产业结构正在悄然发生一场重大变革。
2.
过去,搬走几家企业对上海而言根本算不了什么。
国内制冷压缩机行业龙头海立集团,大概在2016年的时候,由于没有扩产空间,加上上海人力资源成本高企,海立上海部分产能不能不向其他地区乃至海外转移。
张江有家德琪医药,也差点“出走”外地。他们的1000平方米实验室,随着企业发展很快不够用了,从几年前,德琪医药就开始在张江、金桥、外高桥寻找更大的实验室,但一直找不到,公司高层一度考虑搬走。
现在上海拿出了几个大招,一个是仿照新加坡,搞“工业上楼”,一个是搞“智造化”,比如前面提到的海立集团,剧情已出现反转,在几乎腾空的海立上海工厂,他们原地建起4条智能生产线,生产更为高端的新能源汽车空调压缩机。
而且我注意到,在上海新版招商引资政策里,最亮眼的莫过于针对三大先导产业,在2025年之前,上海保证拿出共计800万平方米载体空间,其中生物医药占了500万平方米,而且强调是低成本、具复合功能、可“拎包入住”的标准厂房。
有了这些载体,前些年外迁的生物医药企业很可能批量回归,因为它们完全能在上海实现从研发、小试、中试到验证、规模生产、总部办公等的全链功能。
种种迹象表明,对上海来说,一场志在必得的制造业保卫战已经打响。
你以为上海招商就不猛吗?之前都已经杀向苏州招商了,而且不光是去苏州,上海招商还去了川渝、安徽,可以说是全军出击,还放出了两句话:
一个是“大象回家”,关注大项目、大企业以及新赛道上的布局;
一个是“蚂蚁雄兵”,也就是一些投资规模不大的优质企业。
看完我只能感叹一句:不愧是上海老大哥,有些事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全套。
3.
对于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来说,每年进进出出的企业数量多了去了,本来就是一个正常的流动状态,没有企业流动,流动达不到一定的量反而是不正常的。
但你看看搬走的企业类型,有多少新能源、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的?
有多少是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的?
这些产业,上海正死死攥在手里。释放出去的,就是商贸服务、软件、数字创意……
1-6月上海市跨市迁出企业TOP20产业分布
在上海做产业,土地资源有限是绕不开的痛点,总共就这么点“面粉”,到底给谁做“面包”是关键。现在,上海要给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准备做面包了。
上海的朋友这次给我介绍了一个地方,浦东的金谷·擎天,确实让人开了眼了,是上海首个80米工业上楼智造空间项目,80米啊,相当于在接近佘山的高度布局制造,上海周边的几个制造强市,试问一下,现在有没有超过80米的“工业上楼”项目了?
还有我们常吃的清美豆腐,清美工厂在上海,高标准综合食品生产基地,容积率达3.66。要知道,过去受制于原有规则,上海工业用地容积率大部分只有零点几、一点几。上海人的“面包”确实要么不做,做起来确实香。
上海“十四五”规划提出构建"3+6”新型产业体系,即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以及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
今天,当中美贸易摩擦日益加深,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困境成为举国焦点时,你会发现,中国地图上众多芯片龙头企业大部分都集中在上海,如中芯、华虹宏力、展讯、锐迪科、澜起、芯原等。
可以这么说,现在高端制造业是上海持久深耕的产业,也是上海绝对不会外溢的产业。
素材来源:公众号“上奇研究院”、解放日报
江苏应该封杀一下苏州了,什么都让苏州得那其它城市就不要发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