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酷网

低价“假酸奶”背后的猫腻:标示“酸奶”实为“小甜水”

“我在手机上刷到一款‘新西兰酸奶’,感觉不错就买了一箱,结果收到货仔细一看,是小孩儿喝的那种饮料,根本不是酸奶,

“我在手机上刷到一款‘新西兰酸奶’,感觉不错就买了一箱,结果收到货仔细一看,是小孩儿喝的那种饮料,根本不是酸奶,果断退货。”北京消费者崔女士向新京报记者反映,不久前她网购了一箱“酸奶”,产品包装正面用深蓝色大字号印有“新西兰酸奶”,但包装下方却用浅黄色小字号写有“酸奶风味饮品”。“像我这种70岁的老人根本看不清楚,喝下去口感不对才发现上当了。”

在电商平台,这种打着“XX酸奶”名号,实质却是风味饮品、含乳饮料的产品并不少见。新京报记者随机购买的7款此类产品中,无一款执行酸奶产品执行的GB 19302-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发酵乳》。有4款蛋白质含量低于GB/T 21732-2008《含乳饮料》标准,3款可满足《含乳饮料》标准,但无论蛋白质还是脂肪含量,均不符合《发酵乳》标准。

据食品行业专家分析,此类产品营养价值较低,本质上是一种添加了多种食品添加剂的“小甜水”,与酸奶不是同一种产品。有大型乳企技术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依照GB 7718—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规定,风味饮料或含乳饮料产品包装突出标示“XX酸奶”名称,但在包装正面不标示或在下方用不同字体和颜色标示“饮品”或“饮料”,均属于违规行为。法律专家认为,此类行为涉嫌虚假信息标注、故意欺骗消费者,严重者或构成欺诈。

另据新京报以商家身份从相关企业了解到,此类产品的成本在每瓶0.3元、0.4元左右,出厂价约0.7元/瓶,多销往四五线城市的县城及批发市场,线上也有一定销售体量。厂家往往会储备几百套产品标签,如果一款产品被投诉下架或店铺被封,商家可以马上另换包装重启销售。有生产厂家甚至直言,此类饮品就是蹭酸奶概念,属于“擦边”产品。

新京报记者随机购买的7款“酸奶”。 新京报首席记者 郭铁 摄

2月谣言榜丨“喝水垢水会得肾结石”“‘春断食’可减肥”是谣言 中国环保能源公司“转战”白酒,杜甫酒业“上市梦”再引关注 传统商超成人奶粉货架“缩水”,业内专家称行业洗牌在即 迎新掌舵人,管理层频繁变动、业绩大不如前的恒顺醋业如何突围? 从“东北特产”到“中产新贵”,桦树汁相关功效被指智商税 外卖平台将为骑手缴社保,对行业发展意味着什么?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