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儿,一个合适的发型能让颜值提升几个档次。现代人对于发型更多追求的是好看,但是在古代,剪发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孝经·开宗明义》里明确写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意思是身体上的一切都是父母给予的,爱护身体要像敬重父母一样,绝对不能够让身体有丝毫的损伤。头发作为身体的一部分,自然那也是深受古人的重视。
在古代如果敢随意地剪头发,那可是要被判刑的。即便是要剪头发,也有很多的讲究,得按照规矩来。如果说古代哪个年龄段能够随意地剪头发,改变发型,那么一定就是儿童了。
古代儿童理发与成人不同,更多地是在为儿童祈福古人对头发如此重视,不肯轻易地修剪,为什么古代的儿童能剪头发,甚至是改变发型呢?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古代儿童改变发型,是父母在为他们祈福,所以儿童修剪发型,其实在古代是形成了一种文化。
古代没有先进的科学理论,人们总是会把一些事物和神鬼,上天联系在一起,遇到无法解释的事情的时候,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祈福。发展到后来,人们也会去许一些美好的愿望,并且把希望寄托在这种愿望之上,古代儿童发型的演变也是如此。
在古人看来,刚出生婴儿的头发,是母亲所孕育出来的,是带有父母精血的,保护好头发,就是保护了父母的心血,同时提醒孩子不能忘记父母之恩。
儿童的头发在古人眼里如此重要,那么父母们又是如何通过改变儿童的发型,来达到祈福的目的呢?
首先古代的婴儿在百日内,是绝对不能够剪头发的,过早地剪头发容易导致婴儿夭折,其次即便是剪头发,婴儿头顶位置的头发是绝对不能动的。
头顶俗称“天灵盖”,在古时候被认为是最容易让人灵魂出窍的位置,所以古人对于这个位置是格外避讳的,不能用手触摸,更不能伸手拍打,把头顶的头发保留下来,也是为了不让“天灵盖”直接暴露在外边儿。
除此之外,在发型方面大多也是在模仿动物的犄角或者是鳖的尾巴,鳖这种动物是一种寿命较长的动物,寿命最长有60年,小孩儿扎起来的小辫儿叫做“鳖尾巴”,就是希望孩子能够健康长寿,能够保持健康长寿,孩子自然也更好养活。
自从唐朝的佛教传入之后,宗教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儿童的发型也开始借鉴了道教,佛教这两大宗教的特征,例如唐宋时期常见的一种“桃子头”,就是在模仿仙桃。
现代人看来,这是封建迷信的说法,但是在古代,这种思想其实是寄托了父母们对孩子的美好祝愿。古代儿童的夭折率是比较高的,孩子能够平平安安长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否则父母们又何必要在发型上下功夫做研究呢?
古代儿童的发型,会根据年龄的不同进行改变虽然古代成年的男女发型都十分相似,但是这一点在孩子身上并没有体现出来。反倒是古代的儿童有不少的发型,除了我们前文中提到的,发型中包含着父母给孩子送上的祝福,以及他们对孩子的爱之外,古代儿童的发型还有另外一个大的用处,那就是让旁人根据发型来判断孩子大概的年龄。
不同的年龄段要留不同的发型,是古时候的人们都默认的一件事情。
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里有这么一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的黄发垂髫指的是老人和儿童,但实际上垂髫是古代儿童的一种发型。
垂髫就是头发自然下垂,不作任何装饰的发型,在古代留这种发型的,通常都是3岁至8岁的男孩儿,或者是3岁到7岁的女孩儿,这也是古代儿童最简单的一种发型。
垂髫之后是总角,相信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这个发型的名字,但是提到一个代表人物,大家肯定知道这个发型是什么样子的,《西游记》里哪吒这一角色,梳的发型就是总角,在他头顶的左右两侧,分别扎着一个发髻,这个发型一般是9-14岁的男孩儿,和8-14岁的女孩儿所梳的。还有一个成语叫“总角之交”,指的就是在孩童时期就已经结交下的朋友。
在14岁之前,古代的男孩儿和女孩儿发型都是一致的,唯一的区别就是梳头发年纪上男女会有所不同。但是在15岁之后,男女的发型就有了明显的区分。
男子15岁到20岁的发型是束发,就是把总角的两个发髻散开,然后把头发集中在头顶做成髻,到了15岁,也就意味着告别儿童年代,算得上是半个成年人了。不过古代男子正式行成人礼,得等到20岁。
而古代的女子就不同了,在15岁的时候已经算是成年,到了出嫁的年龄。满15岁之后的女子发型叫及笄,虽然也是束发的一种,但是盘起来的头发是要用发簪来进行固定的。改变发型的同时也要举办及笄礼,仪式举办的时间最晚不能超过20岁。
这几类发型是古代儿童最常见的几种,通过不同的发型,旁人也可以轻松地辨别儿童的年龄,不得不说古人在儿童发型这件事情上,确实是花费了不少的心思,也能从中看出来古人倾注的心血和智慧,当然古代儿童的发型还不仅仅是这么几类。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儿童的发型也是大不相同的前文中我们提到的是在历史上经常会见到的几种发型,但是根据时代的不同,民族的不同,古代儿童的发型也会有所变化。
例如最早的时候,儿童的发型更像是两只角。早在黄帝炎帝所在的上古时期,牛角就已经被视为了一种部落的图腾。在《竹书纪年》中记载着炎帝的外貌是“牛首人身”,在当时牛这种动物,已经享有很高的地位了。
除此之外古代封建社会最重视的就是农业,这是人们生存的根本行业,而牛又是农耕行业里的主要劳动力,甚至古时候的牛都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因为对牛的一种尊重,所以最初婴儿出生之后,留的发型都很像两只牛角,这也是希望他们能够像牛一样强壮,勤奋。
等到了北宋时期,“桃子头”又成为了主流发型,唐朝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影响力日趋壮大,成为了能和道教并驾齐驱的另外一大宗教。
这两大宗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多,宋朝的桃子头其实就是受到了中国古代神话以及道教元素的影响,寿桃寓意着多寿多福,这种桃子头其实也寄托着美好的寓意,只不过是随着人们思想发生改变,换了一种发型,换了一种载体罢了。
除了时代对于古代儿童发型的影响之外,少数民族的儿童发型也是大不相同的。
元朝时期儿童除了会把头顶的头发留下来之外,还会在后脑勺的位置留下一小绺头发;和宋代处在同一个时代的辽国,儿童的发型分为两种,一种是除了后脑勺上留一绺头发,其余地方的头发全部剃光,头顶上的也不例外;另一种是在双耳上方各留一绺头发,剃掉其他地方的头发,可以看到契丹儿童的发型,和中原地区儿童的发型就有很大的区别。
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头顶是否要留头发,从这里也不难看出,古时候儿童的发型并不是固定的,会随着时代的变化,民族,地域的变化进行改变。
少数民族儿童的发型更加多样化,讲究也并不是特别多。所以不同朝代,不同民族之间的发型都是不同的,并没有一个固定或者是通用的发型。
因为在古代儿童的头发是宝贵的,同时也是寄托了父母的爱和希望的,所以古代儿童的发型不论是种类,还是重视程度上,都远远要比成年人好的多。
当然古代的小孩儿能够频繁地更换发型,其实也是在为之后的成年做准备,毕竟在成年之后,就不像小时候可以那么随便地更换发型了。
总结如果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古时候儿童的发型几乎没有什么美感可言,有一些发型看起来甚至会觉得很丑。但实际上儿童发型本来就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发型本身的好坏,是否好看并不是古人第一个要去考虑的问题。他们更多考虑的是如何能够通过发型来为孩子送上祝福,只要能够确保孩子平安,剪什么样儿的头发都是无所谓的。
到了现代,儿童们可以选择的发型也越来越多了,有一些孩子甚至留起了大人的发型,这些情况都是很常见的。只不过现在的发型,已经变成了一种提高颜值的方式,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这些被古人赋予的意义也逐渐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